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阳起兵的真相是什么?李渊真的是被逼造反吗?

晋阳起兵的真相是什么?李渊真的是被逼造反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4/1/18 19:39:0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晋阳起兵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征伐高丽,开凿大运河,这些大动作都是吞金兽,所以很快,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后导致天下大乱。

一开始烽烟四起之时,全国的义军队伍多如牛毛,但形成规模,具有相当实力的,主要有以下三支起义军队伍,他们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晋阳(今太原)留守的。他的任务是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北方的突厥。

但是李渊身在太原,心怀天下。他看到目前这种纷乱的形势,以他的人生阅历,他知道,天要变了,自己还是做好各种应变准备为好。

于是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尽力收罗各类有用之人,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

投奔而来的人才很多,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给李渊出谋划策。

这时期结交的人当中,有两个人对他们李氏集团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

这两个人后来走的路也不一样。裴寂日后,成了李渊的心腹;刘文静则成了李世民的亲随。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李渊决定起义,他在晋阳建大将军府,自封为大将军。

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还有其他人,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总之,都有封赏。

然后下令开仓放粮、补充军队,并下令兵发长安。

要说起来,李渊够幸运的了。当时的天下大乱,各路反王都拥有相当大的实力,但只有李渊带兵,用了刚刚五个月的时间,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就率军攻陷了长安。

当时隋炀帝并不在长安,他人还在扬州潇洒呢。

李渊攻下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

此时天下已乱,也引起了众叛亲离,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天下真正的变成无主世界了。

隋恭帝是个年幼的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爷爷隋炀帝都性命不保了,他还能坐稳皇帝?刚在龙椅上坐了半年,很明智的于第二年的五月份,禅位于李渊。

这时候的李渊也不客气了,马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一份功臣名单,记录了最初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

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显然,以上这些人都是当时晋阳起兵的功臣。

按这个名单排序,晋阳起兵的主要功臣,应该依次为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了。

史书上也是这么记载的,由刘文静出主意,李世民和刘文静俩人,做了裴寂的工作,让他给李渊下套,最后逼迫李渊起兵造反。

但我们细抠史书,功臣第一个记载的是“秦王某”,省掉了李世民的名讳,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个史书,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又修改的。

既然不是李渊当皇帝时的原始记载,那么我们就怀疑,历史是否被篡改了?

由于史传李世民“问过”修史的情况,所以就让人产生了怀疑,这里头有没有特意拔高李世民,为李世民的“合理”继位进行修饰的成分呢?

是不是有意打压李渊的作用,从而在法理上来说明,李渊的这个皇帝,原本就是李世民“抬上龙椅”的呢?怀着这个疑问,我们再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这么一探究,真相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李渊作为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实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

“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旧唐书》)

这段记载说明,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字文士及在涿郡

曾经密谋过。

公元619 年(武德二年),字文士及降唐。但因其兄宇文化及之故,大家都持怀疑态度,此时李渊给大家宽心丸:

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字文士及传》

也就是说,李渊再一次证实,在公元612-613年时,他和宇文士及就谈论过天下大事,并且“尝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字文士及传》)

那时的李世民有多大?不过就是个14、5岁的小孩子而已。

所以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子的。

615

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走马上任后,跟随他的副使夏侯端,那时候就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旧唐书·夏侯端传》)。

也就是说,他认可了夏侯端的说法,但是并没有付诸行动。

没见行动是没见行动,但此时他教诲李世民道:

“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大唐创业起居注》)

古时候的陶唐氏帝的封国‘唐’这个地方是我的封地,因此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现在我来到这里,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如果上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却不及时抓住,那么大祸就会临头降到我们身上的。

这无异于说杨隋的天下已送他的手里,若不取之,简直要引起天怒人怨,遭受惩罚。其审时度势之明晰,夺取天下之决心举事成功之自信,何等坚定而又明白!

但是,眼前的形势和任务是需要清醒认识的,那就是要和突厥,破历山飞,其中以后者为当务之急。

这表明李渊的政治野心非常明显,他早就有并吞天下之心,但因他是一个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为方式总是谋定而后动的。

但大家看史书,对李渊总是摆脱不了这种印象:没有多大能耐,做事瞻前顾后,有时候还很优柔寡。

其实这都是李世民当政以后,开始淡化李渊,有意进行的打压所导致的结果。

李渊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孔武有力之人。从他娶亲的神勇表现上,就能看出端倪。

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他觉得自己的女儿窦猗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

当时前来应聘的人很多,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这里说明,李渊在年轻的时候,武功不错,箭术精准。

其实后来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高超箭术,都是李渊手把手交出来的。这么一个武功高强之人,遇事怎么会优柔寡断,缩手缩脚呢?

从他的性格特征来说,也反证了李渊不是甘居人下之人。

但是为何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才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这说明李渊是胸有城府,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出手。

当李世民把事情说破后,被李渊绑了,等待发落。此时在众人的力劝下才放掉李世民。

其实这更说明李渊有心机,因为他虽有青云之志,但是响应者有多少,他的心里还没有谱,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造反决心。

因为这不是小事,那是要搭上身家性命的,所以不到关键时刻他不会过早的表露态度的。

一看大家都做好了把性命置之度外的准备,李渊拉起杆子造反起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出来了。

李渊其实早有成事的打算,但他摸不准当时每个人的想法,不敢贸然行事。李世民年轻,有年轻人的冲劲,他上蹿下跳的撺掇此事,把李渊隐秘的盖子一下子给揭开了。

于是就有了李渊的实际行动。

所以说,晋阳起兵,根子还在李渊这里,他才是真正的背后推手。

标签: 唐朝李渊李世民

更多文章

  • 明初大臣韩宜可是个怎样的人?敢打脸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宜可,明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韩宜可。御史这个官职,从秦朝开始就是监察性质,此后历朝历代都沿而用之,只是细节处进行改造。御史的监察职能不只针对官员,同时也针对皇帝,但皇帝贵为九五至尊,是你一介小官想说就能说的吗?往往御史们并不敢放开了指责皇帝的不是,只能拐着弯提醒,皇帝不改他们也没办法。

  • 王保保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保保,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保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蒙古语意为“青铁”,蒙古伯也台部人,母亲是元末颍川王察罕帖木儿的姐姐,成年后随舅舅组织地主武装,历戎马间,事必属之,所向皆如志。在讨伐红巾军的诸多次战斗中,王保保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

  • 唐朝开国风云背后的真相!“晋阳宫逼宫”事件根本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李渊,李世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唐朝开国风云背后的真相!欢迎阅读哦~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引得无数人为之赞叹,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之治”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但历史往往不仅有我们看见的一面,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一面——在《唐开国》一书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于赓哲先生为我们揭

  • 富察·马齐:曾在雍正面前推举八阿哥胤禩,为何却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富察·马齐,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富察·马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富察·马齐,富察氏,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子,孝贤纯皇后的伯父,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外戚。其祖父哈什屯曾任宫中侍卫,多次随同皇太极出征立功,顺治时期跃升为内大臣,列议政大臣,其父米思翰任内务总管、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他的

  • 朱纯臣:祖先是靖难第一功臣,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纯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纯臣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纯臣,明朝最后一位成国公。他的祖上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功臣,朱能。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

  • 岳飞为何会被冤死?岳飞犯了赵构哪些忌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岳飞,赵构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岳飞为何会被冤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岳飞为何遇害?这个问题从岳飞被杀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被广泛的讨论,为什么这个问题能经久不衰,时不时就被提起呢?因为岳飞被杀这件事十分反常,用表面的理由并不足以解释赵构为什么在金军压境的时候斩杀己方大将。无论是对岳飞死因

  • 商鞅、孔子和孙武都在他国出仕,为什么不说他们“叛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孔子,孙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商鞅、孔子和孙武是叛国贼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从名义上来说,也是魏国人。可是他却在秦国实行变法,帮助秦国走向强盛。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人,祖上都是宋国人,为了避祸才来到鲁国为官。孔子在鲁国出生,此后在鲁国为官,

  • 乾隆退位当太上皇是心甘情愿的吗 嘴上说禅让,身子却还坐着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嘉庆

    很多人都不了解乾隆太上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乾隆自古以来皇位之争都是血流成河,皇子为了皇位甚至可以不择手段,造成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的悲剧。乾隆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迟迟不退位,可把他的继承人嘉庆给等坏了。后来嘉庆终于等到了乾隆退位的时候,乾隆还只

  •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为何自尽了九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徐渭,明朝

    徐渭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徐渭,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但徐渭的仕途却始终不如意,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后因“自负才略,

  • 关羽的墓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为何墓地千年来无人敢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羽,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关羽的墓,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皇帝贵族的陵墓都有很多珍奇古玩,因古人有“视死如生”的墓葬习俗,这些高贵富有的人死后,陵墓中各类陪葬一如生前一般豪华。历史上,很少有皇帝的陵墓是“穷陵”,大都是富有的,能彰显主人高贵身份的,陪葬品都不会少,有时还会有活人殉葬,以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