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乾隆帝为何要一意孤行拒谏南巡

揭秘乾隆帝为何要一意孤行拒谏南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382 更新时间:2023/12/6 8:30:21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乾隆南巡图》(局部)(图源网络)

乾隆为何一意孤行拒谏南巡

自乾隆十六年(1751)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在33年间前后六次南巡。对乾隆帝的南巡,朝廷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献媚者大唱赞歌,一些敢言者则谏阻南巡,为此激起了一次次不小的风波。

乾隆十五年(1750),就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为乾隆首次南巡做准备时,监察御史钱琦上疏,提醒乾隆皇帝注意,各地为此已铺张甚重。

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其实,早在数年前,沿途官员为迎接乾隆帝首次南巡,早已调拨夫役,对康熙皇帝时的南巡行宫一一修葺。同时又在行宫之间添设尖营,以供乾隆帝一行中途休息。首次南巡的准备工作早一年就着手进行,由一位亲督办此事,勘察路线,整修名胜,兴建行宫。仅仅为了接待这些先导“钦差”大人,所过州县“铺设备极华靡,器用备极精致,多着用至千余金,少亦五六百余“。

虽然南巡前皇帝告诫地方:“力屏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但是沿途地方官吏深知乾隆讲究排场玩乐,于是争相逢迎,布置行宫,陈设古玩,采办各种名肴特产,更乘机向百姓敲诈勒索,大饱私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与此同时,南巡所用随驾马匹五六千,乳牛和膳羊各上千,也先后由京师运往巡幸各地。乾隆对地方官吏的奉承献媚,不仅不加阻止,反而重金奖励,凡建有行宫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

对钱琦的劝谏,乾隆不仅听不进去,反而百般辩解,并对钱琦大加训斥。乾隆说:“地方有司,因朕南巡,其中有阌茸不堪之员,以办差为苦者,或散布流言,张大其事,势所必有”,“今向导一过,即云惨淡经营若此,明年朕驾亲临,又当如何?朕甫下诏南巡,即已若此,当年皇祖圣祖仁皇帝屡经巡省,又当如何?”

乾隆的辩解理由有二。其一,他南巡的理由充足,圣祖仁皇帝也是六次南巡,朕为何巡不得?!其二,所谓“意见”,都是那些以准备朕南巡为“苦差”的官员在造谣生事。乾隆的辩解言外之意很明确:是否支持他南巡以及“办差”是否积极,都是对皇上态度的大问题。大帽子一扣,钱琦还敢说什么!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乾隆帝侍奉皇太后从京城驾,随驾人员有后妃、皇子、公主,有满、汉文武大臣,有护卫兵弁,还有厮养跟役,总数不下两千人。一路之上浩浩荡荡,如同迁都一样。进入山东境内,地方官员一律朝服接驾,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就连八十岁以上的老民老妇也要身着黄布外褂、手执高香跪候圣驾。进入扬州、苏州等风景优美的城市,则弃舟登岸,游山玩水。沿途各处行宫的陈设极为豪华,甚至连痰盂、溺器也都是由银匠精心打制而成。巡幸途中,乾隆帝还随心所欲普加赏赐,动辄就是成千上万。

因为乾隆帝南巡过于糜费且扰民尤甚,故有的官员不愿为虎作伥而告病去职,有的官员如沈廷芳、金溶、和其衷、钱琦、杭世骏、尹会一和顾栋高等人先后上言谏阻,希望乾隆帝停止南巡。然而,乾隆却大为恼火,“一经抗论,斯严谴随之”。

原翰林院编修杭世骏在杭州接驾后,见南巡靡费甚重,便上奏道:“巡幸所至,有司一意奉承,其流弊皆及于百姓。”乾隆帝大怒,命置重典,幸亏侍郎观宝谏免,方赦回乡里。江苏学政尹会一视学江苏后,上奏道:“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帝对其严厉斥责说:“汝谓民间疾苦,试指出何人疾苦?怨声载道,试指明何人怨言?”大有兴师问罪之势。侍读学士纪昀曾好言对乾隆帝说:“东南财力竭矣,上当思所以救济之。”乾隆帝勃然大怒,当面训斥说:“朕以汝文学尚优,故领四库书馆,实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此言刻毒甚矣,竟将大学士纪晓岚骂成倡优!

乾隆帝还在一些谕旨中,多次把谏阻南巡的官员比做奸佞小人,不是严词训斥,就是革职贬官。乾隆二十年的胡中藻文字狱案中,他还将胡中藻诗中的“穆王车马走不停”作为讽刺自己巡幸的罪证,而对其予以严厉制裁。在乾隆帝的强力压制下,再也无人个直言进谏了,大批官员都是一味迎合上意,而奢靡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第五次南巡,沿途官员竞相铺张达到顶峰。直隶新城县委迎驾,“别设十层鳌山爆灯”,以备皇上临时点故。保定更是铺张,“众商预输苏杭间彩锻与奇玩,路旁结棚如物形或楼台状,穷极炫采,横亘数十里,店铺之间,待皇帝经过,众商山呼如雷”。待至杭州,浙江巡抚王亶望早已不惜巨金,“添建屋宇,点缀灯彩”,把个杭州城装饰得像人间天堂一般。

《乾隆南巡图》(局部拼图)

其实,乾隆标榜“法祖省方”为名的挥霍享乐为主的巡幸活动,还不止六次南巡。自乾隆六年(1741)秋狝木兰,乾隆八年(1743)东巡盛京,乾隆皇帝开始了他一生中极为频繁的巡幸活动。乾隆八年首次巡幸盛京时,“凡沿途驻跸之地需用水浆,须凿井数十;辇道两旁,复筑扈从臣工径路。经过道路,不能耕种”。乾隆十三年(1748)冬巡曲阜,正值山东遭灾,饿殍遍野,而山东巡抚阿里衮却置灾民赈恤于不顾,一心筹办巡幸事,以致怨声载道。

乾隆为何拒绝劝谏,一意孤行六次南巡?当然与他标榜“法祖省方”,以表孝心,观民察吏,加强统治等政治考量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他沉醉在“康乾盛世”的业绩之中,以至于不惜强权打压不同意见以粉饰太平。乾隆帝无疑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曾致力于国内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的六次南巡,在政治上有过积极作用,但因过于糜费且扰民尤甚而招致民怨。乾隆晚年以自我为中心,闭目塞听,讳疾忌医。对于任何胆敢怀疑自己缔造的盛世局面的进言,他动辄打压,造成言路闭塞。六次南巡期间,乾隆对持不同意见的直言谏阻官员恣意打压,便是一例。

好在乾隆晚年对他的六次南巡之过有所悔悟,他对身边的大臣曾说过:“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虽然乾隆对他六十年执政成绩过于自满,但对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之过有所认错,并阻止后代南巡,还是明智的。

标签: 揭秘乾隆

更多文章

  • 揭秘杀戮心太重的吕后 最后是被苍狗吓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后,揭秘

    吕后一生悲苦,年轻的时候丈夫刘邦因为要打江山,疏于与其交集,可谓是聚少离多,自己还曾作为项羽的政治人质过着无尊严的凄惨生活。及至刘邦事业有起色,却又和舞姿了得的美艳新宠戚夫人卿卿我我,吕后竟被冷落,加上吕后身披利益集团守护的重任,疑心甚至于杀戮之心也越来越重,可以说双手沾满鲜血的吕后,很大概率上是惊

  • 朱元璋为何要编故事把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诛灭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

    ​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胡党、废掉有着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事件。设计了胡惟庸的朱元璋,本来是从“结党营私”下手,但杀了胡惟庸后,深感意犹未尽,于是挖空心思,给死去的胡惟庸又扣上了两顶里通外国大帽通倭通虏,说胡丞相勾结日本人和蒙古人,不仅是

  • 揭秘雍正皇帝难道死于刺客刺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雍正,揭秘

    ​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的九州晏清突然去世。时年58岁。雍正驾崩是一次突然事件。因为八月二十一日他依旧正常接见大臣,并不像是要死的人。据野史记载,雍正是被人刺杀身亡的。据说刺客当场砍下雍正的头颅。是谁和雍正有如此深仇大恨,将其身首异处呢?该刺客叫吕四娘,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女刺客。她

  • 揭秘长孙无忌与太宗时期太子废立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孙无忌,揭秘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为了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画像按照功勋大小依次排列,长孙无忌身居二十四功臣之首。就在此时,大唐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大儿

  • 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为何抗父命而重用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说说,朱棣,太监,永乐大帝

    ​朱棣的帝王形象,在有些人眼中,比起他老子朱元璋还更胜一筹,于是给他戴上了一顶永乐大帝的高帽。查考史实,这位大帝北征蒙古,南灭越南,万国来朝,威风八面,武功确实不输老爹。而在阴险毒辣、多疑嗜杀、羞辱文人等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如对特务与宦官的态度。朱元璋喜欢使用特

  • 盘点雍正帝暴亡原因的七大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盘点

    ​之所以说雍正皇帝是暴亡,那是因为他的死太突然了。他死于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地点是圆明园的九州晏清。时年58岁。据史料记载,八月十八日他在圆明园与大臣议事,八月二十日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八月二十一日他感觉有些不舒服(“上不豫”),但依旧正常接见大臣,并不像是要死的

  • 揭秘刘邦驾崩四日之后吕后为何都不发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后,刘邦,揭秘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为怀疑手下大臣与宠妾有染而暴跳如雷的英布,想杀此大臣泄愤,却被其先逃脱到了长安,怀疑自己造反信息已经泄露的英布,无奈只好正式宣布反刘邦。为了江山社稷,刘邦也只能御驾亲征,却在讨伐英布的时候不幸被流矢所伤,回途中便生起了重病。回到长安后,病得五颜六色的刘邦不想见人,

  • 揭秘小旋风柴进手中的免死金牌暗藏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揭秘,秘密,免死金牌

    《水浒传》一书中梁山好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一百零八人来自五湖四海,正所谓“人无同面”,但要论起上山前身份最高贵的一个,读者肯定会首推和宋江齐名的小旋风柴进。《水浒传》中曾借店主人之口描述柴进的出身:【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

  • 玄武门事变的真正幕后推手竟然是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玄武门,真正,事变,长孙无忌

    ​李渊称帝时,整个天下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等。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唯一的方法就是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各个击破。李渊和皇后窦氏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夭,李建成是长子

  • 魏征的谏官形象是李世民的刻意塑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作为太子洗马的魏征向李建成提出建立战功的意见。他认为,李世民久居疆场,战功显赫,而且培植了一批私人势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危急太子的地位。刘黑闼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您主动请缨,必定手到擒来,借此立功,而且还能广接山东豪杰。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