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二战期间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

揭秘二战期间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09 更新时间:2024/1/28 18:13:04

1944年7月,罗斯福强迫蒋介石将中国军事指挥权全交给史迪威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中美乃是盟国,美援对中国抗战之胜利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当日对中国战场的漫不经心,亦曾给中国抗战制造过相当多的麻烦。这些麻烦里,以两宗为最大。其一是“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的物资援助,不愿体谅中国实情,合作办法有误,而致中国通胀急骤暴涨。此节,《短史记》之前已有略述。①其二,则是因本国微末私利,而粗暴强迫国民政府交出最高军事指挥权,使中国抗战前途,几乎濒临崩溃。

时为1944年7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致电蒋介石,要求其将史迪威自缅甸召回,“以统率全部华军及美军”。据罗斯福解释,其动机,是欲挽救中国战事免于崩溃。一位盟国领袖要求另一盟国交出全部军队指挥权,在近代世界史范畴,实属罕见;况且,尽管当日中国面对日军“一号作战”,呈节节败退之象,但亦未至崩溃之局。罗斯福此举,带给蒋介石的突兀与震惊,可想而知。

蒋介石接获该电报,正值抗战7周年纪念日,故其反应异强烈,认为该电报是对中国的莫大侮辱。7月15日,蒋再接罗斯福电报,语气粗暴,且威胁称:若中国不能努力作战,则两国此后将无继续合作之基础。蒋受此刺激,在日记中告诫自己:中国必须开始准备单独对日作战。

此事折磨蒋介石极深。7月21日,蒋在日记中写道:“今已突入陷阱之中,四面黑暗,遍体鳞伤。”②8月23日,蒋又在日记中写道:“自本年七七以来,每闻罗有来电,无不疑惧战兢。以其非威胁即压迫之电,皆为余之耻辱临到之时也。”③

9月1日,蒋又在日记中写道:“(此事)为十年来所未有之耻辱。处境至此,悲惨已极。今日环境,全世界恶势力已联络一气,来逼迫我,污辱我,似乎地狱张了口,要等待吞吃我。每一个波浪无不是威胁我。这样摧残我的情景,诚是毫无理由。自思我往日,虽骄矜暴戾,然亦不致受此报应,而且问心实无愧怍之事。惟信此皆出于主的旨意,只有忍耐接受而已。”④

对罗斯福此举,国内学界主流意见,长期简单认定,乃国民政府抗日不力,故美国政府欲以在缅甸丛林指挥远征军作战之史迪威,来挽救中国战局。但据齐锡生教授的研究,其内在决策逻辑决非如此。实情乃是:美国政府欲顾全印缅战场上的美英关系,及本国脸面,而不惜以邻为壑,简单粗暴地将史迪威空投到中国战场,单方面赋予其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全然不顾此举将对中国抗日战场产生种剧烈的震荡。

史迪威在缅甸丛林与中国将领商讨作战方案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史迪威在东南亚战区丢失的脸面

先是,1944年6月,东南亚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史迪威,收到了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英国将军蒙巴顿的最后通牒。蒙巴顿无法忍受史迪威的行事作风,坚决欲将其赶出东南亚战区,并已将该要求提交至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马歇尔不得不通知史迪威,来自英国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拖不下去了。

此中情形,“简单地说,英国人要史迪威从东南亚战区地盘彻底扫地出门,而马歇尔又必须在短期间给英国人一个明确答复。可以想象的是,马歇尔的处境相当困难,因为一位美国陆军上将竟然被一个盟邦视为不受欢迎人物,而美国的陆军参谋长必须赶紧替他另外找一份有体面的工作。”⑤史迪威能否体面地离开东南亚战区,既关系到史迪威的个人脸面,也关系到美英关系及美国的体面。

马歇尔建议史迪威保留其在缅甸的名义职务,将实际指挥权交给他人,且不妨回到中国战场,“去做出一点成就”。史迪威则在1944年7月3日回复马歇尔,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被调离东南亚战区,前往中国战区。作为回报,史迪威要求由罗斯福给给蒋介石写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中国政府的无能和军队的软弱,让蒋介石把中国的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自己。马歇尔接到回复后,雷厉风行。7月4日,参谋长联席会通过了史迪威的该要求,随即将报告送给总统罗斯福,声称已对中国局势作了详尽分析。罗斯福随即签字致电蒋介石。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担任英美两国军队最高统帅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前后历经四个月的不间断磋商,并签署了措辞严谨之协定。反观任命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场中、美两国军队最高统帅一事,从史迪威提出要求,到马歇尔拟定报告,送交罗斯福签字,不过一两天工夫,且当蒋介石复电要求就此事制定具体计划及签署正规协定时,收到的却只是罗斯福更多威胁言辞的来电,其粗暴与草率可想而知。中国之抗战,在英美二战体系中之地位,亦可想而知。当然,这种粗暴与草率,更与二战局势已趋明朗,中国战场重要性大为降低有直接的关系。

而当蒋介石为此事屈辱愤恨、力图补救之际,正拟接掌中国战场,充当“拯救者”角色的史迪威,却丝毫不关心中国战场之战局变化,竟往海岛休假一月有余,终日以玩牌为乐事。

史迪威在缅甸丛林

注释:

①《国民政府偿还了多少抗战美援?》,短史记第163期。②蒋介石日记,1944年7月21日。③蒋介石日记,1944年8月23日。④蒋介石日记,1944年9月1日。⑤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下》,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12,P524。其余引自该书者,不再赘释。

标签: 美国中国揭秘二战

更多文章

  • 揭秘王莽篡汉后如何实现权力不流血过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王莽

    上文我们扒了王莽成功篡汉之事, 那么,王莽是如何实现权力和平过渡的呢?这个还挺考验政治智商和情商的,他却做到了。话说王莽制造了“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古代太平盛世之后,公元 6 年才 14 岁的汉平帝又适时地死了(病死或被王莽毒死),当

  • 揭秘国共军队内战真实比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内战,军队,揭秘,真实

    内战爆发初期,国军约430万,中共军队约127万“国民党800万大军美式装备,军官皆是军校毕业,然而短短几年却被共产党小米加步枪打的灰飞烟灭”,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容易给人一种误导,即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与解放军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

  • 皇泽寺与武则天之谜:一代女皇是出生于四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女皇,四川,武则天

    四川广元市,多年来在人文旅游上宣传的是三国重镇和女皇故里两大标签。2017年,四川省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经过专家学者会议讨论,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名人中,武则天被列入其中,除一代女皇外,还有大禹、李白等同样争议较大的人物,甚至杜甫这样绝对不是四川出生的也列入“四川历史名

  • 探秘大清与日本陆军武器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陆军,日本,武器,探秘,大清

    单论武器,甲午清军装备与日军装备相差不大,甚至略有优势如前期所述,据日方统计资料,甲午陆战,日军人均只消耗了8发子弹,即击溃了清朝陆军。可资对比的是:甲午战争前,清军有大炮和机关炮1733门;日军有大炮294门。清军装备有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等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有85%

  • 揭秘《西游记》中白龙马为何不积极打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西游记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玄奘还有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在86版《西游记》中,有一位没有名字的主演。不是扮演三太子的演员,而是取经路上,那匹驮了唐僧一路的白马。据说,为了找到合适的白马,导演花尽了心思。起初剧组只借到了一匹黑马,刷上白漆就冒充白马了,结果

  • 解密抗战时苏联援助了延安多少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延安,抗战,武器,解密,苏联

    为维护与国民政府的关系,苏联始终不愿意公开给延安武器援助众所周知,抗战期间,苏联在援助国民政府的同时,也曾给予延安相当数量的财政援助。如1938年,王稼祥自莫斯科回国,曾带回30万美元经费。延安方面向共产国际寻求资金支援的材料也比较多,如1937年9月,潘汉年曾致信王明,请其

  • 被冤枉了几百年的潘仁美 竟是在替他背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潘仁美

    小时候,看电视剧《杨家将》,最恨的就是潘仁美。他不仅陷害老令公杨继业,同时还杀害了我们最喜欢的杨七郎和杨三郎。然而电视剧只是艺术作品,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而成的,真实性极低。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真的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么?他又是在替谁背黑锅呢?民间传说中的潘仁美,其原型

  • 解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征了多少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政府,抗战,解密,国民

    按粮食部长徐堪的说法,抗战共征粮2.6亿市石,60%被用作军粮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要维持数量庞大的国军,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

  • 揭秘国民政府偿还了多少抗战美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政府,揭秘,国民

    借款方面,美国抗战援华逾6亿美元,国民政府大部分未能偿还众所周知,美国在抗战期间曾给予中国大量援助,增强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力量。这些援助,分对华借款与物资租借两大部分。美国抗战期间给中国的借款共有六项。其中四项名义上为商业借款,包括1939年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1940年华

  • 探秘最诡异难解的日本侵华谜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探秘

    日本学界普遍持“伪造论”;中国学界持“真伪难断论”者渐多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研讨对华政策。至1929年,第三次太平洋会议在日本召开,中国代表阎宝航等人在会上拿出一份文件称:&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