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日军内部对侵华存在什么分歧?

解密日军内部对侵华存在什么分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01 更新时间:2024/1/28 6:28:46

对于侵华战争,日本在华北事变后出现“扩大派”与“反扩大派”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关系愈发紧张。日本军界内部,就是否继续扩大对华战争,分化为“扩大派”与“反扩大派”两个阵营。

其中“扩大派”以陆相杉山元、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为首。他们基于中国国内“反日”活动的增多,坚持必须“对华一击”。1937年3月,日本驻华武官喜多诚一等汇报,“在收复满洲以前,蒋介石政权的抗日政策恐继续不变。希望以我对华北让步,(换取蒋政权)取消抗日政策之类的见解是极大的错误。”同时判断,日苏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亦不会保持中立,需“在对苏开战前,首先予中国一击,用以挫伤蒋政权的基础。”①东条英机也上书军部,“如为我军力所允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解除我背后的威胁,此最为上策。”②

与其相对的“反扩大派”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石原莞尔的核心思想是“世界最终战论”,即日、美终须决战。在此之前,日本要全力建设“满洲国”,充实国力,全力对付苏联。对中国,奉行所谓“日支亲善”,让中国成为“东亚联盟”中的一员。

中苏两国国情的变化,也让石原莞尔反对扩大侵华战争。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援助下进行了“币制改革”,并与英、美签订了商业、铁路等贷款协定,让日本与英美在华利益的冲突更加显现。另一方面,苏联不断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屡屡与日军发生摩擦,使日本的“满洲经营”面临威胁。③

基于以上原因,石原莞尔建议,“帝国要放弃其过去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停止运作“华北分治”。在石原的影响下,林铣十郎内阁在1937年4月制定了一项对华政策:给南京政权以面子,使之抛弃容共、依靠欧美的政策,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合作。但只过了一个月,林内阁就倒台了。④

架子车上的石原莞尔。

七七事变后,石原莞尔反对扩大战争,建议日军“撤至山海关”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京“军中央部的方针极度混乱。甚至对事态的将来也未能确切预测,对南京方面是否企图进行全面战争,不论在参谋本部或陆军省都按各自的想法采取行动。”这使“扩大派”与“反扩大派”趋正面冲突。

7月8日,陆相杉山元命即将退伍的4万名步兵继续服役。东条英机控制下的关东军发表声明,对事变表示“极大关心及重大决心”,令部分关东军随时待命。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也向中央建议:应以此为契机,实现征服中国之雄图。朝鲜军一部也进入战备状态。⑤

石原莞尔则据以往的判断,相信对华战争必将是长期战争,会持久地消耗国力,因此令作战部制定了“不扩大”方针。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被石原说服,命令中国驻屯军:“为了防止事件扩大,应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石原还向杉山元说明,一旦走向全面战争,“势将陷入无底泥潭”,建议将华北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华国境”。⑥

但最终“扩大派”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只要将少数的兵力一举投入到战场,就能获得重大胜利”,非但能如处理“满洲事变”那样,迅速解决华北事变,还不会招致美、英、苏等国干涉。裕仁天皇向杉山元询问:“事变的处理还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希望?”,杉山元乐观地回答:“事变将在两个月内得以解决。”⑦由此“扩大派”掌握了侵华战争的主导权,“不扩大派”没能制止战争。

至日军攻占上海、南京,战争依旧没有结束的征兆。因与东条英机不和,已被迫离开参谋本部的石原莞尔警告说:“即使夺取了汉口,蒋介石政权也可能不会倒台”;“假如蒋介石被推倒”“四亿的中国人也不会屈服”,建议当局“应缩小战争规模,防止国力消耗”“要把握好时机,从速实现和平”。⑧如其所料,日军被陷于侵华战争,直至失败。

对于日本军界的以上分歧,蒋介石在战前不仅了解,且试图加以利用。皇道派主张扩大侵华,打倒国民政府;统制派是“反扩大派”,只要求中国承认“满洲国”,即可“共谋亲善”。国民政府的外交运作,游走于两派之间,利用其矛盾,得以在“七七事变”前,勉强维持住了华北的主权。⑨

长春的关东军总部。

注释:

①⑤⑥《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上册)》,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2338页;②日本关东军:《关于对苏侵华战略的意见书》,1937年6月,见于秦郁彦《日中战争史》资料附录,转引自沈予《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③④沈予:《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⑦杉山元帥伝記刊行會編:《杉山元帥伝》,第66页,转引自王云翠《石原莞尔的“不扩大”思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2008年;⑧角田順:《石原莞爾資料·国防論策》、《戦争計画要綱(戦争指導方針》,第221224页,转引自王云翠《石原莞尔的“不扩大”思想》;⑨黄自进:《拥抱国际主流社会蒋介石的对日外交战略》,《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2期。

标签: 解密

更多文章

  • 探秘中日武器产量差距究竟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探秘,武器

    日本工业发达,战时每年的钢产量是中国的数百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之所以要维持对日交涉,避免战争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日国力相差过于悬殊。1934年,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战争为科学的战争,然而中国的科学发明与工业技

  • 揭秘“四川王”出川抗日大有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揭秘,抗日,四川

    中央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同“四川王”刘湘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1937年11月,素有“四川王”之称的四川军阀刘湘,高调率军出川抗日;1938年1月20日,刘因病在汉口去世。诸多国府高层大员公开前往吊祭,多盛赞其乃抗日典范;私下里却多

  • 揭秘历史:八路军的枪支弹药从哪里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揭秘,历史,八路军

    自产:抗战前五年,军工部仅生产了不足一万支步枪概括而言,抗战期间,中共部队武器的主要来源有四:自产、缴获、收编与拨付。至于何者所占比例最高,目前尚无法判断。这四种来源中,数据统计较为确切的是自产,但因其大小兵工厂繁多八路军总部设有军工部,各部队、各根据地也大都设有兵工厂,如1

  • 解密中国为二战做了多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二战,解密,中国

    日军在中国关内战死40余万人,逾百万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判断一个战场对整个战局做了多少贡献,消灭敌对武装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数据。日本侵华部队主要是陆军,其海军的主战场在太平洋,日本联合舰队有410艘军舰被击沉,包括几乎全部主力战舰:21艘航母、11艘战列舰和39艘巡洋舰;

  • 揭秘中国东北沦陷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东北,原因,揭秘,真实,中国

    张学良: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正在北平出席慈善义演。戏散后张见到急电,匆匆离去。凌晨一点,张召集东北军在北平的高级将领开紧急会议,指示“避免冲突,不予抵抗,…&helli

  • 揭秘日本天皇在侵华战争中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日本,战争,天皇,揭秘

    利用内阁、军部的对立,裕仁天皇居于其间,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所谓“兵政分离主义”。按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负其责任”;另一方面,&

  • 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抗日

    1940年,高级公务员王子壮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将要吃不起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物价骤增。限价前猪肉十六元一斤,限价为十四元,结果未出三、五日即涨至二十余元

  • 解密中国抗战获得多少美援物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密,中国,抗战

    美国战时给中国约8亿美元物资援助,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1.8%自1940年7月,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东南亚,美国对日政策渐趋强硬。同期,德国横扫欧洲,英国岌岌可危。为免战火延及自身,美国改变中立国策,加大对各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至1941年3月11日,罗斯

  • 探秘日本侵华期间的最大间谍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探秘,间谍,日本

    满铁的调查侧重东北、华北,涉及政、经各方面,为日军提供参考满铁调查部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最大间谍机构。所谓“满铁”,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的简称,名义上是一家商业公司,实际是日本的“国策公司”,在

  • 揭秘日军从中国到底征走了多少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揭秘,粮食,多少,日军

    粗糙估算,日军至少从中国征走了221万吨大米与465万吨小麦抗日战争期间,驻华日军多达百万,需消耗大量军粮。战争初期,军粮大多由台湾、朝鲜供应,兼之就地掠夺粮行或民间存粮,搭建临时粮仓。随着占领区日益扩大,日军先后建立华北小麦协会、华中制粉联合会、采运社、米粮统制委员会(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