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臣魏征曾经编了一套不为人知的书,中国失传1200年

名臣魏征曾经编了一套不为人知的书,中国失传12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961 更新时间:2023/12/29 15:41:4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种经典汗牛充栋。就算是经年累月,也不可能读完。怎样能够快速了解其中的精华,是很多人想要实现的事情。

因此,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编辑各种精华选本。

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就组织人编辑过《皇览》。南北朝的时候,组织人编写过《华林遍略》,后来唐朝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是这方面的著作。

然而,几千年的历史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华,尤为简要的经典读本,当数魏征世南、萧德言等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所编撰的《群书治要》。

只可惜,这部书在中国失传一千年多年,直到近年,才在中国大地有广泛影响。

因为所选内容精要而完备,编辑者魏征等人都是经国大器,使得此书的确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千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经世宝典。

自唐代起,此书便成为帝王大臣的必读书,后传到日本,更是日本皇室经筵日讲的必备教材

古镜今鉴,政学两界

共同大力推广这部书

当代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如此评价《群书治要》说:“《群书治要》是重要的古籍,宣扬它对振人心、端风俗、明得失、知兴替尤为重要,有助于鉴古今、匡时弊。”足见此书的当代价值。

马来西亚的首相马哈蒂尔曾经读到过部分《群书治要》的英译内容,他在看了之后非常感叹:“没有想到几千年前古人的东西,今天依然适用!这是真正的智慧。”并且感到相见恨晚:“若早些年就能看到这些智慧,相信我会把马来西亚建设得更好!”

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学习几则《群书治要》中的经典句子,体会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卷八 韩诗外传

一个人最大的福就是少欲知足,

欲望太多,各种患难就随之而来。

人生的苦恼,

就是想要和需要之间无法实现平衡。

因此,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

天下有三危:

少德而多宠,一危也;

才下而位高,二危也;

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卷四十一 淮南子

这三件天下最危险的事情,

很多人自己身处其中却并不知道。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德,

却在想法设法追求富贵和厚禄,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灾难和隐患。

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

卷四十二 新序

一个德行深厚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

如果我们和人结下很大的仇怨,

就会埋下很大的祸患。

所以,人要懂得处处与人为善。

赏罚,政之柄也。

卷四十六 申鉴

奖赏和处罚,是治国理政的权柄。

不仅治国如此,

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也都是如此。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

家之将兴,贵在谏子。

卷四十七 政要论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领导者,

身边一定要有敢于提意见的人。

如果都是唯唯诺诺的臣子,

这个国家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唐朝的兴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群书治要》虽然是为资政而编,但绝非仅仅适合上层人士阅读。其内容精良、视野宽阔、篇幅适宜,可以说是五千年来体现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读本。

任何人学习经典文化,都可以选择从这本书入门。这套《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可以说是该书各种版本中的最适宜大众阅读的版本。

01

原文可靠

校勘精良

《群书治要》的古本有金泽文库抄本、元和本、天明本三种,《群书治要》学习小组根据这三种底本互校,出版了《群书治要》(校订本)。

《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原文就是以此原文为基础,改正了通行的天明本的原文错误近百处。并增补了原书缺失的第三卷、十三卷和二十卷,是唯一的五十卷全本。

《群书治要》选录66种典籍,所选内容非常精要,比如《四书五经》,一般人都难以通读,而精华选本也很少,阅读《治要》的内容,就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选录典籍有不少是已经失传,幸好通过《治要》保存其概要。如《政要论》《傅子》《昌言》《中论》等,多达十几种。

02

译文流畅

精心之作

翻译好古文,难处不在对字词的理解,而在对经典的诚敬之心。此心与古人相通,才能译出神来之笔。

本次出版的《文白对照群书治要》,译文是《群书治要》学习小组历时一年半才完稿的,之后经过多次润色修改,不敢说没有瑕疵,然确实是一个用心的译本。

这一点,读者拿到书自可明辨。

03

设计考究

适合阅读

《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出版的初衷,就是希望做成一套精致、好读、值得典藏的经典好书。

因此,设计之初就用心了解读者需求,采用一面文言、一面白话的形式,以四号大字排版,每页纸张采用进口的纯质纸,色泽柔和润滑,不伤眼睛。

分成五册精装,其中经部一册,史部二册,子部二册。封面设计典雅大气、无论自己阅读、收藏,还是作为礼品,都显得高端、大气。

《群书治要》是大唐盛世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瑰宝,虽然遗失海外、尘封千年,其光芒依然超越千古,照亮文明的夜空。

夜深人静的时候,捧览这一部宝书,穿越历史的夜空,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华先祖的睿智和仁厚。

领悟祖先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发心延续中华文明的血脉,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展开此卷,愿你从中得到无量的智慧与迪。

标签: 群书治要魏征

更多文章

  • 唐朝皇族庶子为何没有皇位继承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族,皇位,庶子,唐朝

    小妾所生的子女不光是只能喊生母为阿姨,这些庶子庶女卑微的地位同样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扬州海陵县丞张观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庶子,次子为嫡子,在张观的墓志中,嫡子的排名却在庶子之前,可见在宗法制度下,长幼有序也不得不让位于嫡庶的尊卑之别。唐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随唐太宗先后灭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

  • 紫禁城最后的“御林军”:一仗没打,就为清朝送了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紫禁城,御林军

    ​本 文 约 5428 字阅 读 需 要14min古装剧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宫廷政变,祸起萧墙,惊慌失措的皇帝大呼“御林军何在?”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宫殿在长安、金陵或北京,危难之际的皇帝总会将御林军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御林军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呢?宣统三年(191

  • 浅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刘备三顾茅庐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顾茅庐,刘备,历史

    近日看了不少书籍,老一直谈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几乎妇孺皆知,在民间也广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实性直让600多年来的老少

  • 解密曹操也曾“三顾茅庐”请过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解密,三顾茅庐,曹操

    人们只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在这之前,曹操三请诸葛亮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举荐一

  • 《清明上河图》不是在歌颂大宋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最近读了一本书,《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作者余辉,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该书考证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结构,“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也就是说并非写实,而是画家依凭自己的意志,有目的地选择画什么、不画什么。这种选择透露出了画家的用心,

  • 究竟谁才是曹操生平最恨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

    生于公元155年,卒与公元220的曹 操,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纵横65个春秋,传下的英雄故事,时时令后人感慨莫叹。观其一生,从举孝廉踏上仕途开始,镇*压黄巾,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候,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弃汉中。千秋功过,任

  • 蜀汉最后的“擎天柱”姜维:穷兵黩武导致国破家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维,蜀汉

    姜维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有很大争议的。在小说家罗贯中眼里,姜维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可到犀利的历史评论员孙盛口中,姜维则成了一名趋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国)、不孝(抛弃老母)、不义(频繁用兵)、不节(战败偷生)

  • “借荆州”:揭开东吴集团虚伪奸诈的真实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荆州,集团,东吴

    历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刘备借了荆州不还,理在东吴一方。以至于后来荆州被袭,关羽被擒是刘备一方遭了现世报,不值得同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荆州并非东吴之地!根据《后汉书。郡国志》里所记载,荆州与司隶、豫、冀、兖、徐、青、扬、益、凉、并、幽、交州,构成了东汉时期的汉朝全国版图。因此严格意

  • 天时地利与人和,刘备真的占据人和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

    熟悉三国的朋友大概都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曹魏占有天时,孙吴占有地利,刘蜀占有人和,这战争的三大要素,三国各领其一,所以三国鼎立才比较合理,历史似乎也确实按这个定律在运行。《三国志》中诸葛亮在《隆中对》就明确分析曹操拥有北方,不可与之相争,其中有两个因素诸葛亮特别提到了,就是:一、带甲百万;二、

  • 清太祖努尔哈赤真的留有要阿巴亥殉葬的遗嘱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努尔哈赤,清太祖,遗嘱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次日,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告诉给努尔哈赤的宠妃、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先帝留有遗嘱让她殉葬。在皇太极等人的再三逼迫下,阿巴亥无奈自尽而死,时年37岁。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正妻,十二岁起便来到努尔哈赤身边,共侍奉努尔哈赤二十六年。并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