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从来都不是暴君 被司马迁坑了?

秦始皇从来都不是暴君 被司马迁坑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40 更新时间:2023/12/25 3:37:46

秦始皇从来都不是暴君,你相信吗?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莫过于是一个爱滥杀无辜,生活奢侈的暴君。这个千古一帝,除了一统天下留下的名声之外几乎全是骂名,而史学家近日发现,秦始皇从不乱杀无辜,当然也不是暴君。

秦始皇留下千古骂名,大部分原因是处于后世杜撰的史书,这些史书中记载了诸如焚书坑儒滥杀功臣等事迹,而后世以这些史书为标准,谣传就成为了现实。

我这里想还原一个被儒家出于自己的目的,而篡改了的一个真相,当仔细对比后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仁义之君”,会惊奇的发现,这传说中的“第一暴君”,尽然做出的事情比他们更仁慈,更英明!

一、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秦始皇是历史上最敬业的一位皇帝,他年轻时,几乎只睡3、4个小时,天天忙于政事,即使是史记也从未提过秦始皇贪图于享乐淫欲。每天的工作就是批示公文,与构思如何统一,统一之后,如何建设国家。这也是秦始皇50岁还不到就死去的原因,一生都忙于公务,精力透支过度。

秦始皇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长辈有序,有能力者才有资格当皇帝,所有皇子,无论自己母亲的地位都有资格竞争下一任皇帝,这就是在秦国。而不是儒家的尊卑有序,嫡长有别,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

网络配图

二、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一统六国,善待功臣,善始善终! 秦始皇没有杀过任何一个自己的功臣。

王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才退位,担任丞相20年。“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儒家学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不要郡县制。而这个观点尽然被当朝丞相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领头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灭就是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战乱连绵。汉代刘邦无奈封王的后果是“七王之乱”。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绝分封带来的弊病。而作为一国丞相,尽然带头支持分封,实在是对秦始皇的一大打击。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于直言吗?做了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了解秦始皇性格的,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很容得下多方建议的人。事实也证明了,当有人提出分封制后,秦始皇不是立即否决,而是全体商议,共同讨论,先让所有人发表意见,最后再做决策。这是一个暴君所为吗?

再来对比汉武帝时期,丞相窦婴因一言不合,就被满门操斩;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汉武帝基于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灭族。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曹操逼死。如此一对比,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伟大胸襟,敢于接受反对意见,和宽容的去理解对方。

王翦,秦始皇最依赖的大将之一,灭国大战几乎由王翦父子包办,而在灭楚大战前,秦始皇因不听王翦意见而大败,于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却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讥讽,悔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败的意思。王翦索要全国兵力,这对于君王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王翦要是领兵夺位怎么办?王翦打楚国,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那里叫士兵养精蓄锐,该怎么玩这么玩,这样过去几个月都没有一点动静,秦始皇尽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没有干涉过王翦。这是脾气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王翦大胜而归,秦国一统,秦始皇大加重赏,仍然重用王翦父子。

网络配图

秦始皇一统六国,从来没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灭国大战,死伤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小的了。因为他不是个屠夫,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大地,而不是屠丨杀与掠夺。所以秦国的灭国大战,不仅是尽量不波及平民,连士兵的伤害也尽量控制在最低。

荆轲刺秦,秦始皇打下燕国,没有拿燕国人民开罪。想想啊,在当时的年代,在秦始皇的地位,如果他是暴君,受这等奇耻大辱,早就下令屠城了。而秦始皇只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惩罚了要杀他的人,没有迁怒于燕国百姓。

项羽屠城,烧杀咸阳宫,大火三月不曾熄灭!(后世却称之为西楚霸王,还有那么多电视剧对他进行粉饰。为什么儒家对这种残暴行径视而不见呢?因为六国及儒家都痛恨秦始皇,所以看在项羽为他们发泄的份上,他们也对这些暴行不加以斥责,反而用项羽的暴行去告诉天下是因为秦朝的残暴才有此下场。儒家不是最讲究“以德服人”吗?这时候儒家的仁德体现在何处呢?)

唐代黄巢起义,血洗长安!(唐朝啊,传说中我中华的“文明鼎盛”时期,而那时候人的作为也不见得有多文明啊!)

成吉思汗灭绝西夏,对宋进行屠城,把人分成四等。(这样的屠夫却被后世的狗儒粉饰成为一代天骄。

网络配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六国人是一视同仁。可从来没把秦国人设置为高等人,特权人。

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

秦始皇仅仅是杀了以前小时候,他们母子在赵国,欺凌过他的那些个别人,就成了屠杀“赵国人”了?难道不该有仇必报吗?这时候的儒家又摆出一副“君子之态”,强调宽容!

标签: 秦始皇

更多文章

  • 为何不称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举?曹操不称帝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

  • 史上帝王陵墓陪葬妃嫔最多的皇帝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空中

  • 揭秘:贪官严嵩为何会被会嘉靖皇帝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严嵩

    严嵩(1480-1565),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号介溪,嘉靖时期专擅朝政达二十余年。明世宗奉道教神仙,政事荒怠。严嵩侍奉虔诚,善写应制文词,颇受宠信,被擢为首辅。他握权久,通引私人居要职。子为侍郎,孙为锦衣中书,宾客满朝班,姻亲尽政要。又网罗党羽,朝中大臣大多投靠之。严嵩子严世蕃善揣上意,谄幸弄权

  • 数千年来我们都错了 他才是三国最废物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皓

    谈起三国时最废物的人,大家异口同声:阿斗,其实不然。当我们纵观《三国演义》这部四大名著之一时,乱世之中,豪杰辈出,但渣渣也层出不穷,但谁又是最渣的一位呢?网络配图刘禅?其实不然,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幼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

  • 揭秘范蠡从越王勾践的骨相中看出啥致命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范蠡

    从本质上说,相术是占卜的一个分支,而占卜的根本目的,是预测将来,从而趋利避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面貌各不相同。经过漫长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累积,人们透过一个人的相貌神色,可以大致揣测他的性情,高明者甚至能够预测一个人的福祸寿命。这类技能出现得很早,比如春秋时期的音乐家师旷,与周灵王的太子晋之

  • 揭秘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邬思道

    雍正王朝这部影视作品一出让人深深的记住了邬思道,不禁有人问到邬思道,历史上真有其人吗?这个答案显然至今都没有得出结论。这个拄着拐杖的瘸子却成为了师爷的标杆人物,成为了行业的一个准则,其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呢?其邬思道结局如何呢?网络配图邬思道是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每每参加科举考试均没有上榜

  • 晚清胡林翼:恶人陷害他谋反差点"证据确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胡林翼

    晚清时期,太平军横扫天朝,八旗子弟酒囊饭袋,朝廷只能让汉人来建立地方武装维持大清的统治。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朝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有荣誉就会有诽谤,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曾受到过一些保守人士和蔑视他们的人的攻击,胡林翼自然也不例外,可他却非常幸运。原因很有戏剧性。胡林翼字贶生,号润

  • 李自成攻破京城在即 为何崇祯不学赵构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自成

    很多历史爱好者在看待明朝的历史时,都会发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当年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到北京了崇祯皇帝为何就不迁都南京?众所周知,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虽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一直是陪都的地位。要知道在当时东南沿海还没有严重的农民起义问题,这里经济富庶,加上长江天险,短时间内满清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 崇祯是个好皇帝,为何明朝依旧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崇祯

    说起古代的几百位皇帝,那故事可就多了,有开国的先驱,有治世的明君,也有亡国的昏君。今天我们来说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他不是无能,只是在大势面前,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而已。网络配图崇祯皇帝,是一位悲情的主啊!崇祯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皇帝,他不好色不好财,英明能干又勤政爱民,想想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能有

  • 揭孙权与勾践的小同大异:都曾经用过美人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