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王莽篡汉后如何实现权力不流血过渡

揭秘王莽篡汉后如何实现权力不流血过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09 更新时间:2023/12/11 18:37:29

上文我们扒了王莽成功篡汉之事, 那么,王莽是如何实现权力和平过渡的呢?这个还挺考验政治智商和情商的,他却做到了。

话说王莽制造了“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古代太平盛世之后,公元 6 年才 14 岁的汉平帝又适时地死了(病死或被王莽毒死),当时尽管有年长的汉宣帝曾孙,但王莽却别有用心地出台了一个“兄弟不能相互继承”的皇权承继规定,目的也就是防止成年皇孙误了他操纵帝国权柄的好事,一定要立乳臭未干的两岁刘婴为太子,还煞有介事地让太皇太后以群臣强烈要求的名义,叫王莽代理皇帝之职,称为“摄皇帝”,还改年号为“摄政”, 称为居摄元年。

其时,民间又适时出现王莽当为皇帝的舆论造势,居然武功县长孟通,还能在水井中挖得一块白石,白底红字醒目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大字,君权神授是也。

这样一闹,连瞎子也能看出了王莽的狼子野心,当然会引起刘汉宗室的强烈反抗,你这隔壁老王连东家也要欺负,胃口太大,当刘家人死绝了,那就真刀真枪干上一回吧。

而带头发难的是安众侯刘崇,虽然勇气可嘉,精忠报汉,万死不辞,无奈能力有限又兵力不足,难以与如日中天又兵多将广的王莽抗衡。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崇只勉强拉起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都没摸到就失败了,可谓是杯水车薪以卵击石。

虽然这武装反莽的“第一枪”,打得不是太漂亮,不过接下来的“倒莽第一人”翟义就厉害多了。

刘崇起兵失败后的第二年九月,当时的东郡太守翟义,联同槐里人赵明、霍鸿等人起兵反莽,声势浩大,翟义还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通告各地,以便与王莽的“伪中央”对抗。

这次起义,据说长安以西23个县的“盗贼”都一齐起来造反了,可谓是群情汹涌,也立马粉碎了王莽粉饰的“大同世界”。这次王莽也不能装清高了,因为大家也知道了这个最危险的“隔壁老王”偷权的险恶用心,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可能还非常后悔自己有非分之想,于是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老泪纵横地表示忏悔,同时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表明心迹,一再说自己摄位只是临时的,决无觊觎皇权之心,等孺子婴长大成人绝对会将皇位完璧归赵。

王莽当然是当时最佳“表演帝”,他一面痛哭流涕地向众人表露心迹,又一面令当时的“战神”王邑率领大军打压起义部队,最终顺利地扑灭了翟义的反莽起义,王邑没有让他失望。

待扫除了称帝障碍,王莽也即时收起了“苦情戏”,不想再装了,做真皇帝之心立现。

于是,他手下那班吹鼓手立马心领神会,各种“劝进”的符命、图书纷至沓来,什么“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可谓是层出不穷,热闹非凡。

最绝的是,当时一个在长安求学的太学生叫哀章,很善于政治投机,他知道王莽很迷信符瑞,也知道王莽很想当真皇帝,于是投其所好,冒着杀头的危险做了两个铜匾,一个外面贴上“天帝行玺金匾图”,另一个贴上“赤帝行玺 某传予皇帝金策书”,金策书中甚至大胆地写上“刘邦将皇位传予王莽”, 王莽是真命天子, 元后王政君应 遵 天命将帝位传给王莽。

此外,胆儿特别肥的哀章,还丧心病狂地给自己进行自我推荐,公然在表中列有十一人的官衔,包括王莽的8位大臣以及他自己,放于高帝庙。

这个还真是史上最大胆、最别开生面、最有想象力的“求职大秀”,果然也让他成了王莽的新宠,贵为“新莽四辅”之一,最后被更始帝的军队所杀,此是后话。

反正,王莽得到符瑞事件的报告之后,立马去高庙将金匾迎到未央宫前殿,演完了称帝前的最后一场戏。

原本,王莽还不是那么急要登基,不过哀章的疯狂行为打乱了他的计划,骑虎难下之间,在同伴的纵容之下,加上超高的“民意支持”,本来想当皇帝也想晕了的他,甚至不顾体面地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为此王政君还曾怒砸玉玺,致使传国玉玺崩了一角,不久忧愤而亡),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称始建国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西汉灭亡,王莽时年54岁。

正如某些历史研究者所言:“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共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这不流血的最高权力和平过渡,正得益于王莽得心应手的民意操纵,说是古代成功的“民选总统”也不为过。关于这一点,史学家葛剑雄也说:“从阳朔三年(前22年)步人仕途,至当上新朝的皇帝,王莽花了31年时间。如果我们认真分析西汉末年的条件,就不难发现,王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葛给出的理由有三:一是西汉在成帝、哀帝两昏君的折腾下,尤其是放任宠臣和外戚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如董贤在短短几年里,积聚的家产竟有 43 万万”,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流亡的百姓已以百万计,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贫富相差悬殊,奴婢与牛马一起供买卖,这样的社会怎么能长久存在呢?”;二是社会各阶层普遍对现实不满,很有群众基础正能量满满的王莽的出现,简直就是大家心中的“希望所在”;三是在贪赃枉法成风的西汉末年,王莽却不贪不拿,还自己掏腰包接济穷人,这样的“白乌鸦”谁人不拥护?

标签: 揭秘王莽

更多文章

  • 揭秘国共军队内战真实比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内战,军队,揭秘,真实

    内战爆发初期,国军约430万,中共军队约127万“国民党800万大军美式装备,军官皆是军校毕业,然而短短几年却被共产党小米加步枪打的灰飞烟灭”,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容易给人一种误导,即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与解放军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

  • 皇泽寺与武则天之谜:一代女皇是出生于四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女皇,四川,武则天

    四川广元市,多年来在人文旅游上宣传的是三国重镇和女皇故里两大标签。2017年,四川省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经过专家学者会议讨论,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名人中,武则天被列入其中,除一代女皇外,还有大禹、李白等同样争议较大的人物,甚至杜甫这样绝对不是四川出生的也列入“四川历史名

  • 探秘大清与日本陆军武器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陆军,日本,武器,探秘,大清

    单论武器,甲午清军装备与日军装备相差不大,甚至略有优势如前期所述,据日方统计资料,甲午陆战,日军人均只消耗了8发子弹,即击溃了清朝陆军。可资对比的是:甲午战争前,清军有大炮和机关炮1733门;日军有大炮294门。清军装备有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等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有85%

  • 揭秘《西游记》中白龙马为何不积极打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西游记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玄奘还有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在86版《西游记》中,有一位没有名字的主演。不是扮演三太子的演员,而是取经路上,那匹驮了唐僧一路的白马。据说,为了找到合适的白马,导演花尽了心思。起初剧组只借到了一匹黑马,刷上白漆就冒充白马了,结果

  • 解密抗战时苏联援助了延安多少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延安,抗战,武器,解密,苏联

    为维护与国民政府的关系,苏联始终不愿意公开给延安武器援助众所周知,抗战期间,苏联在援助国民政府的同时,也曾给予延安相当数量的财政援助。如1938年,王稼祥自莫斯科回国,曾带回30万美元经费。延安方面向共产国际寻求资金支援的材料也比较多,如1937年9月,潘汉年曾致信王明,请其

  • 被冤枉了几百年的潘仁美 竟是在替他背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潘仁美

    小时候,看电视剧《杨家将》,最恨的就是潘仁美。他不仅陷害老令公杨继业,同时还杀害了我们最喜欢的杨七郎和杨三郎。然而电视剧只是艺术作品,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而成的,真实性极低。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真的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么?他又是在替谁背黑锅呢?民间传说中的潘仁美,其原型

  • 解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征了多少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政府,抗战,解密,国民

    按粮食部长徐堪的说法,抗战共征粮2.6亿市石,60%被用作军粮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要维持数量庞大的国军,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

  • 揭秘国民政府偿还了多少抗战美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政府,揭秘,国民

    借款方面,美国抗战援华逾6亿美元,国民政府大部分未能偿还众所周知,美国在抗战期间曾给予中国大量援助,增强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力量。这些援助,分对华借款与物资租借两大部分。美国抗战期间给中国的借款共有六项。其中四项名义上为商业借款,包括1939年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1940年华

  • 探秘最诡异难解的日本侵华谜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探秘

    日本学界普遍持“伪造论”;中国学界持“真伪难断论”者渐多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研讨对华政策。至1929年,第三次太平洋会议在日本召开,中国代表阎宝航等人在会上拿出一份文件称:&ld

  • 解密抗战中有多少国军将领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抗战,解密

    有多少国军将领在抗战中牺牲?关于“高级将领”牺牲人数,刘国铭主编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年),统有125名;茅海建主编之《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收录有少将以上将领80余位;党德文、杨玉文主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