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的一位大臣,多次劝谏孙皓,最终是什么下场?

东吴的一位大臣,多次劝谏孙皓,最终是什么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3962 更新时间:2024/1/22 4:58:48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黄武年间,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和诸暨县的县令,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陈毖,拜偏将军、巴丘督,册封都乡侯。

吴景帝孙休继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即位,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宝鼎元年(266年),迁左丞相。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值得注意的是,陆凯多次劝谏的孙皓,堪称东吴甚至三国时期最残暴的皇帝了,也即他诛杀了众多东吴大臣和宗室。那么,问题来了,陆凯多次直言不讳,最终是什么下场呢?

具体来说,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是丞相陆逊的侄子。吴大帝黄武(222年-229年)年间,陆凯的仕途从县令等较低的官职开始,因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陆凯获得了孙权的赏识。后来,陆凯被孙权册封为建武都尉,并统领兵马。陆凯虽身任武职,但仍手不离书,也即陆凯完全可以称之为文武双全了。

赤乌五年(242年),陆凯担任儋耳太守,与将军聂友率兵三万进讨朱崖和儋耳二郡,因为立下了战功,陆凯被孙权册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孙亮在位时,陆凯又率军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成功将陈毖斩杀,因功任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在汉末三国时期,偏将军可谓是将军的门槛了,比如公元200年,关羽被迫归降曹操的时候,后者就上表东汉超朝廷,将关羽册封为偏将军。

同年,陆凯又转为武昌右部督。当时寿春正发生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吴国亦派兵前往援助,陆凯随军出征。此后,相继被拜授荡魏将军、绥远将军等职。到了这个时候,因为获得了杂号将军的官职,陆凯的地位自然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永安元年(258年),会稽王孙亮被废,由孙休继位。陆凯改拜为征北将军,假节,遥领豫州牧。彼时,豫州是曹魏的疆域,但是,东吴依然册封陆凯为豫州牧,这表明了东吴和曹魏势不两立的态度。

元兴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由孙皓继位,陆凯又改拜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兵马,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在三国中后期,东吴的疆域主要分为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组成部分。现在,陆凯之前的陆逊一样,都获得了执掌荆州的权力,这堪称吴国的封疆大吏了。

甘露二年(266年),孙皓派大鸿胪张俨和五官中郎将丁忠至西晋都城洛阳为司马昭吊丧。张俨在归途中病逝,而丁忠回来后则向孙皓建议应趁西晋没有防备而袭取弋阳,但陆凯劝阻,认为西晋力量强大,灭蜀后向吴国求和只是了储备力量,而这样袭取弋阳郡不见得有什么利益。对此,孙皓听从陆凯的建议,并与西晋断交。

同年,吴国改元为宝鼎,陆凯升任左丞相。到了这个时候,陆凯显然成为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了。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于是孙皓才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虽然孙皓性格残暴,比如濮阳兴、张布这两位孙休留下的托孤大臣,就被孙皓诛杀,甚至还被夷灭三族。但是,陆凯却没有畏惧孙皓,依然直言不讳。

孙皓迁都武昌时,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事务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面对这一情况,陆凯于是上奏要孙皓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百姓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最终,在陆凯等大臣的劝谏下,孙皓还都建业。

建衡元年(269年),陆凯病重。虽然孙皓并不喜欢陆凯这位大臣,不过,考虑到陆凯的地位,孙皓还是派中书令董朝问陆凯有什么遗言要交待,陆凯上言说:“何定不可以重用,应让他担任都城以外的职务。奚熙是个小官,却在浦里建起自己的田园,想恢复严密的旧规模,也不可信任。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陆喜、陆抗,他们或者清白忠诚勤奋,或者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吴国的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希望陛下对他们着重留神和考虑。”

对此,在笔者看来,陆凯的一番话,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久之后,陆凯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孙皓对于陆凯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违逆旨意其实十分不满,加上何定的多次恶意中伤,就对他更为愤恨。一定程度上,孙皓对陆凯已经动了杀心。

但是,陆凯始终是重臣,为人更是刚正不阿,难以用吕林去惩罚他,更为关键的是,陆凯的族弟陆抗当时亦是大将,执掌了东吴大军,如果孙皓强行杀了陆凯,势必会引起陆抗的不满。所以,孙皓这才长期选择容忍。

不过,到了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去世。次年,陆凯一家便都被孙皓迁往建安郡,也即在陆抗病逝后,孙皓不再有所顾忌,从而报复了陆凯的家人,这体现出孙皓睚眦必报的一面,也让东吴上下为之心寒。进一步来说,孙皓亲小人,远贤臣,无疑加快了东吴的灭亡进程。

标签: 孙皓东吴孙休孙权吴国丞相陆逊三国

更多文章

  • 三国故事 东吴左丞相陆凯密谋废掉皇帝孙皓

    历史解密编辑:宁静思标签:陆凯,孙皓,左丞相,孙休,丞相,司马昭

    衣赐履按:前面,我们用了九回,介绍了魏末晋初时,司马家治下的朝廷政治生态,我不知读者什么感觉,反正我自己是越读越泄气。然而,正是这个让人泄气的西晋,灭掉了东吴,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以来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于是,我们发现,能否取得完胜,不一定看谁比谁强,而是要看谁比谁更不烂,呵呵。这一回,我们看看东

  • 劣迹斑斑的东吴后主孙皓,真有史料记载中那样不堪吗?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孙皓,后主,孙休,诸葛恪,东吴,孙权

    提到三国时期的昏君,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后主孙皓一定榜上有名。这两个政权的亡国之君代表了两个典型,一个是昏弱无能,虽然没有暴政,但是才志实在不够;一个暴虐不仁,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实际上倒行逆施,最后还是把国家搞灭亡了。现在很多人喜欢为刘禅翻案,认为他是大智若愚;不过为孙皓翻案的人显然没有刘禅那么多。

  • 孙皓为什么要杀死最爱的张夫人,之后他又做了什么荒谬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孙皓,孙休,东吴,孙亮,孙权,张夫人

    在三国时期,东吴作为偏居江南的地方政权一直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当地的士族和东吴皇室孙氏打成了稳定的同盟,这让他们成为了三国中最后被消灭的国家。提到东吴被消灭的原因,除了晋朝的强大实力之外,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的荒淫无道也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这位被给予厚望的“长君”在继位之后表现极为糟糕,这让东吴迅速走上了

  • 皇帝也疯狂,残暴荒淫,喜欢虐心的吴末帝孙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孙皓,孙休,孙和,孙权,李瑁,吴国

    一、幼年历经磨难,成年后侥幸继位孙皓,字元宗,又名彭祖,字皓宗,是孙权的废太子孙和与何姬所生的儿子,为孙和的庶长子。孙皓幼年时,很受祖父孙权喜爱,并被孙权赐名为“彭祖”。其父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时,孙皓才刚刚8岁。之后几年,年幼的孙皓又随着屡遭贬迁的父亲孙和及家人过起了到处颠簸的日子。到了建兴二年

  • 东吴暴君孙皓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孙皓,孙权,东吴,丞相,陆逊,孙亮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68孙皓继位后虽然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东吴在他的领导下却成功渡过了这道难关,先后平定了交阯之乱和步阐之乱,并取得了西陵大捷这样辉煌的战果。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孙皓是要远远胜过孙亮和孙休的,自从孙权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东吴已经很多年没取得这样的大胜了。士人们

  • 为什么孙皓会处死韦昭?-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韦昭,孙皓,孙休,孙和,吴书,东吴,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历史学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风云。前面我们讲到过东吴的最后一任帝王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物,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孙皓简直可以看做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典范,比起商纣王还要更残暴一些。而孙皓被诟病比较多的就是残害大臣,其中处死韦昭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孙皓的罪状之一。今天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孙皓

  • 东吴孙休死后为什么会选择孙皓做继承人?-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休,孙皓,东吴,孙权,孙峻,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魏国灭掉蜀汉后,华夏大地就变成了魏国和东吴两足鼎立的局面。但这个时候东吴的政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孙权的儿子孙休英年早逝,临终时希望濮阳兴、张布能扶持自己的儿子,但孙休死后,濮阳兴、张布却最终选择了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为什么濮阳兴、张布辜负了孙休的嘱托,为什么东吴会选择孙皓继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东

  • 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孙皓任吴主,羊祜镇守荆州边防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孙皓,羊祜,吴主,魏国,曹操,晋朝,司马炎,史说三国,荆州(古代)

    司马昭病逝,太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司马炎见天下大势尽在司马家族掌控之中,逼迫魏帝曹奂退位禅让,黄门侍郎张节谏阻,被司马炎打死于殿上。曹奂不得不亲捧传国玺将皇位禅让于司马炎。司马炎建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每日商议伐吴大计,欲一统天下。司马家族为何能

  • 孙皓为什么要迁都武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皓,孙权,孙休,东吴,孙策,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历史上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多史料上对于孙皓的记载都形成了脸谱化。但为什么孙皓登基初期和后期的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中间孙皓要把都城迁到武昌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孙皓迁都以及东吴背后的政治博弈。01《资治通鉴》原文02译文03收获与反思谈孙皓迁都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孙皓登基以

  • 陆逊的侄子,官至东吴左丞相,最终却被孙皓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陆逊,孙皓,吴国,孙休,史说三国,东吴左丞相

    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是支撑东吴的四大士族。其中,就吴郡陆氏来说,不仅有陆逊、陆抗这一对父子名将,还有笔者今天要说的陆凯,也在吴国受到了重用。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陆凯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不过,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