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真相:滞留南京的国军如何应对日军大屠杀

历史真相:滞留南京的国军如何应对日军大屠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4/1/2 21:18:46

九万国军官兵滞留南京,自发对日军进行过一些零星的抗击

近日,有网友披露,南京大屠杀期间,“最恐怖的岁月里,中国人的反抗依旧存在,一位潜藏在南京的无名勇士,携枪摸进日寇第16师团宿舍,击毙十多名熟睡的尉级军官。”从事抗战史研究的学者“南大张生”则回应称,“你可能觉得,南京中国军人摸进日军16师团宿舍、击毙多名日军的故事很励志。但是,一,这是编造的;二,日本右翼一直说,中国‘残败兵威胁南京治安,所以才要搜出来杀掉。”换言之,“故事看似爱国,实则是替人张目”。

那么,大屠杀期间,南京城里滞留的国军官兵,其情形究竟如

据统计,约15万国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其中约1万人阵亡,4.5万人安全撤离,剩下的9万多人,则在日军围城后,被迫滞留南京。①这些留下的守军与南京市民,自发地进行过一些零星抵抗,上述“南京中国军人摸进日军16师团宿舍、击毙多名日军的故事”,即为一例。

该例所据史料,系日本海军军官奥宫正武的回忆。奥宫说,在南京下关地区看到十几个中国人被日军残杀,遂询问旁边的一名日军士官。这名士官回答:“听说几天前的夜里,有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侵入我们陆军小队长级的青年士官的寝室,那里面睡着十个还是十一个士官我也不太清楚,中国人把他们全都杀了。所以他们的战友和部下们为了复仇而要处死那个宿舍附近的居民。”但奥宫同时也说:“他的回答是否正确我不得而知,也许是有人要求他这样来解释的。”②

另据中方材料,12月13日,特务排排长武××、步兵上士金奎与日军遭遇,发生巷战。武××回忆,“八小时的格斗……我们相互来一个总结:37/41人。”他们在转移途中,又看到三名敌人,匆忙隐蔽起来。随即“徐金奎的枪响了”,武××的“十颗子弹也迅速地喷射出去。敌人应声翻下去。”③

再如,据杜聿明回忆,南京沦陷后,曾有两位装甲兵不愿投降,隐藏在损坏的坦克上,“看见日寇又有一大队步兵来到……他俩轻轻地将机关枪从战车转塔前后两端伸出,突然袭击,打得日寇落花流水,滚滚倒地的有几十人。”因这支日军只有步兵武器,无法强攻,双方一直僵持至当天夜里。两名国军士兵最终一人突围、一人牺牲。杜聿明并称:在缴获的日军件中,“发现日寇叙述到南京战役的经验教训时,也谈到这一辆战车的埋伏狙击,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④

日军进攻南京中华门

部分滞留官兵改换平民装束,隐藏至安全区,仍未能逃脱日军屠杀

但因缺乏有效组织,上述抗击总体上来说是零星的,大多数滞留官兵放弃了抵抗。日军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日记中说,中国军队“以1000人、5000人、10000人计的群体, 连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他们已完全丧失了斗志, 只是一群群地走来, 他们现在对我军是安全的”“傍晚把俘虏押往南京的一个兵营, 不料竟有一万多人。”⑤

部分滞留官兵试图伪装成平民,暂时隐藏城中。据回忆材料显示,自12月12日晚开始,滞留士兵开始化装易服。初时,南京市民“眼睛一瞪,峻然拒绝。他们甚至嘲热讽地说:‘你们是部队啊,部队有部队的住处,怎可以住到老百姓家里来咧。又复有人直率地表明:‘你不能住在我这里,我总不能为了你一个人,连累了我一家子!”但随着日军暴行增多,市民“顿悟前非”,对国军人员“尽力掩护,尽量帮忙”。⑥第103师排长田兴翔等三人,在南京化门外一个老农家即获得招待,并被允许藏在牛圈里的草堆后。待日军停止搜索后,他们找到几只大木盆,漂浮过江。

换装后没机会出城的官兵,大都躲进了安全区。贵州籍军官夏明贵与部下陈少清、陈国安三人,即换上便装,进入了金陵大学难民区。1938年1月,难民之间传说,“敌军已知道难民区内隐藏着很多官兵。正同难民区的负责人商谈,要搜查难民区”。不久,日军果然前来搜查,声称国军官兵只要主动站出来,不但不予伤害,还给安排工作。夏明贵等三人未动,而主动站出的五六百人,都被枪杀。⑦日军对安全区从未停止搜索,一旦发现青壮年“手上有老茧,前额有帽痕的话,就被带走”。⑧

按国际法,安全区中立,交战双方不得进入。但日军一直以南京“国际安全区”有国军隐藏为由,拒绝承认其合法性。据日方说法,安全区原有居民18万人,但不久这个数字上升至25万人,“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换上便服的败残兵潜入进来了,而且他们将枪支弹药藏匿在该丘陵地带各处”。经日军甄别,“6770名败残兵带至下关刺杀”,日军宣称:“根据国际法,这些恶劣的败残兵失去了成为俘虏的资格。”⑨。

总体而言,“南京军民的反抗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且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唐生智指挥失当,从“守”到“撤”的转变过于迅速,官兵丧失斗志,在撤退过程中溃不成军;二是官兵失联,互不信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三是国军官兵普遍对投降日军的危险估计不足,误以为日军会遵守国际公约,善待战俘。⑩因此滞留南京的大量国军,大多数被俘虏和屠杀,而未能对日军展开大规模的打击。

1938年2月,难民聚集在南京安全区委员会总部,接受国际安全区第一次发放现金救济

注释:

①孙宅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载《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②奥宫正武:《我所目睹的南京事件》,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③倪受乾:《怎样退出南京的?(南京溃败时的一断片)》,原载《七月》,1938年第1-6期;④杜聿明:《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7、258页;⑤《宫本省吾阵中日记(12月14日)》,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⑥郭歧:《陷都血泪路》,《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幸存者的回忆与日记》,第180页;⑦夏明贵:《南京大屠杀见闻》,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6、457页;⑧夏鸣:《论南京“安全区”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载《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⑨犬饲总一郎:《南京攻防战之真相》,载《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日军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5、126页;⑩马振犊、邢炫:《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标签: 真相南京历史

更多文章

  • 揭秘日本甲级战犯是如何圈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揭秘

    日本118名甲级战犯嫌疑人,除28人被起诉外,其余全部无罪释放二战结束后,为惩治德、日战争罪犯,盟国先后公布《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组织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开创了通过国际司法机构,追究战犯责任的先例。这

  • 解密二战后谁从德国拿的赔款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二战,德国,解密

    美、英、苏确立“分区赔偿”原则,在各自的德国占领区索取赔偿日前,已濒临破产的希腊政府,为摆脱危机,想出一条“妙计”:要德国偿还二战赔款。依照希腊方面的解释,德国尚欠希腊相当于1833亿美元(此处系按现今汇率。文中其余统计数字,则

  • 揭秘民国最凶险的一次死里逃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民国,揭秘

    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直接将国民政府推入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1934年下半年,正集中精力秘密推进抗日准备工作的国民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深陷一场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之中。该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日本侵华有关仅东北海关的丧失,即使中国的关税收入减少了1/3但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美

  • 揭秘中、日战报为何差距四十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揭秘

    滕县之战,中方战报称毙伤日军7500余人;日方战报称伤亡162人众所周知,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所发布之战报,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但似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之重要组成部分“滕县保卫战”那般,双方战报伤亡数据,相差40余倍之多者,却并不多见。按中方第二十二集

  • 揭秘八路军首次扩兵后的三大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八路军,揭秘

    从1937年10月底到12月底,八路军从3万余人扩兵至9万余人众所周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围绕着八路军的发展方针,延安党政军高层曾出现过较大的意见分歧。如彭德怀、林彪等主张“以打运动战为主”,毛泽东则坚持走“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rdqu

  • 解密日军破译了国军多少密电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解密

    蒋介石一再指责余程万的求援电报,“这种电码敌人必能翻译”1943末的常德会战,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率部坚守常德城月余,全师伤亡殆尽;但因最后关头未奉指令,突围而出,致常德沦陷。蒋介石震怒,欲施严惩;军政各界,则颇有余程万的同情者。该年12月7日,在陆军大

  • 为什么日本侵华一直“战而不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日本

    一方面,日本不宣战,可免受国际法制约,继续从美国进口军需品从1931年1945年,中日战争进行了十四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才对日本宣战,而迄至战争结束,日本对中国都是“战而不宣”。之所以会有这种怪状的发生,是因宣战与否,牵扯甚广,须多番考

  • 揭露张学良晚年谈“不抵抗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揭露,张学良

    张学良晚年回顾往事,常予人一种“反复无常”之感“九一八”事变,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甚巨。东北军之“不抵抗”乃是事实,然80余年来,针对“不抵抗命令”从何而来,却众口纷纭,莫衷一是。即

  • 六宫粉黛无颜色,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审美,皇后,清朝,时期,妃子,标准,后宫,女性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后宫中应全是绝色美女,然而历史照片中的妃子形象,往往令当代人大跌眼镜。在《甄嬛传》、《还珠格格》中,清朝宫廷的妃子、格格无一不是符合现代人标准的美女。然而,历史上的后宫女子未必能让今天的观众赏心悦目,有些更堪称面目可憎。清朝皇帝的妃子怎么都长这样?出身不由己在普

  • 唐朝望族为什么誓不娶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室,门第,唐朝,驸马,男人,公主,就是,为公

    唐朝风气开放,男女之间不像以前那么拘谨,但唐朝却有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士族们都不愿意娶公主为妻。在《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附《杜传》中写道:“(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娶了公主就是当朝驸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唐朝的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