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秘服务神鬼人三界的冥衣铺

探秘服务神鬼人三界的冥衣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65 更新时间:2024/1/19 7:45:01

中国古代对死者很讲究殉葬。人们以纸活冥器为祭是民间祭祀形式演进的结果。

纸活冥器的产生,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认识有直关系。封建社会中,除少数回族外,汉满两族人民普遍拜佛,认为人死之后,到了“阴间”,也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资料。这样专门以扎糊纸活冥器为业的冥衣铺便应运而生。同时也养活了当一批以裱糊为业的手艺人。冥衣铺是当年北京三百六十行当中的一大行业,即属于民间手工艺,又属于婚葬服务行业。并且设有“北平冥衣裱糊行业协会”。

消失的行当:服务三界的冥衣铺

经营方式旧京的冥衣铺,同场设在繁华的大街面,且基本没有现成的成品可买,而是由雇预订制作。它有它独特的幌。在门前走廊下,照例是摆一匹彩纸加固的大,或以彩纸加固的驴儿吊在幌杆上,有的则是以彩纸糊成一对或一个轿车的轱辘吊在幌杆上,能应细活的店铺则是在走廊下吊上一对开路的头像。

冥衣铺所经营的纸活冥器完全用于丧礼,对于无死丧情事的家庭和个人,相对来讲是不利的东西。所以这生意不能用一般的形式进行宣传,其兜售生意的方法,只能靠朋友或同行业以及杠房、响器铺、有停灵办丧事业务的寺庙给介绍。冥衣铺亦会为了扩大影响,会主动在富户“接三”时,赠送一些冥器使用。

业务范围旧时,人们都说冥衣铺是服务于“神”、“鬼”、人三界的买卖生意。其实,它主要是一种服务于人间丧礼的行当,相当地兼营与裱糊有关的业务,大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民祭祀神佛用的纸活,封建社会里,寺庙以及民间为祈福迎祥、消灾解厄,经举行各种各样的法会道场,需要制作一些神龛宝盖、童人和执事等。二是佛教寺院法事活动的纸活,比如盂兰盆会和地藏会上用的法船,佛教寺院举行的“水陆法会”送用的纸活,给老人办寿用的纸活,丧礼中祭奠亡人用的纸活以及直接服务于活人的“白活”等。

制作程序冥衣铺做活的工人,谓之:“裱糊匠”,据说,也是通过拜师,用三年多时间学出来的手艺。他们的操作,大体上分为扎、绘、糊这三个方面。

扎,是指做纸活的骨架而言,俗称“扎架子”,无论阴宅,楼库、车、船、桥、马,但凡大件活都是如此。扎架子,一律用马蔺草,一是因为成本低,二是因为在一定时间内结实。

绘,这是做细活不可少的工序。他们画的方法很巧妙,很简单,诚实多、快、、省。通常是用胶水调大白粉一碗,再调带色的颜料若干碗,每碗各有一专用画笔。画时,用笔饱蘸大白,再用另一支蘸满颜料的笔,往蘸好大白的笔尖上一点,马上串了颜色。笔尖上最浓,越往下越浅,用此笔急画于才好的色纸上,每画一笔都用另笔点一回色,这样,就形成了深浅相对的艺术效果。

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内行谓之“上纸”,糊完即为成品。糊的时候,除了要分截外,一律放到来糊。原则上人随活转,不许来回转动活件。其原则是将画面摆正、绷,糊的好能起到矫正骨架微微倾斜等小毛病的作用。

送活冥衣铺往丧家送活,往往不用外行,通常都是自己柜上的伙计和徒弟们。如果活多,也找些“闲等儿”之流,不过必须是久与柜上有来往、靠得住的人。送烧活,须严格按照丧礼规定的时间。活件送到丧家必须请桑主或管事的人验收,主要检查活计是否按照原讲的数量、质量、样式交来;活计是否完整,有无破损等。

看活烧活送到丧家后,大尺码的一半都摆在门口。看烧活的人,有的是本家直接找的,有的是冥衣铺本柜的伙计和徒弟们。那些真正有经验的了事的愿意用他们,因为他们比较内行。看活并不是简单事。看烧活需会摆放。凡办大事的,都将就门口外观,除了搭花牌楼,挂素彩子外,还有大鼓锣架,此外就是陈列烧活了。这期间要防风雨损坏,仿纸小孩淘气损坏,防治家畜损坏以及防火等。

摆活摆活是指丧家雇人将烧活送到焚场,摆列起来,以便举行祭化仪式。办大事的一半都由冥衣铺的伙计、徒弟们去干,特大的举动,掌柜的也要亲自出马。焚化场不同于在丧家门口摆放,这里面有许多特殊的规定和习惯。如接三的时有楼库,当然是后边摆楼库,前边放车马,两边放箱子。往焚化场拿的烧活,一般没有像往丧家送过去时那样在意,只要大面不损坏就行了。拿烧活的还要配合茶房适时点火,保证行礼如仪,让丧家满意。这也有明点火和暗着点火之分。

回收有的冥衣铺为降低成本,把卖出去的细活通过某种途径再收回来,略加证实,即可再卖,这一般都在暗中进行。最常见的是“人头”,本来就是盔头做的产品,冥衣铺成批趸来后,用于纸人上。在焚化场举行焚化时,看烧活的抢先把人头藏起来。再就是一些纸做的古玩陈设。

祭祖师京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冥衣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的祖师爷到底是谁,即使是他们内行人也说法不一。清代,每年祭祖师爷时,只供一仅有尊称而无具体名号的神牌,并无确指。民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举无人牵头,乃逐渐消亡。

由兴而衰冥衣铺起源于清代,亦兴盛于清代。晴内忧外患,社会率生动乱,但封建礼制未变,因此,冥衣铺仍有大宗的生意可做。民国初年,前清的遗老们,民国的新贵、军阀、富商们都是冥衣铺的大主户。而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走下坡路,只有冥衣铺还能维持。但是抗战胜利后,许多家庭不再遵循礼仪,冥衣铺的状况也江河日下。解放后,冥衣铺还有些零活可做,但已经不多。到60年代,真个行业即被淘汰,“冥衣”二字世人亦不多提。

标签: 探秘

更多文章

  • 崇祯帝自尽前做了一件事 百年之内清朝皇帝都担忧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帝,清朝,崇祯

    导语:中国古代有许多的封建王朝,朝代更迭很频繁,当一个王朝覆灭之时,其统治阶级都会做点什么呢?有些很有气节,有些是想着卷土重来,有些则是想法子保住小命,有趣的是历史上,曾经有位皇帝,在灭国之日,跪下苦苦哀求对方给其一条生路,结局不言而喻。如果问历史上死的最有气节的是哪位皇帝?那毫无疑问就是大明朝的崇

  • “天府之国”为何古代却出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帝

    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则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华夏民族传统的疆域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禹贡九州图里,将天下分为九个州,豫州居中,洛阳位居天元。在几大战略要地中,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

  • 探秘关外三陵清永陵的12个山头的神秘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神秘,探秘

    永陵是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充满了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景祖显祖缘何迁出又迁回?时隔34年后,为什么将景、显二祖又迁回了清永陵呢?其实早在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 神秘消失的古国:匈奴被汉朝打败后为何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匈奴,汉朝,神秘,古国

    东胡的不思进取最终促进了另一支草原雄鹰的翱翔,他们能征善战,被称为“马背上的王者”;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的铁骑不断踏入农业文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自己的存在;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这个民族

  • 大清公主为何大都嫁给了蒙古王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公主,蒙古

    在内蒙古宁城县布日嘎素台乡长皋村七爷府屯乌向南家的院内,有一株300多年的牡丹花。花枝高约1.5米,覆盖直径约2米。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其花色粉红,花瓣“千层”,花朵直径在20厘米左右,每次开30朵上下。这株牡丹何以盛开300年?这就要从牡丹的主人乌氏家族说起

  • 揭秘《西游记》原著中的“奎花”穿越之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揭秘,西游记

    《西游记》里最引人注目的情爱主题是取经队伍里人人皆经历过的倒站门。即便是这种特殊人群所遭遇的特别的婚姻纠葛,吴承恩也能写得冲突迭起,勾勒出另类的缠绵风月。出于对妖精一属的憎恶,大多数读者忽视了黄袍郎与侍香玉女这一对“海誓山盟”、超越时空的情侣。第三十一回的文字演绎了这一出大悲

  • 揭秘雍正帝钦点入棺了什么宝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揭秘,雍正

    人们关注陵寝的重点是地宫,而地宫的关注重点是棺椁。关注棺椁的重点不是帝后妃的死尸,而是棺内的随葬珍宝。雍正帝死后棺内随葬了哪些珍宝呢?这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无论清朝的官书,还是清宫档案,都未找到任何记载。然而一个意外的收获,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突

  •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三桂

    明朝末年,天下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大明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毅然选择了“弃明投清”,随着山海关城门的缓缓打开,八旗铁骑挥师南下,江山就此易主。然而,吴三桂晚年却联络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那么,为什么亲手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又会反了

  • 美人迟暮:说说一代女皇武则天是如何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女皇

    前文我们讲了很多武则天的故事,那么这一篇就讲她是如何死的吧。在讲到武则天(武媚娘)之死之前,作为陪衬或反向比较,在此就先说一点关于她驯服烈马的烈女之举吧。原本如此生猛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助时刻也。关于这,我甚至不知把她归入烈女的哪一种约定俗成的类型,母仪类好像说不上,节义那更是恭维她

  • 揭秘《南京条约》错误翻译的背后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京,揭秘,故事

    《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围绕《南京条约》文本的翻译,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南京条约》的翻译工作全部由英方人员承担,最主要的译员是马儒翰、郭士立和罗伯聃。《南京条约》的谈判实际上就是由这几位译员发挥主要作用的一次外交谈判。每一次都由英国人提出草案,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