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竹林七贤”刘伶:荷锸任埋的洒脱背后,是对魏晋门阀的轻蔑无视

“竹林七贤”刘伶:荷锸任埋的洒脱背后,是对魏晋门阀的轻蔑无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4443 更新时间:2024/1/17 4:33:09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谈起谁最喜欢喝酒,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李白,其实和刘伶比起来,李白的贪杯不值一提。李白为了喝酒,散尽唐玄宗赠送的千两黄金,这叫做洒脱豁达;但刘伶为了喝酒,让家丁拎着铁锹跟着,随时准备活埋自己,这已经到了醉生梦死的境界了。那么刘伶是谁,又是什么让他如此嗜酒如命的呢?

有种说法:读懂了欧阳修,也就读懂了宋代文人;而明白了宋代文人,也就明白了历代的读书人。那么为什么不是苏轼,而是欧阳修呢?关键在于苏轼的浪漫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等洒脱境界有几人可以达到?但魏晋风流不是白叫的,“竹林七贤”也许才情不如苏轼,要说洒脱他们谁都不服,刘伶就是其中最有“道家气息”的一位。

刘伶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他身高不到一米五,五官狰狞,奇丑无比。而且特立独行,整天抱着一个大酒壶,走一口喝一口。更怪的是一个家丁时刻跟着他,而且手里拿着一把铁锹,刘伶告诉他:“等我喝酒喝得醉死了,你就用手中的铁锹挖个坑,将我就地掩埋好了,不必谈什么叶落归根”!

刘伶就是如此的放荡不羁,一切的制度礼法,他都不放在眼里。流连山水间是他的最爱,他不去追逐常人向往的一切权力,甚至和常人多说半句话,刘伶都觉得不自在。但对于嵇康阮籍,刘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每次相遇,他们都会有说有笑地谈论诗词情怀,离别之时显得恋恋不舍,或许这就是“臭味相投”吧!

刘伶嗜酒如命,妻子不是没有劝阻过他,但他用自己的头脑获得了更多的酒。一壶壶酒对刘伶而言,就像是喝水一样,灌入腹中。每每看到喝得烂醉如泥,大吐特吐的刘伶,妻子都觉得很心疼。有一次,她鼓足了勇气劝说道:“你这样毫无节制地饮酒,对身体是有严重损害的。你崇尚法道自然,为何做出此等与养生之法背道而驰之事呢”?

刘伶自知理亏,就挤出笑容对妻子说:“哎~我也知道这样喝酒,对身体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饮酒的欲念啊!能让我停止喝酒的,可能只有天上的神仙了,你去弄点祭祀神明用的酒肉,来帮我戒酒吧”!

刘伶的妻子喜出望外,觉得丈夫浪子回头了,于是去准备了很多祭祀用的酒肉。结果刘伶对于当时人们敬重的鬼神,也丝毫不放在眼里,拿起肉块就吃了起来,酒水立马灌入了腹中。可以说,想让刘伶戒酒,比杀了他还要难。

但刘伶喜欢喝酒也是有原因的,武人多半因高兴而饮酒,文人则多半因悲伤而饮酒。刘伶的狂饮背后,就是对魏晋门阀以及礼法无声的反抗:他非常不满,但他无力反抗,只能每天灌醉自己,达到麻痹大脑神经的目的。

天才与疯子往往是不分彼此的,绝对的痴狂,另一面是最纯粹的执念,刘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竹林七贤”之所以为历代传诵,在于他们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精神。

嵇康用自己的生命,正面对抗魏晋礼法;阮籍通过委曲求全,向魏晋礼法妥协;而刘伶就是通过醉生梦死,无视魏晋礼法。因此三个身份、家室、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可以聚在一起,达到精神上的契合,严格地讲他们是一类人。

刘伶的言行中,有着道家庄子的逍遥之风,他时刻都在避世。常人对于官位趋之若鹜,而他却敬而远之,拼了命地舍弃所有做官的机会。最初他是王戎麾下的参军,但为了脱离官场,他故意进献“无为而治”的策略。朝廷一看白花花的银子,养了刘伶这么一个吃闲饭的家伙,就将他免官了。

他的同僚们,一个个都欢天喜地的升官了,而他却背着包裹回家了。但刘伶一点都不沮丧,反而欢天喜地饮起了酒来,家中穷困潦倒,刘伶也不管不问。在刘伶眼中万贯家财,与流连山水相比不值一提。

由于刘伶名气很大,几年后朝廷再次想到了他,要他来做官。刘伶听说使者要来了,直接喝得不省人事,脱掉衣物,浑身赤裸地沿着村庄跑了起来。使者一看刘伶的举动,觉得他就是一个狂悖无礼的酒徒,于是就返回了,刘伶得以远离官场。

刘伶对于世俗的愤恨,就是到了醉生梦死的地步,他每时每刻用酒精将自己麻痹,活在那理想的世界中。钱、权、名、利、色,常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他都视若粪土,敬而远之。刘伶如此,“竹林七贤”大半也是如此,他们用狂悖无礼的言行,向世俗的一切发起了最激烈的抨击与反抗。

“等我醉死了就把我就地埋了”,如此看淡生死的刘伶,对于传统礼法、世俗观念,他痛恨到了极致。刘伶等“竹林七贤”是活在梦中的人,他们还在活着,抑或已经死了。决定他们是否活着的不是他们本人,而他们本人也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活着。许多人对“竹林七贤”嗤之以鼻,但笔者以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参考资料:

《晋书.刘伶传》、《世说新语.任诞》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

更多文章

  • 魏晋名士刘伶嗜酒如命,妻子发怒将其踹进酒缸,3天后妻子被气哭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伶,嵇康,李白,王戎,名士,魏晋,晋朝,艺术家,竹林七贤,千古名句

    文|飞鱼说史说到酒,我们并不陌生,亲朋好友聚会无酒不欢,婚庆喜事如果没有酒的话,更好似缺少了点什么,而在商场上也是如此,谈生意也需要酒来促进感情,而能喝的人在业务上也要比不能喝的人更游刃有余。当然,酒并不是只有在特殊场合之下才会被人们想起,对于爱好喝酒的人来说,即便是没有旁人在场,那也是能自酌自饮地

  • 魏晋狂人刘伶:被老婆踹进酒缸后大喊3个字,今成年轻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刘伶,司马炎,嵇康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怕只是喝酒当酒鬼,也有个境界高下之分,唐代诗人杜甫写了首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将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文人封为“饮中八仙”。可要论起喝酒,这八人的名头比起魏晋时期的另一位文坛大家,却还是差了一筹。魏晋时期有一位狂士号称古代第一酒鬼,他平生嗜酒如命,谁都劝不

  • 古代酒鬼刘伶, 被老婆踹进酒缸时说了三个字, 如今成年轻人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视线前瞻标签:刘伶,酒鬼,李白,酒缸,晋朝,司马炎,艺术家,竹林七贤

    提起酒想必大家都很是熟悉,在我国古代乃至于现,酒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亲朋好友来相会之时,做主人的总是会拿出自己珍藏最美的美酒供客人品尝,这一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从未变过。从这一桩桩一件件中也不难看出,我国酒文化盛行时间之长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在魏晋时期我国的酒文化更是发展

  • 中共胶东特委,在乳山北刘伶庄成立,红色胶东由此发端!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牟平,省委,莱阳,张静源,刘伶庄,红色胶东,中共中央北方局

    早在1931年2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在《山东省委工作计划大纲》中对胶东党的工作就作出指示:“整顿所属各县工作,准备成立胶东特委”。根据这一指示,1932年冬,张静源受省委委派从莱阳县来到牟海边区,进行胶东特委的筹建工作。经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刘经三等周密考虑,决定先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做好各项准备工

  • 古代酒鬼刘伶,被老婆一脚踹酒缸,爬出来后说3个字成大众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伶,李白,陶渊明,酒鬼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说的就是杜康酒。酒在我国悠长的历史文化中,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酒是什么?酒是长夜漫漫的消遣,是恐惧害怕的武器,是情绪激动的表达。酒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也变成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标志。酒是什么?在古人的诗句中,它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是“举

  • 第一酒鬼刘伶,被妻子踹进酒缸爬出后说3字,如今已成电竞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小潘讲体育标签:刘伶,酒鬼,李白,司马炎,嵇康,阮籍

    古人以诗歌会友,以酒助兴,若是邀约别人谈事都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说法。诗仙李白也是沉迷于美酒之中无法自拔,写下许多关于酒的名诗,据说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李白醉酒之时,为杨贵妃所写。而能让李白都不敢匹敌的古代第一酒鬼,一摊烂醉被家妻一脚踹进酒缸后,大喊了3个字,后来还被一位电竞

  • 嗜酒如命的醉侯刘伶:出门时让仆人带着铁锹,哪里醉死埋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伶,铁锹,酒缸,嗜酒如命的醉侯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被封为了醉侯。他对酒的痴迷程度,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一辈子,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酒。刘伶时常乘坐一辆鹿车,他在车上,拿着酒坛,不停的喝。他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就让仆人带上铁锹,并且告诉他:我在哪里醉死了,你就把我埋在哪里。妻子为了让他戒酒,就与他不停的哭闹。他只好说道:我

  • 古代酒鬼刘伶被老婆踹进酒缸,出来后说了3个字,成年轻人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刘伶,晋朝,竹林七贤

    “还有谁!”一句台词在新兴的短视频平台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当年导演冯小刚客串电影《功夫》,说出的一句台词“还有谁”。经过网友们的各种神剪辑,搞笑的背景音加之各种鬼畜场景搭配,成功引爆众人笑点,随即成为火遍全网的经典老梗。但这句经典老梗最早的出处可不是冯小刚,其实最早说出这句台词的是魏晋时期一位著名的

  • 已报警!发生在徐水刘伶公园附近

    历史解密编辑:徐水标签:车门,报警,徐水站,刘伶公园

    他们走街串巷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左顾右盼趁无人时撬一撬车门又有多名车主中招了3月15日晚,徐水热心网友发来消息称:有车的注意了,放在外面的,把车里贵重物品都拿下去!什么情况?又有人砸车玻璃了?网友称:刘伶公园南门有人撬车门呢,10几分钟撬了好几辆车。男子走近目标车辆,在车旁捣鼓一番,车门很快就被打开

  • 向秀丽唯一儿子:母亲牺牲时不到2岁,如今年过花甲仍奋斗在一线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向秀丽,烈士,雷锋,制药厂,烈火中永生

    “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之一的林伯渠前辈为舍身救火的革命烈士向秀丽所提的词。1958年12月13日晚上,广州市何济公联合药厂的女工向秀丽与另外两名同事正在车间上夜班赶制加工新药品。突然间,一个装有20公斤无水酒精的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