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弘景,道士被好佛的皇帝尊为山中宰相,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

陶弘景,道士被好佛的皇帝尊为山中宰相,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莹子小趣 访问量:4750 更新时间:2024/1/9 3:58:43

陶弘景: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

据《南史·陶弘景传 》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也是“山中宰相”典故的出处。

一直为陶弘景的身份感到困惑,官方给出的定义有一堆,但都没有给出政治家一项,但这个典故太有名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隐于深山的高士或权臣,以至于皇帝每有军国大事,总要派人前去咨询后方可定策,这不是政治家是什么?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人,今南京江宁一带人,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后辞官赴于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年81逝世,谥贞白先生。

以上是360百科中的简介,从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在朝过官的,还当过将军,但其实在南朝时,很多时候这将军是文职,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武夫,如那书圣王羲之被称作王右军一样。

而其中的一个“奉朝请”却道出了其中玄妙,也就是说,他是偶尔可以参加朝会,平常是不用参加的。

这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不重要,二是不愿意,其实我感觉应该是后者,因为他同皇帝早年就是好朋友,自己又不愿意参与政治,所以才能有此一景,史载其“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在我的印象中,陶弘景是个有点异样的隐士,他一生不愿意为官,总住在山中,这很符合隐士形象的特征,但他却又常给皇帝出谋划策,那离隐士的距离差得太远了,所以我说他有些异样。

想想也觉得奇怪,一个住在深山之人,消息闭塞,能对军国大事出个啥策,除非派出众多耳目为他打探方能成其事;那他就根本不是隐士了,只能叫权臣,一切都是在演戏。

但这又似乎不太可能,演戏需要有观众,他这演戏给谁看?给皇帝吗?应该不用吧,皇帝巴不得他去辅佐,他要想混个高官,那还不是分分钟之事,如果还要弄出这般的动静来,不值当啊。

要说皇帝事事要去征求这“山中宰相”的意见,我觉得也有些想当然了;陶弘景是著名的“茅山道士”,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而皇帝萧衍是信佛的,是个有名的佛家弟子,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这就是他的“大手笔”。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一首《江南春》,道尽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如果萧衍真将陶弘景当成“山中宰相”的话,应该修的是道观,而不是这寺庙啊;可见,此言必假无疑。

所以,我对这所谓“山中宰相”持严重的怀疑态度,我猜想应该就是他同皇帝的关系好,皇帝经常派人来问候,送些三瓜俩枣的慰问品罢了,于是,就被后世演绎成了假隐士的模样儿来。

陶弘景的文字是极好的,南北朝之际能写出清新小品文的人并不多,在我所读的书中,怕只有郦道元写的在《水经注》中所写《三峡》,以及吴均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与朱元思书》,再有就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了,据说此文被列入中学教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封写与朋友的书信都这般地唯美,这真是叫人击节赞叹,飘飘欲仙了,此文称道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可惜的是,这只是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江南山水的锦绣文字了,虽然只有短短68个字,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动相宜,形态各异,状物鲜活如生。写景浑然一体,如此仙品,只有郦道元的《三峡》能与之媲美。

从《南史》看,他的祖上还是高官,但到他这一代,早已是落败,以苇杆在草灰上习字,看来家中贫困得不是一般。

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后,便立志养生,这个就有点不可思议了,也许是什么诡异的因素突然触及到这少年的慧根了吧;他十五岁著《寻山志》,应该就同神仙一类的人物结下善缘。

他同梁武帝萧衍很早就认识,也是好朋友,萧衍称帝后,不然寄希望于他的辅佐,但他却是个好道之人,并且对医药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医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整理了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并增加了后来发现的很多种新药,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写成了《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但可惜的是原书已佚,只在敦煌发现有残本。

在山中的时光,养身和炼丹之余,漫步在如诗如画,白云飘绕的群山中,山涧清泉,松涛阵阵,配着清高不羁的心绪,享受着飘逸出世带来的快感,真个是人间神仙。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以前读隐逸诗,对白云的描写无过于王维的借云写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的借云写水,“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而陶弘景的这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的白云诗,却是写给自己心灵的,他将白云看作是飘在内心深处的禅意,能告诉你,而却不能同你共享。

从标题的“诏问”二字来看,这首诗是对萧衍问他山中有啥好的,怎么会让你如此的留恋?的回答,“山中有禅意,欲辨已忘言”,看云雾渺渺,听涧水潺潺,心中洒落的是光风霁月,这种感觉,只能是自己的感受,而无法为他人言也。

我们现在是不知道这萧衍是如何发问的,但从陶弘景的回答却也有些怼的意思,我这里虽然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只有片片白云,然而这其中的美好及享受,岂是你这俗世之人能够享受得到的。

青山白云,溪花林泉,风神飘逸,不慕名利,甘于平凡,志趣所在,陶弘景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其轻淡自然,韵味隽永,不过,我从中也隐隐地看出,这其中隐含着一个道人对信佛皇帝发泄的不满。

全诗语言非常简朴,无华美的辞藻,但因此显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状态,所以,从我喜欢文史的角度看,陶弘景那一堆的冠冕中,这文学家是名副其实的。

他的文学作品留传下来的并不多,大多佚失了,也许是神仙情结的缘故,并不指望能以诗文传世来赢得声名,随写随丢,偶尔能被人拾得,当属万幸了。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日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这是一首收录在《华阳陶隐居集》 中有一首诗,名为《寒夜怨》,是陶弘景很特别的作品,说它是诗肯定不妥,说它是乐府也很勉强,它虽然很平实质朴,但同严格意义上的乐府实在有很大的差别,用词要典雅得多。

我是严重怀疑这诗是出自陶弘景之手,读着怎么有点象宋词一般,至少是宋词的先声,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词的发源就要向前推不少时间了。

再有,作为一个自幼便好道养生羡神仙之人,据说他父亲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终身不娶妻;所以,他的一生同这思啊愁的,情人怨妇的实在应该没什么交集。

我实在很难想象出一个超然化外之人,能写出如此凄凉幽怨的诗歌,我是不知道这个集子是何时编撰成书的,但肯定是宋代以后,不然,没有如此好词。

所以我认为,肯定是编书之人喝高了,把不知宋代哪个无名高人写的怨妇词给混了进来。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这是陶弘景在好友沈约去世时写的一首悼亡诗,沈约就是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中“沈约瘦腰”之主人翁,从这首诗歌来看,平淡情深是陶弘景的风格,而这首诗的妙处,即使放在唐诗中,也是不输任何一首同类诗歌吧。

“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陶弘景的字肯定是写得极好的,他工于草书和隶书,还擅长行书,他以钟繇和王羲之为师,还常常与梁武帝萧衍书信交流讨论他们的书法作品,还留下了书法理论名篇《与梁武帝论书》。

但现在留传下来的作品几无,最著名的是《屈画贴》和《瘗鹤铭》等寥寥几幅,而且后世还多有争议。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也是晋代玄学余音的延续,在政局动荡之际,文人们向往遁迹山林便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陶渊明了,但是,这个陶弘景因一个“山中宰相”的典故,而被后世视为沽名钓誉的假隐士,其实还是稍稍有些冤枉他了。

从他内心来说,他也是如陶渊明一样,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他喜欢做的事太多,养身修道炼丹的一堆,加上那皇帝萧衍又时常来烦他,从而使得他的隐士之名有些不是很彻底。

有人将陶弘景誉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野之外,都能决断朝中事物的牛人,这个我是严重不同意的,他只是一个内心想隐而不得隐,内心想静而不得静,想一个人静下心来,做些想做之事而不得的高洁之士,而朝堂上那些破事,实在不是他想去做的。

他是一位博物学家,不但因文学上的造诣,给我们带来了好诗美篇,同时也在众多的领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就是一位在山林中徜徉的神仙般的高人,在娱情山水的同时,探索着一个个他感兴趣的未知世界。

更多文章

  •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

    历史解密编辑:起司奶香猫PLUS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民间故事,白云深处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陶弘景隐居在茅山修身养性,同时钻研炼丹术,对天文地理、阴阳历算等都有深刻的研究,撰写《真诰》、《登真隐诀》等著作共200余卷,还时刻关心社会的发展,积极了解社会的现实状况。一天爱徒桓清远对齐朝廷动态感到迷惑不解。他直言不讳地说:“连年来,南齐皇室骨肉相残,据说最

  • 南渝先生:陶弘景 山中宰相 自逍遥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沈约,道士,萧道成

    陶弘景为官的时候仕途并不顺畅,但是辞官修道之后,虽然身在山中,却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每有军国大事皇帝都必须派人询问他,“山中宰相”的奥妙何在?在崇尚道教的朝代,很多道士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甚至参与朝政,左右时局,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山中宰相”的南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

  • 司马令姬:中国年龄最小的废后,一生经历三朝五帝,最终幸福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篮篮标签:司马令姬,宇文赟,杨坚,皇位,皇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坤道成形,厚德于焉载物;阴精迭运,重光所以丽天。在昔皇王,膺乾御历,内政为助,昭被图篆。惟尔门积庆灵,家韬休烈,徽音令范,无背一时。是用命尔,作俪皇极。尔其克励婉心,肃膺盛典,追皇、英之逸轨,庶任、姒之芳尘,祎翟有光,粢盛无怠,虽休勿休,以隆嘉祚。今册封柱国、荥阳公消难之女为皇后

  • 金德瑛『和萧子良高松赋』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乾隆,侍郎,乡试,清朝,金德瑛,都御史,高松赋,和萧子良,地方官员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桧门,号慕斋,浙江余杭人。乾隆元年(1736)状元,授编修。乾隆三年福建乡试主考,六年江西学政,江南乡试副主考,十五年福建乡试主考,十七年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由于太常寺卿升内阁学士,二十三年直隶学政,二十一年迁礼部侍郎,二十六年升督察

  • 高欢和尔朱兆的塑料兄弟情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高欢,朱兆,尔朱荣,王朗,诸葛亮,兄弟情

    俗话说宁要桃园三结义,不要瓦岗一炷香。结拜的情谊也有好有坏,都说塑料姐妹情,历史上连塑料都不如的兄弟情也是有的。最短的情谊就是一代枭雄高欢和一代狗熊尔朱兆。高欢发现曾经老大尔朱荣的老婆北乡长公主从洛阳出来,他不垂涎她的姿色,而是看上她手上的三百匹好马。是的,高欢不要骑北乡长公主,而是要骑她的马。在古

  • 五分钟了解《尉迟迥之乱》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杨坚,尉迟迥之乱,韦孝宽,丞相,杨素,尉迟迥

    概述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历史背景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去世,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矫诏引杨坚辅政。杨坚担任右大丞相夺取军政权,清理完北周诸王后,怕前朝旧臣叛乱,于五月二十七日派韦孝宽取代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尉

  • 读史笔记丨尉迟迥之乱:北周王朝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尉迟迥,杨坚,北魏,王朝,陈霸先,西魏

    隋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北周权臣杨坚的篡位基础上(当然,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改朝换代都是建立在权臣篡位的情况下,极少数是由于外敌入侵或者因内部民变而倒台)。北周,曾经是南北朝时代,北朝盛极一时的一个朝代,北魏末年,北魏帝国因为内乱,导致帝国崩溃,一分为二,分裂成高家控制下的东魏,和宇文家控制下的西魏两部

  • 尉迟迥和尉迟敬德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尉迟迥,尉迟敬德,李世民,李渊,杨坚,单雄信

    尉迟迥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著名将领;尉迟敬德是唐初的著名猛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们都是鲜卑族人,不过两个人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关系,或许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吧。尉迟迥:出生于516年的代地,是尉迟俟兜和昌乐大长公主(宇文泰的姐姐)的儿子,尉迟俟兜去世的很早,好在尉迟迥有一个好舅舅,所

  • 尉迟迥起兵讨伐意欲篡位的杨坚,他是忠臣还是奸臣?王夫之: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情格格呀标签:杨坚,王夫之,尉迟迥,宇文泰,韦孝宽,侯景

    尉迟迥年轻时是一枚人见人爱的大帅哥,史称其:“少聪敏,美容仪。”他的优秀基因遗传了一代又一代,子孙也同样俊秀漂亮。他有一个孙女,名叫尉迟炽繁,华容绝代,早早就嫁给了北周宗室西阳公宇文温。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那一年,宗室命妇要进宫朝圣,宇文贇和尉迟炽繁见面了。两人见面那一刻,四目交加,彼此的目光如磁石一

  • 杨坚将篡周代隋,尉迟迥起兵讨伐,历史家为何对尉迟迥褒贬不一?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杨坚,尉迟迥,宇文泰,韦孝宽,侯景

    尉迟迥年轻时是一枚人见人爱的大帅哥,史称其:“少聪敏,美容仪。”他的优秀基因遗传了一代又一代,子孙也同样俊秀漂亮。他有一个孙女,名叫尉迟炽繁,华容绝代,早早就嫁给了北周宗室西阳公宇文温。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那一年,宗室命妇要进宫朝圣,宇文贇和尉迟炽繁见面了。两人见面那一刻,四目交加,彼此的目光如磁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