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国军名将张灵甫是自杀的吗?

解密国军名将张灵甫是自杀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3/12/10 7:44:33

张灵甫的抗日功绩早已得到认可,至于“抗日名将”则见仁见智

近日,有山东媒体刊《张灵甫并非抗日名将 有人故意炒作》,文章认为:其一,“张灵甫根本不是抗日名将,其抗日战功有人为拔高的地方”;其二,张灵甫在内战中并非自杀,“张灵甫明明是当俘虏后被打死的,这有当年陈毅讲话和华野验尸报告为证。陈毅的讲话明确说‘张灵甫是我们杀的。”[详细]①

对于前者(张灵甫与抗日)具体的战役、战斗,是由谁指挥,是由哪支部队所打,战绩如何,确有廓清之必要。但关于抗日功绩的大小,并无具体量化标准,本是见仁见智之事。底层一兵之牺牲,未必轻于高级将领之殉国。故讨论价值不大。诚如该文所言,“说实话,74军在整个抗战期间,广大官兵浴血奋战部队换了好几茬,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愧为抗日的铁军!张灵甫作为74军的一员,那也是有着不朽的功勋的。”②

当然,四九建政后,对张灵甫抗日功绩最有力的肯定,莫过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后人代父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③

至于张的军事指挥水准如何,究竟能不能算“抗日名将”,同样是见仁见智之事。可供参考的是,因国防教育建设先天不足,蒋介石在整个抗战期间,长期痛感国军中、高级军官的素养不够,屡屡直言:“你们今天做军长、师长的人,如果真正凭自己的学识能力,在国外做一个团长的资格都不够”,“我们做总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个团长,我们的军长、师长,只当得人家一个营长和连长。”(1938年)同情国军的美国将军魏德迈也说,“在我所接触的国军高级军官中,我发现很少能视为是有效率或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④将张灵甫在抗战中的表现,纳入到上述对国军将领群体的总体评价之中考量,或许是合宜的。

张在内战期间的表现,可供参考的是,孟良崮之役后,华野政治部内部编纂了10万余字的《蒋军74师调查研究》,全面调查收集该军“历史沿革、组织编制、官兵素质、军事训练、惯用战法、管理教育、供给卫生、政治状况、战役过程”等内容。“尚未印好,朱总司令就来电催索”,“作为密件发到团以上各部。陈毅司令员指示各部队把74师作为研究蒋军的典型加以研究,以改进我军的战术与军事训练,提高作战能力。”⑤

左:张灵甫;右:2005年由张灵甫后人代领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图片来源:华商报2007年12月26日)

内战中张灵甫究系如何而死,读者也不妨就目前可见材料自行判断

对于后者张灵甫究竟死于自杀还是被击毙,自孟良崮战役结束至今,争论始终未休。黄政(原整编第74师辎重团团长)、邱维达(原整编74师副师长)、李怀胜(原整编74师连长)等原国军将领之回忆,多支持自杀说;何凤山(华野六纵特团副团长)、吴强(华野六纵政治部宣传部长)等人,则坚持被击毙说。

跳出国、共不同阵营亲历者们互相冲突的回忆资料,关于张灵甫之死,可供参考的最具价值的材料,目前可见者,有三份。

第一份,是1947年5月30日,华野“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称:

“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⑥

按“陈粟谭榘”这个说法,张灵甫是在战斗中被击毙的。该说法,无疑也是最早的官方说法。

第二份,是此前一天,1947年5月29日,陈毅在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一份报告。该报告严厉批评了华野军队中存在的杀俘虏、瞒缴获等不良现象,其中提到:“重伤兵杀俘虏,不老实,公开对党进行欺骗,违反政策。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骗了党中央、主席、朱总司令。缴获不报实数,领钱领粮多报人数,大斗进,小斗出。现在胜利一天天接近,如这些问题不进行自我批评,不很好纠正,可能造成挫折,推迟胜利,有遭受严重挫折可能。”⑦

按这个说法,张灵甫是先被俘,再被杀;且陈毅此前接到过来自战斗一线的“自杀”报告。可与该讲话互为参照的,还有曾任华野《前锋报》记者的鲁山的说法。据鲁山回忆,“六纵队还遵照陈毅的指示,将违反俘虏政策擅自击毙张灵甫的那个排长关了禁闭。”不过,官方《陈毅军事文选》的编纂者,并不认同陈毅讲话中所透露的“先被俘再被杀”这一信息。在该报告的注释中,编纂者解释称:

“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由于当时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的。”⑧

如此,这个注释,就将陈毅的这份对华野内部团以上干部的报告,与次日“陈粟谭榘”联名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关于张灵甫之死的分歧,“弥合”了起来。但是,这种“弥合”,说服力仍嫌不够诚如有学者评价称:“‘活捉只是口号,并非不完成不行的硬指标,没有活捉便假报自杀的因果关系并不充分。”⑨

第三份材料,则是前文曾提及的华野政治部内部所编纂的《蒋军74师调查研究》。据钟期光上将回忆,该《调查研究》,是在孟良崮之役结束后,“组织20余名得力的干部,……经三个星期的突击”所完成。张灵甫死于5月16日,则该《调查研究》在华野内部发行的时间,已晚于前两份材料。但对张的死,该内部文件并没有遵从5月30日“陈粟谭榘”电报的官方口径。文件称:

“五月十二日自垛庄北犯我坦埠,企图攻略沂水,甫遭接触,即南窜孟良崮山区,我野战大军加以重重包围,于五月十六日,全歼该顽于孟良崮,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官兵五千人悉数被俘。”⑩

按该材料,则张灵甫死于自杀。上述三分材料,其“原始性”与“权威性”均无可置疑,但其中的“冲突”也同样鲜明。究竟哪一份材料所述,更接近事实,读者不妨自行判断。

1930年代,张灵甫(前排左一)与同僚合影

注释:

①②大众网:张灵甫并非抗日名将 有人故意炒作,2015年1月24日。③新华网:中共中央等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纪念章,2005年9月3日。④杨津涛:《蒋介石如何评价中日军官差距》,短史记第184期。⑤《吴宪纪念文集》,P43,P72-73,P107。⑥《粟裕文选(1945.10-1949.9)》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P300。⑦⑧《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收录于《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P387,P400。⑨勇:《孟良崮战役考》,《军事史林》2009年第2期。⑩《蒋军74师调查研究》,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1947年。转引自王勇《孟良崮战役考》。

标签: 国军

更多文章

  • 历史真相:滞留南京的国军如何应对日军大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真相,南京,历史

    九万余国军官兵滞留南京,自发对日军进行过一些零星的抗击近日,有网友披露,南京大屠杀期间,“最恐怖的岁月里,中国人的反抗依旧存在,一位潜藏在南京的无名勇士,携枪摸进日寇第16师团宿舍,击毙十多名熟睡的尉级军官。”从事抗战史研究的学者“南大张生

  • 揭秘日本甲级战犯是如何圈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揭秘

    日本118名甲级战犯嫌疑人,除28人被起诉外,其余全部无罪释放二战结束后,为惩治德、日战争罪犯,盟国先后公布《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组织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开创了通过国际司法机构,追究战犯责任的先例。这

  • 解密二战后谁从德国拿的赔款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二战,德国,解密

    美、英、苏确立“分区赔偿”原则,在各自的德国占领区索取赔偿日前,已濒临破产的希腊政府,为摆脱危机,想出一条“妙计”:要德国偿还二战赔款。依照希腊方面的解释,德国尚欠希腊相当于1833亿美元(此处系按现今汇率。文中其余统计数字,则

  • 揭秘民国最凶险的一次死里逃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民国,揭秘

    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直接将国民政府推入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1934年下半年,正集中精力秘密推进抗日准备工作的国民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深陷一场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之中。该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日本侵华有关仅东北海关的丧失,即使中国的关税收入减少了1/3但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美

  • 揭秘中、日战报为何差距四十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揭秘

    滕县之战,中方战报称毙伤日军7500余人;日方战报称伤亡162人众所周知,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所发布之战报,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但似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之重要组成部分“滕县保卫战”那般,双方战报伤亡数据,相差40余倍之多者,却并不多见。按中方第二十二集

  • 揭秘八路军首次扩兵后的三大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八路军,揭秘

    从1937年10月底到12月底,八路军从3万余人扩兵至9万余人众所周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围绕着八路军的发展方针,延安党政军高层曾出现过较大的意见分歧。如彭德怀、林彪等主张“以打运动战为主”,毛泽东则坚持走“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rdqu

  • 解密日军破译了国军多少密电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解密

    蒋介石一再指责余程万的求援电报,“这种电码敌人必能翻译”1943末的常德会战,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率部坚守常德城月余,全师伤亡殆尽;但因最后关头未奉指令,突围而出,致常德沦陷。蒋介石震怒,欲施严惩;军政各界,则颇有余程万的同情者。该年12月7日,在陆军大

  • 为什么日本侵华一直“战而不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日本

    一方面,日本不宣战,可免受国际法制约,继续从美国进口军需品从1931年1945年,中日战争进行了十四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才对日本宣战,而迄至战争结束,日本对中国都是“战而不宣”。之所以会有这种怪状的发生,是因宣战与否,牵扯甚广,须多番考

  • 揭露张学良晚年谈“不抵抗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揭露,张学良

    张学良晚年回顾往事,常予人一种“反复无常”之感“九一八”事变,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甚巨。东北军之“不抵抗”乃是事实,然80余年来,针对“不抵抗命令”从何而来,却众口纷纭,莫衷一是。即

  • 六宫粉黛无颜色,清朝妃子为什么这么难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审美,皇后,清朝,时期,妃子,标准,后宫,女性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后宫中应全是绝色美女,然而历史照片中的妃子形象,往往令当代人大跌眼镜。在《甄嬛传》、《还珠格格》中,清朝宫廷的妃子、格格无一不是符合现代人标准的美女。然而,历史上的后宫女子未必能让今天的观众赏心悦目,有些更堪称面目可憎。清朝皇帝的妃子怎么都长这样?出身不由己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