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日本天皇在侵华战争中做了什么?

揭秘日本天皇在侵华战争中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01 更新时间:2024/1/9 15:23:44

利用内阁、军部的对立,裕仁天皇居于其间,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所谓“兵政分离主义”。按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负其责任”;另一方面,“天皇统帅海陆军”,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辅翼,实行“统帅权独立”原则,内阁无权干涉。因为内阁与军部互不统属,又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存有分歧,为实现“国策统一”,他们只能听从天皇“圣裁”。裕仁正是利用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制衡,使自己处于决策核心。

譬如,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陆军提出不扩大战略,内阁则态度强硬,宣称要“不以蒋介石为对手”。这时的裕仁反对因对苏备战,而与蒋介石政权妥协,站在了首相近卫的一边。在缔结法西斯三国同盟、实行“南进”、对美开战等重大决策中,裕仁都起到了平衡各方意见,扩大战争的关键作用。①

1945年初,日本败局已定时,东条英机重光葵都提醒天皇,苏联将日本视为东亚的最大威胁,如果战争继续,日本将被“共产化”,危及国体。而天皇与大本营则相信,苏联在未来同英美的对抗中,会需要日本,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为此,裕仁甚至一度置《波茨坦公告》于不顾,直至苏联出兵东北。②裕仁这个政策选择,让日本国民遭受了原本不必的两颗原子弹袭击。

在另外一些方面,裕仁也是权力机构分立的受益者。比如情报获取,因内阁与军部,甚至宫中集团、枢密院、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等,彼此合作很少,但负有辅弼天皇的责任,只裕仁分享情报。1942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中战损失4艘航母,内阁、陆军还被海军蒙骗时,裕仁已清楚地知道了真相。战时被裕仁信任,曾任内大臣的木户幸一披露,“天皇非了解战局发展情况。所谓天皇被蒙在鼓里的说法不正确……所谓属下蒙蔽天皇、擅自作战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③

天皇的存在,压制了各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使日本需要一个统一决策时,就能迅速获得。但是自幼深居宫中的裕仁,缺少外交、军事经验,只能依靠宫中大臣与各种情报判断局势,很多时候的决断并不正确。同时,他也没有能力真正弥合政府与军部的关系,只是让两者保持表面上的“一致”,实则是暂时掩盖矛盾,为战败埋下伏笔。

1936年,裕仁天皇一家。

裕仁天皇不是不问政事的“立宪君主”,能充分行使统治大权

为了提高这种多元体制的效率,日本在战时先后设置了“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大本营政府联络恳谈会”“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等。如果商讨的内容极为重要,还要有天皇出席,召开所谓“御前会议”。这个会议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外界看到,“内阁与军统帅部之间对需要商议的事务经过妥协达成合意”。④

出于躲避责任的目的,裕仁在1946年初对身边人说:“所谓御前会议是个可笑的东西……会议出席者都在内阁会议或联络会议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御前会议)纯属形式,天皇并没有控制会议气氛的决定权。”⑤表面看来,裕仁说的没错,确实是在内阁、军部召开的联络会议,做出决定后,才召开御前会议。裕仁绝大多数时候,在御前会议上也缄口不言,使自己看上去是一个真的立宪君主。

但事实上,在御前会议上批准的各项政策,裕仁都在事前知道且同意。他通过“内奏”与“御下问”,间接处理国事。所谓“内奏”,就是军部、政府的重大政策,呈交天皇裁可前,需要先通过“内奏”告知天皇。如果天皇不同意,这项“内奏”就会被驳回,打回去修改,直到天皇满意。同时,天皇还会召见相关辅弼者,进行“御下问”。通过这些问题,天皇会暗示自己的意见。⑥

裕仁对内奏极为重视,“有诱导性的提问和反问(如1938年1月15日对参谋总长闲院宫的对蒋介石态度的上奏)……甚至毫不留情地大声呵责(如1938年7月20日对陆相板垣征四郎张鼓峰出兵案的上奏)”。⑦近卫麿、东条英机也为准备内奏殚精竭虑,甚至要命人编写《御下问奉答资料》备查。这些内奏经反复讨论,足以反映裕仁想法时,才会正式裁可,使之成为“国策”。仅1941年9月1944年12月,陆军参谋本部的内奏就有95次。隐身幕后的裕仁,不必为决策失误担负任政治责任。

除此之外,裕仁还能通过大本营向陆军、海军发布“大陆令”、“大海令”;以发布诏敕表达对战争的意见。依照档案统计,二战期间,大陆令发至1392号、大海令共发361次,而关于军事的诏敕也有200多件。⑧这些都是裕仁天皇在日本近代特殊体制中,游刃于政府、军部之上,行使统治大权的明证。

1938年,裕仁天皇主持御前会议。

注释:

①⑦⑧陆伟:《日本对外决策的政治学昭和前期决策机制与过程的考察》,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②④(美)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书店2014年;③⑥龚娜:《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下皇权的运作机制》,《社科纵横》2013年第3期;⑤《昭和天皇独白(一)》,周铁山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1年第23期。

标签: 日本战争天皇揭秘

更多文章

  • 抗日军民一日两餐吃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抗日

    1940年,高级公务员王子壮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将要吃不起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物价骤增。限价前猪肉十六元一斤,限价为十四元,结果未出三、五日即涨至二十余元

  • 解密中国抗战获得多少美援物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解密,中国,抗战

    美国战时给中国约8亿美元物资援助,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1.8%自1940年7月,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东南亚,美国对日政策渐趋强硬。同期,德国横扫欧洲,英国岌岌可危。为免战火延及自身,美国改变中立国策,加大对各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至1941年3月11日,罗斯

  • 探秘日本侵华期间的最大间谍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探秘,间谍,日本

    满铁的调查侧重东北、华北,涉及政、经各方面,为日军提供参考满铁调查部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最大间谍机构。所谓“满铁”,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的简称,名义上是一家商业公司,实际是日本的“国策公司”,在

  • 揭秘日军从中国到底征走了多少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揭秘,粮食,多少,日军

    粗糙估算,日军至少从中国征走了221万吨大米与465万吨小麦抗日战争期间,驻华日军多达百万,需消耗大量军粮。战争初期,军粮大多由台湾、朝鲜供应,兼之就地掠夺粮行或民间存粮,搭建临时粮仓。随着占领区日益扩大,日军先后建立华北小麦协会、华中制粉联合会、采运社、米粮统制委员会(即&

  • 雅尔塔密约:罗斯福为何要出卖中国主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罗斯福,中国

    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罗斯福将大连、中东铁路等出卖给苏联在1945年2月4日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讨论处置德国、波兰划界等欧洲问题,涉及中国的议程,丘吉尔并无兴趣,几乎全由罗斯福、斯大林商定。他们关注的核心议题是苏联出兵东北的条件。苏联所提对日作战的条件

  • 历史真相:花园口决堤究竟淹死了多少民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多少,真相

    为保卫郑州,蒋介石被迫下令开掘黄河大堤,引河水阻挡日军1938年6月,为延缓日军攻势,蒋介石下令开掘黄河渡口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花园口决堤是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之一,其是非功过,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借黄河阻击日军的建议,最早来自于

  • 探秘神秘的美军特种工程“马特霍恩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探秘,美军,神秘,工程

    美军“马特霍恩计划”为原子弹计划服务,在中国战场做实战试飞1943年秋,美国曾制定了一个“Operation Matterhorn”计划(中译:马特霍恩计划)。在美国二战的战略盘子里,该计划的优先权,曾仅次于研究、制造原子弹的&

  • 揭秘“四大名著”由来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历史

    1949年之前,没有“四大名著”之说在中国,用“四大名著”指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常识从建立到流传,至今不过数十年而已。古人有把若干个人或若干部作品放在一

  • 揭秘张大千如何疯狂破坏敦煌壁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壁画,揭秘,敦煌

    傅斯年、李济致信于右任:张大千在敦煌破坏壁画,情形很严重曾有不少人替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的行为做过辩护近日,有情侣因在故宫三百年铜缸上“画心刻字秀恩爱”而遭舆论声讨。不过,揆诸历史,为个人喜好而破坏文物这种事情,名人们干得也不少,只是或为尊者讳,或因现实

  • 揭秘苏联在美国安插了多少间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间谍,苏联,美国

    二战期间,克格勃将美国政府雇员视为重点招募对象近些年,各种谍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情节无不险象环生、出人意料。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各国间谍活动的传奇性,并不输于影视剧。苏联克格勃对美国政府的渗透,尤让人惊叹。在克格勃绝密教材《在美国和第三国征募美国人的实践》中,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