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刘备三顾茅庐一回事?

浅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刘备三顾茅庐一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961 更新时间:2023/12/29 12:26:06

近日看了不少书籍,老一直谈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几乎妇孺皆知,在民间也广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实性直让600多年来的老少妇孺们读的如痴如醉,并信以为真。但老罗毕竟是元朝人,和三国历史差上了1200多年,他又怎么能知道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呢,再说了,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史记,故事的细节自然可以瞎编,那么这个事实的历史根据呢?

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里诸葛亮传也自然有了这么两句简单的十个字:先主遂谙亮,凡三往乃见。人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伪。不过老罗将史书上的十个字硬是扩展到了6000多字。如此的文学高手,让人佩服不已。但虚幻仍然是虚幻。刘备寻访诸葛亮是在陈寿出生前20多年的事情了。陈寿又怎么能知道刘备就一定是三往乃见呢?

有人说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上面写了这么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还有人说了,三国人鱼豢《魏略》一书中也说到刘诸相见,但不是三往乃见,而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文字较长,大概是这样说的:“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同时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和《魏略》差不多。

这样上面就有三份不同的史实资料,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第一篇《出师表》比较可靠,毕竟它是诸葛亮手写的第一笔材料,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照它的模式写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因为它是当事人写的,所以不排除诸葛亮有这种企图:故意歪曲他和刘备初次相遇的真相,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无对证。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后者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思想还没有堕落到那一步。但是《魏略》所言也并非是民间偏听偏信的无知妄言,而且所说的也符合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为举止。到底怎么样的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这个暂且不管,先看看陈寿写的“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写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两句话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按照陈寿的说法,是刘备去见诸葛亮,一共跑了三趟才见到他,而且之前从没有见过面;然而按诸葛亮的说法,是刘备曾经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向他询问一些国家大事。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问题:一,刘备到诸葛亮的地方去了三次,其中前两次见到诸葛亮没有?二,在三顾草庐之前,刘备见过诸葛亮没有?还有这个“三”,在古意是指数量词,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就像“士别三日”中的“三”一样,是个大概的数,那刘备到底见诸葛亮几次面?

《三国志》之所以不比别的史书,因为它对三国内容的描写并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记叙性的描写,而是加进了些想象,使文字变的十分生动,耐看。而且蜀国原本无史官,蜀国遗留下来的资料也不会完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就不免多加了些想象和附加成分。

既然如此,不管是刘备寻访人才,自当伯乐找千里马也好,也不管诸葛亮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效仿毛遂自荐求见刘备也好,这些都是历史的想象了。这么看来,我们也不妨可以想象一番:

诸葛亮学会了一身本事,想“货予帝王家”,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买主。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他主动去樊城找刘备,但是刘备看不起他一个年轻小子。于是诸葛亮找了个机会和刘备单独交谈,让刘备发现了他是个大人才。那次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留在刘备军营中,而是返回隆中自家的茅庐去了。为什么呢?一来是自己对刘备了解不深,不敢贸然“以身相许”,另一方面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待价而沽”。两人就这样初次相识了,之后两人又你来我往多次见面,有时是专程拜访,有时是因别的事而顺道走访。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最后诸葛亮同意加入刘备帐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而这样并不违反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言语,也没有违背《魏略》,《九州春秋》的说法。真正的历史往往是平淡的。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历史不是小说,不是为了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兴趣,但是写历史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对真实的历史加以剪裁,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要正面写,哪些要反面写等等,都需要他们精心安排。而剪裁安排历史的标尺和准绳,便是史书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观念。

标签: 三顾茅庐刘备历史

更多文章

  • 解密曹操也曾“三顾茅庐”请过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解密,三顾茅庐,曹操

    人们只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在这之前,曹操三请诸葛亮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举荐一

  • 《清明上河图》不是在歌颂大宋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最近读了一本书,《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作者余辉,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该书考证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结构,“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也就是说并非写实,而是画家依凭自己的意志,有目的地选择画什么、不画什么。这种选择透露出了画家的用心,

  • 究竟谁才是曹操生平最恨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

    生于公元155年,卒与公元220的曹 操,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纵横65个春秋,传下的英雄故事,时时令后人感慨莫叹。观其一生,从举孝廉踏上仕途开始,镇*压黄巾,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候,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弃汉中。千秋功过,任

  • 蜀汉最后的“擎天柱”姜维:穷兵黩武导致国破家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维,蜀汉

    姜维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有很大争议的。在小说家罗贯中眼里,姜维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可到犀利的历史评论员孙盛口中,姜维则成了一名趋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国)、不孝(抛弃老母)、不义(频繁用兵)、不节(战败偷生)

  • “借荆州”:揭开东吴集团虚伪奸诈的真实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荆州,集团,东吴

    历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刘备借了荆州不还,理在东吴一方。以至于后来荆州被袭,关羽被擒是刘备一方遭了现世报,不值得同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荆州并非东吴之地!根据《后汉书。郡国志》里所记载,荆州与司隶、豫、冀、兖、徐、青、扬、益、凉、并、幽、交州,构成了东汉时期的汉朝全国版图。因此严格意

  • 天时地利与人和,刘备真的占据人和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

    熟悉三国的朋友大概都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曹魏占有天时,孙吴占有地利,刘蜀占有人和,这战争的三大要素,三国各领其一,所以三国鼎立才比较合理,历史似乎也确实按这个定律在运行。《三国志》中诸葛亮在《隆中对》就明确分析曹操拥有北方,不可与之相争,其中有两个因素诸葛亮特别提到了,就是:一、带甲百万;二、

  • 清太祖努尔哈赤真的留有要阿巴亥殉葬的遗嘱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努尔哈赤,清太祖,遗嘱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次日,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告诉给努尔哈赤的宠妃、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先帝留有遗嘱让她殉葬。在皇太极等人的再三逼迫下,阿巴亥无奈自尽而死,时年37岁。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正妻,十二岁起便来到努尔哈赤身边,共侍奉努尔哈赤二十六年。并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

  • 松赞干布除了娶文成公主以外,还娶了哪位异国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公主,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很多后人觉得,在吐蕃称王的松赞干布,是个目光远大,臣服大唐的历史人物。有趣的是,中国历史反倒扬起了一副美丽、动人的帽子。毕竟,这位君主被大面积地美化和神化了。关于泥婆罗古国的“赤尊公主”,的确跟松赞干布结成了美满婚姻。可惜,吐蕃文献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当中,只谈松赞干布娶&ld

  • 探秘三国最大的悬案:刘备诸葛亮为何要借刀杀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探秘,关羽,刘备,三国

    ​三国里许多悬案,“关羽失荆州”应该是最出名的一出。当然,“失荆州”本身在史上并没有太多的疑议:曹、孙双方心照不宣地搞了场临时军事联盟,暗地里给关羽下了黑手。可问题在于,襄樊战役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响的,覆亡的时间是在次年一月,战期大概持续了有半年时间

  • 威震华夏:说说枭雄曹操一生为何独惧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说说,关羽,曹操,华夏

    ​小时最喜长辈说三国,但逢讲到关羽走麦城,跌下了绊马索,总会平添了忧伤。又闻头颅送至曹营,曹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笑曰:“云将军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羽口开目动,瞪了曹操一眼,操惊倒。忽然又觉解气。后来也看了《三国演义》,大概知道了蜀臣头上隐隐的神明光环,如有&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