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没有鼎立之前,尽管文臣武将各为其主,但毕竟在名义上大家还都是汉朝臣子,所以他们应该忠于的本应是汉献帝才对。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朝廷名存实亡,天下已经四分五裂了。
不过,由于曹、孙、刘三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
君不见,关云长也曾经“土城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吗?
而关羽得知刘备还活着的消息,不惜"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回归刘备阵营,曹操也没有难为他!
刘备更是敞开怀抱欢迎关羽归来,而不是记恨他曾经投降过曹操。
再举一例。
荀彧、郭嘉本是袁绍的谋士,后来却都投奔了曹操,且都得到了重用!
这说明,三国鼎立之前,他们对有才能的人转换门庭的容忍度比较高,甚至不惜从别人那里挖人,借以削弱对手的实力,壮大自己的力量。
可是三国鼎立之后就不一样了。
公元220年是个多事之秋。先是,关云长“水淹七军″,抓住了曹操手下的大将于禁。后是,东吴背叛了刘备,在关羽的背后捅起了刀子,夺了荆州杀了关羽。紧接着就是曹操去世,曹丕取汉献帝而代之!
此时,曹魏政权已然建立,曹、孙、刘三家阵线分明,壁垒森严,有才能之人已经不能随意“跳槽″了!
此时的曹丕已经是皇帝了,因此开始强调和重视臣子的忠诚度了。
而于禁这位追随了曹操几十年的老将,恰恰在这个时候撞到了枪口上!
于禁可是曹氏集团老资格的员工了,从曹操开始创业,于禁就在他的身边!
可以说于禁为曹家卖了一辈子命,既有功劳也有资历,对曹操也算是比较忠诚。
可谁又能想到,他竟然会投降关羽呢?对此连曹操都感到惊讶!
曹操叹惜:于禁跟了我几十年,为何还不如庞德有气节啊?
由此可见,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之重,也可见曹操对于禁的失望!
或许正是因为于禁是曹氏集团老资格的员工吧?所以,有投降污点的他,自然也就成了曹丕杀鸡儆猴的首选靶标。
于是,被孙权放回魏国的于禁,就落了个被曹丕羞辱而死的下场——为了羞辱于禁,曹丕居然下令在曹操的陵屋墙壁上,画上了庞德宁死不降,而于禁却贪生怕死投降了关羽的壁画。
结束语:因为篡汉建魏后,曹丕已然成了皇帝。而皇帝最怕的就是员工对自己不忠诚、不老实。所以晚节不保而资格又老的于禁,就成了曹丕强调员工忠诚度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