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二战最伟大工程”几乎无用

解密“二战最伟大工程”几乎无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912 更新时间:2023/12/10 10:37:42

丘吉尔、陈纳德反对修筑中印公路,主张提高驼峰航线的运输量

如《短史记》第172期所述,在日军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时,史迪威却将中国最精锐之驻印军、远征军投入缅甸战场。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盟军终于收复缅北,实现了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的通车。事实上,这条被誉为“抗日生命线”的公路,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修筑史迪威公路是得不偿失的。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为保持对外交通,早在1940年秋,国民政府就建议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道路。但开工时间一拖再拖,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中印公路的勘测被迫中止。

对于开通中印公路的问题,盟军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史迪威力主修路,陈纳德则对蒋介石说,“史迪威致力于驻印军的训练,即便打开中印通路,亦需时甚久,要在一九四五年后,始能运入物资”,而当时“太平洋与中国战区之战争将迅速发展,史迪威所练之陆军恐缓不济急”。因此陈纳德建议,“加强中印航运吨位较为现实”,“如中印航运每月保持一万吨运输量,则可以满足中国战区的补给。现美援物资在印度堆积甚多,如加强阿萨姆飞机场(中印边界的飞机场),中印航运增至一万吨,则毫无问题。”①

丘吉尔的意见同陈纳德不谋而合。1943年5月,丘吉尔告诉,中印公路开通后,每月最多也只能运送2万吨物资。因此在他看来,将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增加到3万吨才更“切合实际”。②

美国军方在经过评估后,也对修筑中印公路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作战科主张,只把缅甸通往云南的小路加以整修,使炮兵与卡车能够通过就足够了。美国空军则表示,中国输送租借物资的任务,完全可以由驼峰航线承担。③

美国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部脉)。

史迪威不顾反对,修筑成中印公路,但其总运量尚不及空运一个月

以上这些反对意见都没有动摇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的决心。中印公路从1942年12月动工,到1945年1月最后开通。期间美国前后投入了1.7万名工作人员,花费1.49亿美元,使用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劳工12万余人。④

因为在筑路过程中,各国人员克服了当地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使中印公路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称。只是这个工程学上的奇迹,并没能给中国抗战带来真正的帮助。

从1945年2月7月,中印公路的货物运量分别为1111吨、1509吨、4198吨、8435吨、6985吨、5900吨,总计2.8万吨。这个数字显然与史迪威在筑路之初,预计的每月3万吨相去甚远。⑤

史迪威对中印公路寄予厚望,缘于他对驼峰航线的不信任。他在1943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的机场很不错,而印度的机场却很糟糕”,中印间的“空运量从未超过3400吨,而且他认为以后也不会超过7000吨”。⑥让史迪威意外的是,驼峰航线的运量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增加,仅当年11月就为中国输送了3.5万吨物资。中印公路开通后,驼峰航线的运量依旧不断攀升,1945年1月为4.4万吨,6月增加到5.5万吨,7月更达到7.1万吨的顶峰。⑦

对于空运数量的增加,有人将之归功于史迪威。在他们看来,史迪威收复缅北,不仅使中印航运免于日机干扰,还缩短了驼峰航线的里程。这个说法固然是成立的,但忽略了两点事实:第一,为驼峰航线肃清敌机,不在史迪威发动缅北之战的战略目标之内,属于“意外收获”;第二,如果要为驼峰航线清扫空路,收复缅北即可,耗费人力、物力修筑中印公路是没有必要的。

况,即便没有肃清缅北,驼峰航线的运量同样可以增长。美国陆军航空队当时预计,如果增加150架C-54运输机,968名军官与4326名士官兵,每个月的空运量可以达到8万吨。正如学者齐锡生假设的那样,“若从1942年开始,美国就决定把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注在改善空运工作方面,得到的成绩是否将大得多?”⑧

蒋介石为改善与史迪威的个人关系,以纪念其功绩之名义,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但其实正如近几期短史记所说,无论是史迪威本人,还是其主持修筑的史迪威公路,都没有为中国抗战提供实际的助益。

史迪威公路上运输物资的卡车。

注释:

①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蒋美勾结与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第200页;②③⑤⑦⑧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81485页;④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⑥吴景平、林孝庭主编:《战时岁月:宋子文与外国人士往来函电稿新编(1940-1943)》,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标签: 二战工程解密

更多文章

  • 说说大清北洋海军将领的素质有多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洋,大清,海军,说说

    北洋舰长大多出身福建船政学堂,该校课程极差,连体育课都没有如前期所言,甲午之役,清朝陆军高级将领完全不能适应与日军的近代化作战。反观北洋海军,其舰长(管带)群体,绝大部分有赴欧留洋之经历。按常理,当有较陆军更好的战绩。但事实却是:北洋海军在几乎未能击沉任何一艘日舰的情形下全军

  • 揭秘日军击溃大清陆军用了几颗子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揭秘,陆军,大清

    因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上一篇章讨论“庙算”,可知甲午之战,无论是战前调查,战中因应,还是战后反省补救,日本政府皆着着领先于清廷。但这并非意味着清廷在战争过程中毫无还手的机会。就战备而言,日军在战争中,实曾面临过极大的困难,如

  • 揭秘二战日本为何决定要对美国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美国,二战,日本,揭秘

    受侵华战争影响,美国在华利益严重受损,开始有限度地制裁日本近来,有文章援引美国历史学家的研究,称“胡适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意谓美日开战,乃是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不断挑拨的结果。①这一荒诞不经的说法,忽略了两国在战前已无法调和的利益纠葛,将复杂的国

  • 解密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解密,中国,一战

    中国执政者一致认为,参加一战,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地位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洋政府先是“中立”,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1917年8月14日,宣布“与德奥两国同时入于战争之状态”,与两国所

  • 揭秘重庆大轰炸有多少民众遇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揭秘,重庆

    为压迫中国屈服,日军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转为持久战。为压迫中国屈服,1938年12月,日本大本 营指示,对中国各地开展战略轰炸,“在压制和扰乱敌人战略及政略中枢的同时,尽力消灭敌人的航空战斗力量”。①依照日军部

  • 揭秘《开罗会议》蒋介石最想得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开罗,会议,揭秘,蒋介石

    蒋介石同意参加开罗会议,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决策过程1943年盟军在各个战场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罗斯福希望及时召开美、英、苏、中四大国领袖会议,协调战时与战后的有关问题。因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罗斯福只好将原计划改为美英中、美英苏两次三国首脑会晤,遂有1943年11月22日26日之开

  • 揭秘二战时国民政府差点与德国结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德国,二战,政府,揭秘

    1940年7-9月,国际环境突变,中国抗战进入“最大最危之关键”抗战进入1940年,汪精卫投敌所引发的政治动荡尚未平复,更大的危机接踵而来。这年6月份,欧战形势急转直下,英法两国在德军锐利攻势下一败涂地。影响所及,6月份,法国对日绥靖,宣布滇越铁路停止

  • 揭秘“美军观察组”如何评价八路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揭秘,美军,八路军

    美军观察组去延安,最重要目的,是为B-29轰炸部队收集气象情报1944年7月“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又称“迪克西(Dixie)使团”)进驻延安,是抗战末期关涉中国内部政局的一件大事。①不过,迄今为止,关于美军观察组为什么

  • 探秘俄罗斯总统的收入、财产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总统,俄罗斯,探秘

    前苏联时代,斯大林与勃列日涅夫各形成一套不同的腐败模式近日,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小女儿和其丈夫控制着约20亿美元资产,这些资产绝大多数来自一家大型天然气及石油化工公司的股份,购自普京的老朋友季姆琴科。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俄总统新闻秘书稍后对上述报道予以了否认[详细1

  • 揭秘蒋介石为何要花六年造“美龄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蒋介石,揭秘,宋美龄

    “美龄宫”本名“国民政府主席官邸”,费用超支曾遭媒体曝光近日,南京中山陵旁的“美龄宫”突然爆红。原因是从空中俯瞰紫金山,成排的法国梧桐树如同一串项链,项链中间一颗“蓝宝石”,恰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