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皓式”形象的末代君主,为何会被“昏庸”、“残暴”的标签?

“孙皓式”形象的末代君主,为何会被“昏庸”、“残暴”的标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梦回遇景 访问量:4452 更新时间:2023/12/20 7:15:18

孙吴政权凭借军功立国,

军功将领依靠军事、政治等制度优势持续性扩张,逐渐对孙吴政权的官僚系统和地方秩序产生威胁

,严重影响到了皇权权威的树立和郡县统治的开展。

孙权始孙吴君主也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军功势力进行控制和打压,暨艳案、吕壹案及两宫斗争就是其代表性事件。

由于孙吴的立国始终伴随着外部敌国的严重军事威胁,军事实力也就一直是孙吴政权的立国之本,因此孙吴不得不长期坚持依靠和利用军功势力这一基本国策。

所以孙吴政权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军功势力对孙吴政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孙吴立国进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政权结构性矛盾。

孙权去世之后,吴主与军功大臣之间的主从关系破裂

,孙吴政权出现权臣相继掌权的政治局面,中央朝局的混乱又导致外部局势和地方形势的恶化,孙吴赖以立国的三重平衡渐趋失衡。

孙皓即位后力图扭转危机,

重构官僚系统、改革丞相制度;保持军事克制、恢复与晋通好;平定交阯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孙皓即位合法性的天然缺失和内外政治压力迫使孙皓急于通过一系列神秘化、仪式化、严酷化的手段构建一种权威型君臣关系,这一举措遭到了军功后裔和人官僚的强烈反弹。

孙皓由此转对军功后裔和地方守将的持续性打击,

军功后裔的消残和随之而来的“兵将背战”彻底瓦解了孙吴军事力量,也葬送了孙吴的国运。

从立国早期君臣之间的主从关系到孙皓时期急于建立的权威型君臣关系,是孙吴国家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必然阶段,外部受禅自立、强敌压境的恶劣局势又迫使孙皓急于构建这种权威型君臣,但方法失当,强敌压境的外部环境最终成为孙吴灭亡的加速器。

对于孙吴的灭亡,孙皓应负最主要责任,但是传统历史观念中那个“荒淫”、“昏庸”又“残暴”的孙皓形象则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书写的产物。

这种形象并不鲜见,历史上存在着许多“孙皓式”形象的末代君主。

细究其因,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后世为前朝修史”传统,继替政权为前朝修史的过程中,前朝末代君主是无法绕过的关键人物,如书写和评价前朝末代君主更关系到如何建构和理解当朝政权的开创及立国。

一方面,为了彰显当朝建立具有“顺天应民”的统治合法性,前朝末代君主多会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被塑造成“昏庸”、“残暴”、“荒淫”或兼有之的“亡国之君”形象。

当朝政权的开创是建立在推翻前朝“暴君统治”基础上,其政权合法性也就在史书撰写和传播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和认可。

另一方面,亦如“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一旦背上“亡国之君”的标签,其人物形象在后世与之相关的小说、诗词中则会成为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相关文章为了增强内容的文学性就会更加背离事实地夸大其“荒淫”、“残暴”的事迹。

随着这两种书写模式渐趋成为一种惯例和传统,末代君主也会仅仅因其“末代君主”的身份而习惯性地成为世人争相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其具体事迹和真实的亡国原因则逐渐淹没在被标签化的“昏庸”、“残暴”和“荒淫”等模糊的批判性词语之中。

不可否认,末代君主应对其政权的灭亡负有重要责任,但首先我们或许应该弄清其人物形象和事迹是否受到后世某些意识形态和历史书写的影响?

如果有,那么后世史书是如何描绘其人物形象的?维护当朝政权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的?

其人物形象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得到丰富和变化的?

继之,我们才能够摆脱传统历史观念的束缚,在某种确定的前提下探究某些末代君主具体的行为以及导致政权覆灭的真实原因,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标签: 孙皓孙吴孙权军功三国东吴末代君主

更多文章

  • 曹奂封王、刘禅封公、孙皓封侯,同是亡国之君,为何差别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曹奂,孙皓,刘禅,吴国,魏国,司马炎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随着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画上了句号,这便是“三家归晋”。对于三家的亡国之君,司马家给予的封号是不同的。其中魏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汉帝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吴帝孙皓则只是一个归命侯。同样是亡国之君,江山同样归了晋,为何三人的封号区别这么大呢?众所周知,三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孙皓辱佛,失火酬神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孙皓,佛像,司马炎,信佛,失火,宫女

    孙皓辱佛东吴时期,在建业的后园里得到一尊金佛像,应该是周初育王塑造的(没搜到这个育王是谁)。因为从秦汉到魏朝末期,佛教还没传到江南一带。孙皓本来就不信佛,得到这个佛像后,命令放到厕所里,把厕纸放到佛像手里。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那天,孙皓上厕所,恶作剧说:“今天初八,是给佛洗澡的日子。”然后往佛像身

  • 西晋初立:王浚攻吴江东大震,孙皓出降东吴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孙皓,王浚,杜预,贾充,出降,晋朝,东吴,西晋初立,史说三国

    西晋初立:王浚攻吴江东大震,孙皓出降东吴覆灭吏部尚书山涛素以公正著名,尝甄拔人物,各为题奏,时称为山公启事。他见晋武帝决意伐吴,不便多嘴,至退朝后,却是私语同僚道:“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若释吴以为外惧,未始非策,何必定要出兵呢?”山公语亦似是而非,彼时祸根已伏,即不伐吴,亦岂能免乱?及东征军陆

  • 东吴术士预言“青盖入洛阳”,孙皓闻之大喜,结果悲剧了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孙皓,甘宁,洛阳,东吴,术士,嬴政

    话说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十分搞笑,叫做孙皓,他这个人十分迷信,相信望气,相信风水,相信谶语,所以在孙皓的周围,围绕着一群术士,这群术士天天忽悠孙皓,但孙皓却十分开心,天天做着美梦,以为自己能够统一天下,那么孙皓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吴天子当上当时孙皓手下有一个人叫刁玄,这个人会一些旁门左道,有一次他出使

  • 孙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残暴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孙皓,孙吴,吴国,孙权,孙休,刘禅

    在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登基称帝,吴国也正式成立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1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中吴国一共迎来了四代国君,吴大帝孙权,吴少帝孙亮,吴景帝孙休以及最后我们今天要说的吴末帝孙皓。四代国君中大帝孙权晚年纵容自己的孩子争夺储君之位让吴国后来的皇位之争变得愈发严重,末帝孙皓的父亲也是在争夺太子之位的

  • 东吴孙皓滥杀官员,有个大臣多次抗旨,他为何不敢惹?

    历史解密编辑:一浅青丝烟标签:孙皓,丞相,孙权,东吴,陆凯

    264年八月,二十三岁的孙皓即位,成为东吴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初期,孙皓下旨开仓赈济、抚恤百姓,颇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很快就发生了改变,“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孙皓残酷嗜杀,滥杀朝中文武大臣,特别是那些向他提建议的人,大多难逃一死。可是,有一位大臣,孙皓虽然怀恨在心,却不敢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孙

  • 东吴孙权之孙,末代皇帝孙皓有多残暴?南京一处墓葬深藏东吴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孙权,孙皓,东吴,孙休,孙和,司马炎

    东吴孙权之孙,末代皇帝孙皓有多残暴?南京一处墓葬深藏东吴秘密胖一和雪酱2022-06-2611:04江苏旅游领域创作者,本地资讯创作者关注大风起兮云飞扬,家住六朝烟水间。这里是胖一和雪酱的探游日记,跟您分享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胖一和雪酱专栏,名曰“跟着诗词逛南京”,本文为第28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司马炎对孙皓说:我在这里设置座位很久了,孙皓回了一句成为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司马炎,孙皓,贾充,东吴,曹魏,八王之乱

    三国时期蜀汉、曹魏、东吴三个政权三足鼎立,最后却是西晋统一天下。在后人眼中存在感最低的东吴,反而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在东吴灭亡之后,司马炎与孙皓有过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对话,司马炎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嘲讽孙皓,孙皓以一句话反击。而这句话居然成为了''预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西晋消灭东吴西晋和东吴

  • 东吴的一位大臣,多次劝谏孙皓,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孙皓,东吴,孙休,孙权,吴国,丞相,陆逊,三国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黄武年间,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和诸暨县的县令,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陈毖,拜偏将军、巴丘督,册封

  • 三国故事 东吴左丞相陆凯密谋废掉皇帝孙皓

    历史解密编辑:宁静思标签:陆凯,孙皓,左丞相,孙休,丞相,司马昭

    衣赐履按:前面,我们用了九回,介绍了魏末晋初时,司马家治下的朝廷政治生态,我不知读者什么感觉,反正我自己是越读越泄气。然而,正是这个让人泄气的西晋,灭掉了东吴,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以来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于是,我们发现,能否取得完胜,不一定看谁比谁强,而是要看谁比谁更不烂,呵呵。这一回,我们看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