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黄武年间,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和诸暨县的县令,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陈毖,拜偏将军、巴丘督,册封都乡侯。
吴景帝孙休继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即位,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宝鼎元年(266年),迁左丞相。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值得注意的是,陆凯多次劝谏的孙皓,堪称东吴甚至三国时期最残暴的皇帝了,也即他诛杀了众多东吴大臣和宗室。那么,问题来了,陆凯多次直言不讳,最终是什么下场呢?
一
具体来说,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是丞相陆逊的侄子。吴大帝黄武(222年-229年)年间,陆凯的仕途从县令等较低的官职开始,因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陆凯获得了孙权的赏识。后来,陆凯被孙权册封为建武都尉,并统领兵马。陆凯虽身任武职,但仍手不离书,也即陆凯完全可以称之为文武双全了。
赤乌五年(242年),陆凯担任儋耳太守,与将军聂友率兵三万进讨朱崖和儋耳二郡,因为立下了战功,陆凯被孙权册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孙亮在位时,陆凯又率军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成功将陈毖斩杀,因功任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在汉末三国时期,偏将军可谓是将军的门槛了,比如公元200年,关羽被迫归降曹操的时候,后者就上表东汉超朝廷,将关羽册封为偏将军。
同年,陆凯又转为武昌右部督。当时寿春正发生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吴国亦派兵前往援助,陆凯随军出征。此后,相继被拜授荡魏将军、绥远将军等职。到了这个时候,因为获得了杂号将军的官职,陆凯的地位自然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二
永安元年(258年),会稽王孙亮被废,由孙休继位。陆凯改拜为征北将军,假节,遥领豫州牧。彼时,豫州是曹魏的疆域,但是,东吴依然册封陆凯为豫州牧,这表明了东吴和曹魏势不两立的态度。
元兴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由孙皓继位,陆凯又改拜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兵马,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在三国中后期,东吴的疆域主要分为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组成部分。现在,陆凯之前的陆逊一样,都获得了执掌荆州的权力,这堪称吴国的封疆大吏了。
甘露二年(266年),孙皓派大鸿胪张俨和五官中郎将丁忠至西晋都城洛阳为司马昭吊丧。张俨在归途中病逝,而丁忠回来后则向孙皓建议应趁西晋没有防备而袭取弋阳,但陆凯劝阻,认为西晋力量强大,灭蜀后向吴国求和只是了储备力量,而这样袭取弋阳郡不见得有什么利益。对此,孙皓听从陆凯的建议,并与西晋断交。
同年,吴国改元为宝鼎,陆凯升任左丞相。到了这个时候,陆凯显然成为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了。
三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于是孙皓才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虽然孙皓性格残暴,比如濮阳兴、张布这两位孙休留下的托孤大臣,就被孙皓诛杀,甚至还被夷灭三族。但是,陆凯却没有畏惧孙皓,依然直言不讳。
孙皓迁都武昌时,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事务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面对这一情况,陆凯于是上奏要孙皓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百姓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最终,在陆凯等大臣的劝谏下,孙皓还都建业。
四
建衡元年(269年),陆凯病重。虽然孙皓并不喜欢陆凯这位大臣,不过,考虑到陆凯的地位,孙皓还是派中书令董朝问陆凯有什么遗言要交待,陆凯上言说:“何定不可以重用,应让他担任都城以外的职务。奚熙是个小官,却在浦里建起自己的田园,想恢复严密的旧规模,也不可信任。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陆喜、陆抗,他们或者清白忠诚勤奋,或者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吴国的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希望陛下对他们着重留神和考虑。”
对此,在笔者看来,陆凯的一番话,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久之后,陆凯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孙皓对于陆凯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违逆旨意其实十分不满,加上何定的多次恶意中伤,就对他更为愤恨。一定程度上,孙皓对陆凯已经动了杀心。
但是,陆凯始终是重臣,为人更是刚正不阿,难以用吕林去惩罚他,更为关键的是,陆凯的族弟陆抗当时亦是大将,执掌了东吴大军,如果孙皓强行杀了陆凯,势必会引起陆抗的不满。所以,孙皓这才长期选择容忍。
不过,到了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去世。次年,陆凯一家便都被孙皓迁往建安郡,也即在陆抗病逝后,孙皓不再有所顾忌,从而报复了陆凯的家人,这体现出孙皓睚眦必报的一面,也让东吴上下为之心寒。进一步来说,孙皓亲小人,远贤臣,无疑加快了东吴的灭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