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名将辈出,谋士如云,也不乏优秀的统帅、良相,真可以说是“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猛将中,关羽、张辽、于禁、张郃、姜维等,都非常有名气。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即效力过不同阵营。
关羽虽然是刘备的生死忠义兄弟,但是曾效力过曹操;张辽本属于吕布帐下猛将,但后来跟了曹操;张郃前任主子是袁绍,他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于禁后期投降过关羽,姜维之前是魏将,后来成为蜀汉名将。
然而,很多读者会奇怪:关羽、张辽等人的投降,于他们光辉的一生毫无影响;而于禁则不同,他的投降直接成了污点,最后也因此被羞辱死。这是为何呢?
这个问题,要分来来说。
先说关羽和张辽。
关羽的确为曹操效力过,在《三国演义》小沛之战中,刘关张三兄弟被曹操打败,刘备和张飞逃跑,一个逃出寨外,一个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保护刘备的妻小,死守城中。后来,眼见不敌,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与曹操约定三件事,而后暂时跟了曹操。
正是因为这三件事,所以关羽虽然跟了曹操,但是名声没有受损。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简而言之,关羽降汉不降曹,得知兄长消息便会辞去,此外还要赡养两位嫂嫂。这三件事,一个是为国家,属于忠;一个是兄弟之情,属于义;一个是二嫂之养,是情,是人伦。可以说,关羽虽然“投降”,但还是顾及到了忠义亲情。
如此,即便投降又如何?关羽一生所重视的忠义情丝毫没有影响,而且他也的确做到了。
得知刘备消息后,关羽挂印封金,辞了曹操,带着二位嫂嫂,不远千里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还是找到了刘备,成全了兄弟情,也完成了个人心愿。
张辽之前属于吕布,是吕布帐下猛将之一。应该说,张辽没有“投降”曹操,而是曹操挖掘了投降。
下邳之战,吕布在白门楼上被吊死,吊死之前,他唯唯诺诺,求着曹操希望他放过自己,希望自己为曹操卖命,一幅奴颜婢膝之丑态。吕布人品也差,认了几个义父都被他杀了,俗称“灭爸”,实在有愧于他三国第一猛将的美誉。
而张辽则不然,他始终效力吕布,即便知道他人品不好也没有离去。被捉之时,张辽厉声高骂吕布,宁死不屈,堪称大丈夫。正因如此,所以关羽为他求情时,曹操欣然接受。
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张辽宁死不降,临死不惧,而且有刘备和关羽为之担保,曹操岂能杀他?曹操不傻,对吕布不需要招揽,对张辽则必须招揽,能让刘备和关羽都求情的人,自然也不会简单。
而且,关羽和张辽都不是主动投降,一个是迫于无奈临时跟曹操;一个是被曹操“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而后,感动归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投降”也不影响各自品质,反而备受大家赏识。
说完关羽和张辽,再来看看于禁。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利用天气原因,水淹七军,于禁大军被淹,他自己也被捉。被捉之后,于禁主动投降,而且十分怕死。
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主动拜伏,苦苦哀求希望保命,还说希望关羽可怜他,他必会誓死以报。这样的人做大将,谁看不生气?你部下将领被捉了就投降,一点骨气没有,你也会愤怒。
最关键的是,于禁跟了曹操三十年,三十年来他立下很多战功,之前还宁得罪夏侯惇,也不敢乱了队伍纪律,深受曹操赏识。结果,老了反而没了气节,还不如后来归降的庞德,的确让人难受。所以,曹操也感慨一句“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
后来孙权攻下荆州,杀了关羽,放出了于禁,并归还曹魏。曹丕做皇帝后,就画一幅画,上面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哀求乞命,于禁一看,既愤怒又羞愧,不久就死了。其实,曹丕也是刺激大臣:都不要学于禁,都要向庞德学习!
这些虽然是演义之言,但历史上也差不多。唯一争议的就是,于禁的确投降了,但没有那么奴颜婢膝,而且他投降似乎不是为自己,也许是为了让部下人能活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