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明成祖朱棣创建内阁的真实目的

揭秘明成祖朱棣创建内阁的真实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247 更新时间:2023/12/9 5:31:24

公元1402年,对大明王朝来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因为政权合法性的纷争,出现了年号上的混乱。朱允炆之建文政权称这一年为“建文四年”,而造反的朱棣政治集团后来居上,否认建文政权合法性,称这一年为“洪武三十五”,次年改年号为永乐,借以表示永乐大帝朱棣才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这一年更值得记住的一件事,是持解缙起草《登基诏》上位的朱棣,搞了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此举意义非凡,可谓对朱棣老爹朱元璋废相引发的历史之问遥相呼应。

这是什么史无前例创举呢?

那就是成立内阁,设大学士及首辅之位。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在洪武十三年诛杀胡党废的相。到了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十二年了。朱元璋在颁布废相令时,曾留下一句话:“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这就是等于告诫子孙,丞相制度永远不可在本朝复活。太祖遗训,不得违反。

然而,这四儿朱棣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仅打掉了老父亲的指定接班人,而且还要变通大明王朝的政治结构。

于是,内阁和大学士首辅便一并诞生了。

内阁,大学士,首辅。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怎样的官呢?

大学士之职,是中国自唐朝就有的官职,是皇帝的高级秘书。而内阁和首辅则是明朝的发明。这是明成祖朱棣的杰作。

朱棣是出于什么考虑发明了内阁呢?

这话还得理到朱元璋废相之初。朱棣老爹朱元璋将左相胡惟庸连同中国丞相制度一起废掉后,明王朝再无丞相和皇帝争权夺利,但也没人为皇帝分忧。成为永乐帝的朱棣,对大侄子的建文新政不感兴趣,但与父亲洪武政治却心有灵犀。上台之后,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已被大侄子废弃的父亲制度。同时,为了显示自己更上一层楼,也为了自己所用,他也要在继承老爹之制的基础上,搞些新政。

组建内阁就是永乐新政的一项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朱元璋废相之后的一个大弊端,是阻断了皇帝和官员之间的联系桥梁,而朱棣搞内阁,就弥补了1380年取消外廷中书省后所引起的结构上缺点。内阁变成了永乐特色的官僚政制主宰,系文官政府中的主要执行机构。

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宣布正式成立内阁。这个词我们现代人听了可能还挺耳熟,因为内阁在现代一些议会制国家依然盛行,比如日本,他们的总理就叫“内阁首相”。朱棣可谓内阁始祖,但是,请大家注意,朱棣发明的内阁,和现代的内阁,叫法一样性质却完全不同。现代内阁是一个分权机构,君主是虚君,实权在内阁,而朱棣版的内阁不是分权机构,而是为皇帝分忧机构,相当于皇家秘书机构,说白了,那些内阁大臣,不是与皇帝分权的,而是与皇帝分活的。

简单解释,就是皇帝朱棣在宫里办公,需要人打下手,于是就招几个文臣进宫,这些人的办公地点主要集中在四殿两阁,即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此外,还为预备皇帝太子宫设置两坊:左春坊、右春坊,这些地方都属于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在明朝,内阁学士的官阶只五品,且始终如此,永乐时期的内阁属于初级阶段,内阁学士更算不上高官,只是中级官员配置,他们上朝,要排在二品尚书后面。可见,永乐帝朱棣给内阁学士的定位,就是中等品级的皇家顾问秘书。

史料记载,朱棣帝即位后不久就着手组织新的内阁。他任命七位才子到翰林院的高级岗位上来,然后让这七人担任国家事务的主要顾问。他们分别是:解缙、黄淮、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

这些人的特点是“三化”,一是年轻化,二是知识化,三是干练化。

他们都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方,都因优异的文学才能和行政经验才入选。尽管他们几乎都在建文朝服务过,但却没有大儒方孝孺的那般道义负担,说透了,此七人的自我定位,大多像现代公务员。公务员嘛,干好自己的活,不掺和政治家的事。

随着内阁这个新机构产生的,还有一个全新职位:首辅。这个职位,后来被演称“宰辅”“宰相”,甚至与现代的首相通假起来,其实,远不是一回事。明朝的首辅,权力比宰相丞相小得多,更不能与今日首相同日而语。今日首相,在议会制国家里,就是国家实际最高领导人,这样地位大明首辅想想都是死罪。明朝首辅大学士本身官级并不高,始终只定在五品,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内阁首辅是兼任了尚书职位后,才排在朝臣之首的。

以上就是朱棣发明的内阁及首辅情况。

这和解缙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

虽然首辅权力有限,不是决策者,但却是离皇帝最近的人,可以做皇帝决策的重要参谋,所以一般都要由皇帝最信任的文人担任。

公元1402年八月,朱棣登基仅一个月后,即宣布成立内阁。他先用翰林学士黄淮干了五个月临时首辅,五个月后,一切妥当,当年11月,便授解缙为右春坊大学士,出任首届内阁正式首辅,受赐五品官服。

解缙由此成为大明乃至中国历史承上下式人物。胡惟庸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而他,是中国首届内阁首辅、即开山首辅。

当然,当时最现实的不是这个意义,而是由此解缙成为皇帝最宠信的大臣。

历经洪武之贬、建文流放,解缙峰回路转,梅花三弄,又成了皇帝宠臣,风光重现。但有同僚对才子不服,对同僚的羡慕嫉妒恨,才子不以为然,接下来,他要为朱棣打几场漂亮仗,证明自己并非浪得虚名

解缙要用作品为自己正名,而朱棣也正需要一些大作出笼。成为永乐帝的朱棣,处心积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在正史上证明,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让谁来完成这个“伪大”使命呢?非此人不行。

他就是重新回到大明第一笔杆子之位的解缙。于是,朱棣召唤解缙,耳提面命,再次委以重任。

永乐元年,杀掉叶惠仲、朱棣令李景隆、茹常为监修的同时,任命右春坊大学、内阁首辅解缙为《太祖实录》总裁,再次启动重修工程。

什么是“总裁”?这个“总裁”和现在企业老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史志办编采一把手,有稿件终审权,想改谁稿就改谁稿,说撤稿就撤稿。

受到皇帝召唤的解才子当仁不让。登上首辅之位后的他踌躇满志,为了报答皇恩、也为了给自己正名、不是光会写马屁诗和矫诏的佞臣,于是他以《太祖实录》开道,一连干了四件大事,或者说,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四部作品。

哪四件作品呢?

首先,第一件作品的主题是:血统论。

解缙要为永乐大帝证明,他妈是他妈。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四子嘛,他还用开证明,证明自己的血统、他妈是他妈吗?

这个您有所不知。朱棣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这没有错,朱元璋是朱棣的亲爹,这也不用证明。但是,谁是朱棣的亲妈,这可需要考证了。

可以说,没篡位前的朱棣,就已经为了这件事烦了半辈子了。朱棣自认为,自己是父亲的原配马皇后所生,马皇后就是她亲妈。但宫中和民间却一直有个扑朔迷离的另一种说法,说朱棣是朱元璋和元朝一位妃子所生,保不齐有蒙古人血统。我们今天看朱棣的画像,高大威猛、连毛胡子等等,还真有些游牧民族人的状态。但朱棣公开场合死活不承认自己有胡人血统。一个胡人,根不红苗不正,怎么能做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子?这可要了朱棣的章程了,成为他心中永久的痛。

而今,成为九五之尊的他,必须要解决,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了,他杀秉笔直书的史官,任命解缙担任《太祖实录》总裁,目的就是按照自己意志进行包括嫡出身世在内的历史消毒工程。解总裁上任之后,对永乐大帝的小九九心领神会,下令对《太祖实录》进行细心整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挥了顶级神功“龙爪手”编撰水平。为朱棣“拨乱反正”“找回了生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成祖本纪》,关于朱棣及其生母是这样记载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也就是说,他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

这就是经过才子整理修理过的《太祖实录》转化明朝正史的“成果”。

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没有人证,又不能化验DNA,确实不好断言。但是,有一个物件的佐证,可以管窥一斑。现代南京城,有一座著名的明朝遗迹:大报恩寺。传说就是朱棣为其生母元妃所建。当时南京是大明都城,朱棣大兴土木之后,留下了这座宝刹。这座寺庙大门内有一座正殿,平日大殿的门紧闭,百姓不能随便进去,所以也都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着什么。自朱棣当皇帝后明朝二百多年间,外人从无知晓。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它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这座大殿被人打开,一看,里面供奉的是蒙古女人牌位。朱棣修大报恩寺,原来是想报生母元妃的生育之恩。朱棣虽然对生母心存感激,但从不公开认生母,因为在他的眼里,权力大于亲情。为了权力合法性,必须把生母深埋地下,不愿公开祭拜。

对于这段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全盘否定,总之耐人寻味,值得推敲。

解缙当然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妙笔生花,把“皇帝他妈是皇后”这件事,在正史上做足了。

这是解缙的第一件主题作品,血统论。接下来,还有第二件作品,它的名字应该叫:正义论。

人人都知道,朱棣这个皇位从大侄子屁股底下抢过来的,大摇大摆做到大侄子的宝座上,从道义上来说,这个叔叔说得过去吗?

我们都知道,从朱棣他爹朱元璋开始,皇帝颁发圣旨,开头都要加上一个红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说明自己当皇帝是天命。那么,朱棣有当皇帝的命吗?他当皇帝,从道义上讲,站得住脚吗?

解总裁曰:朱棣当皇帝是天命,因为他代表正义。

为了证明朱棣的正义,解总裁首先对《太祖实录》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增删。增了朱棣的“帝王之气”,删了四年对中央政府的种种不法行为。

为了证明朱棣的正义,解缙还要反证朱棣的敌人:大侄子建文帝的邪恶。在解才子笔下,建文朝成了暗无天日王朝。“天变于上而不畏,地震于下而不惧,灾延承天而文其过,蝗飞蔽天而不修德,益乃委政宦官,淫泆无度”。

这段记述把建文朝描写描述成为人间地狱。到处天灾人祸,朝中皇帝淫荡无度,周边全是奸佞小人横行,民间大旱,田间蚂蚱漫天飞舞。这个样子的黑暗王朝,不推翻行吗?显然,叔叔高举的是正义的德谟克利特之剑,他是吊民伐罪,帮助百姓脱离苦海。

如是描述,也是解总裁对《太祖实录》进行消毒的结果。于是,历史上叔叔篡位变成了正义之战,而名正言顺的大侄子的作为和政绩却被全部抹杀了。

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建文帝朱允炆虽然年轻,执政期很短,仅仅四年,但还是有所作为的,他的四年执政期曾被史学家称为“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的主旨就是四个字:以德治国。

朱允炆有意结束其祖父朱元璋的暴政,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爷爷弘扬武力,而自己要建立文治之功,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改变。

“建文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重用文人,减轻财税,平反冤狱,精减机构,锐意削蕃,适当放权。

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稍高的政治地位,也不用天天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些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役中宁死不降的,都是这类大批文臣。他们就是要以死报答仁君。

而解缙实在是顾不了那么多了,“气节”云云在创造过程中基本化为浮云。史料显示,披上了血统和正义美丽外衣的新版《太祖实录》呈送朱棣后,朱棣做了四字总结:深体朕意。这史修的,太契合当朝皇帝的意志了。

才子长舒一口气。趁热打铁,创作第三部作品:牌坊记。

我们知道,历代中国每一个新皇帝上来,总是要重新立规矩,树立道德楷模,以打造统治权威。朱棣也不例外,而且他在这方面尤其用心,急于建立永乐纲常。

而朱棣的贤内助,正室夫人徐皇后,此时给丈夫出了个好主意,说树立道德楷模,立男不如立女。徐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是个非常传统的女人,她建议皇帝,让秘书们编写一本贞洁烈女读本,让天下女子和臣民学习烈女好榜样。朱棣听从了夫人建议,把这个活派到解缙手里。于是解缙刚放下整容消毒的《太祖实录》,就进入另一本书的编撰:这本书的名字叫《古今烈女传》。这就是永乐一朝的牌坊:倡导大明女子,都做贞洁烈女。

解缙主编的《古今烈女传》,记载了上千名贞洁烈妇的事迹,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二十二史的烈女数量总和。表面看,此书的编撰,似乎表现了明朝对女位十分重视,但实际上却凸显女性地位低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明朝建国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确立了保守基调,一个保守王朝,不可能对女性的政策是开明的。朱元璋死前,曾勒令部分妃子宫女陪葬,大明王朝恢复了自汉代就已废弃的野蛮殉葬制度。而朱棣比他老爹更保守,他的永乐朝对女性的控制、管理和摧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明史·列女传》明确规定:“妇人之行,不出于闺门。”女人连出门散步的权利都没有,闷了也只能在自己院里转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年轻的寡妇终老不改嫁,甚至为了避免流氓骚扰自我毁容,均入列烈女榜、得到朝廷的鼓励表彰。

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解缙是违心地编撰了这本书,他编此书,有迎合皇帝的意思,但也并不违背自己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解缙也是趋于保守的文化人,这是他的作品没有大量传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保守之物,没有生命力,经不住历史考验。

标签: 真实内阁朱棣揭秘

更多文章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究竟暗藏着什么神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神秘,孙悟空,真相,白骨精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第一个被打死的草根妖怪,而且打一次还不过瘾,足足被打了三次,最后因悟空行凶被唐僧逐出师门。剧情中,我们不免为悟空抱屈,也为唐僧肉眼不识妖精冤枉悟空而气愤,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我们想象的这样吗?里面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呢

  • 曹操真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从此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将全部朝政握在手心,无所顾忌了。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曹操远不像后期那样飞扬跋扈,恰恰相反,他处处小心谨慎,对献帝恪守君臣之礼,不敢僭越半步。这是因为,当时距离董卓败亡,为时不远,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关东诸侯

  • 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历史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红孩儿,奸臣,历史,严嵩,西游记

    红孩儿身上的谜团,我们一个个将其揭开。本篇,来谈谈红孩儿手中的权力操持。不禁有人要发问了,一个小屁孩有啥权力?还真有。且看红孩儿的地盘,原著里唤做六百里钻头号山。这个势力辐射范围,其实颇为广大。做个参照,如火焰山号称方圆八百里,老君嫡系金、银角大王坐拥的平顶山,此山径过也有六百里远近。可见,六百、八

  • 揭秘飞将军李广一生未封侯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揭秘,原因,李广,将军

    ​飞将军李广的大名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广射虎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但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件事,这事情不那么光彩,通过这件事情,反映出李广这人心胸太狭窄,没有容人之心。事情还得从马邑设伏讲起。大行令王恢和大商人聂壹共同策划了在马邑设伏匈奴大军的计划。这个计划非常周密,如果计划成功,可以一举击破匈奴主

  • 女儿国的秘密:西游记里的女儿国里究竟有没有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秘密,西游记,女儿国

    观音通过伪造心腹灵感大王的意外离岗,在通天河处布局,意图通过河沿岸陈家庄处的人口样本采集,鉴定子母河河水对于胎儿发育的影响。简言之,姐姐试图研制一劳永逸的“孕产药物”,以期扩大在人间的业务,收获满满粉丝。那么,这当真是姐姐的真实用意吗?应该是,但也不全是。要了解整宗事件的原委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俗的圣旨出自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圣旨,揭秘,历史,中国

    古代的圣旨,可以说就是最高命令,无论从措辞还是格式都是严肃和生硬的,可是有些皇帝的圣旨也非常通俗易懂,甚至是低俗。这类圣旨显得非常另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看完武当山宫观规划方案后,非常满意,并希望早点完工,特颁一道黄榜圣旨,内容实在,通俗易懂,堪称当代白话文的经典,字数不多,内

  • 平定七国之乱的西汉名将周亚夫为何被冤下狱绝食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汉

    ​话说周亚夫这个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宝贝二儿子,军事指挥上比其老子更加出神入化,但政治智商和情商也比其老子更加低能,更加无知,而这在翻云覆雨的官场上绝对是一种致命的短板,所以到头来死都不知是啥回事。却说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某一天心血来潮,在宫中召见了周亚夫,却没有什么大事可谈,只是

  • 房玄龄为何“临死上谏”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高丽,唐太宗,房玄龄

    唐朝建国时,朝鲜半岛上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但相当失败,不但没了灭掉这个小国,反而把自己先玩完。唐朝建立后,与三国都保持和好姿态。三国的国王都接受李渊的册封。保持三国力量均衡,防止一方做大是唐朝的“外交策略

  • 揭秘白门楼上刘备为何要出尔反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揭秘,刘备

    且看《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如下对话:方操送宫(陈宫)下楼时,布(吕布)告玄德曰:“宫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

  • 揭秘晚年尉迟恭为何十六年不与外界接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揭秘,尉迟恭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身边的重要人物,又深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尉迟敬德得到了极高的地位,贞观元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贞观初年,突厥入侵唐朝,李世民又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出击匈奴。尉迟敬德不负众望,成功击败匈奴。此时,尉迟敬德在功业上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唐太宗执政后,唐朝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