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泰始三年(267年),八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
一说到司马衷,很多读历史的朋友都会立刻反应:“我知道,他是个白痴皇帝、是个智障皇帝。”有此观点的基本上都是从司马衷说过的一句名言:“何不食肉糜?”而得出的结论。
司马衷
白痴,又叫做先天性白痴、先天性不全,从病理上来说是由人类二十三号染色体异常突变引起的先天性染色体异常。
看历史讲求有理有据,要站在辩证法的思维角度去看问题。
司马衷是“白痴”这个说法,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如果是,那么我这篇文章就没有继续往下写的必要了,因为司马衷的白痴已经被坐实,盖棺定论嘛,这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如果不是,那司马衷被后世说成是“白痴”、“智障”、“傻子”等贬辱之词,或多或少对他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智力低下一说
据《水经注·穀水注》引《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
《晋书·惠帝纪》记载: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说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游玩御花园,听到了有蛤蟆的叫声,问左右:“这叫唤的是官蛤蟆,还是私蛤蟆呢?”随从的贾胤回答:“在官家地里的就是官蛤蟆,在私家地里的就是私蛤蟆。”司马衷命令说:“如果是官蛤蟆可以喂它们粮食。”
到了天下灾荒动乱,百姓饿死(应该是后来八王之乱的时候了),司马衷说:“为什么不吃肉?”
司马衷的“白痴结论”主要是由这两个故事引出来的。
八王之乱势力图
晋武帝司马炎在对待太子的事情上也犹豫过,因为最令他喜爱的长子司马轨在很小便夭折了,按照古代礼仪宗法“立嫡以长”的传承制度,嫡长子不在了,那么嫡次子司马衷顺其自然就成了嫡长子。但是朝臣对太子司马衷的看法也不得不让司马炎陷入沉思。
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司马炎曾经悄悄试探性的对司马衷的母亲杨皇后说:“皇太子不堪奉大统”,也就是说司马炎感觉他的这个儿子司马衷恐怕是撑不起司马家的天下,有废太子的念头了。杨皇后立刻回了一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杨皇后以《春秋·公羊传》里宗法制度的原则反驳了司马炎,在那个时代的观念来看,杨皇后的话没错。况且司马衷是她的亲生儿子,作为母亲肯定是想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做皇帝,毕竟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是她的私心。但司马炎会说这么一句话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司马衷并不是一个好学的人,也没有表现出很智慧的地方,从侧面上或许能够看出,司马衷应该是有问题的。
晋武帝司马炎
第二个,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司马炎和群臣饮宴,卫瓘借着酒劲跪在司马炎的桌前:“臣有话想对陛下说。”司马炎问他想说什么。卫瓘好几次欲言又止,然后用手摸着司马炎的座位,说:“此座可惜。”司马炎马上明白卫瓘说的是司马衷,然后回怼了一句:“你真是喝醉了!”卫瓘从此再也没说过这种话了。
第三个,
根据《晋书·和峤传》里记载的一节: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
翻译过来就是:和峤观察发现太子不是个智慧贤明的人,因此委婉地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古人的淳朴风范,但如今世道虚伪多诈,恐怕太子承担不了陛下的家业。”司马炎只是沉默不说话。
第四个,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司马炎出题考验过他,交上去的答卷很满意。其实那是太子妃贾南风请“枪手”暗地里帮助司马衷。司马炎也明白太子作弊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上这些例子似乎都能反映,司马衷恐怕脑子有问题,是个白痴。
个人相反意见
以上的这些说法并不能直接说明司马衷的智商有问题。并且,我认为司马衷的智商并没有问题,甚至有些地方还有过人的表现。有证据吗?有几点。
首先
,魏晋风尚奢靡,朝野贫富差距大,司马衷从小就是养尊处优的太子爷,长于深宫之中,锦衣玉食,不谙世事。后来当了皇帝也是一样,他意识不到民生疾苦,从没想过居然还会有闹饥荒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当听说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他问“何不食肉糜?”这只能说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导致认知上的差异。按我们正常的逻辑思维来想问题,糠都吃不上了,怎么可能有肉吃?但在他看来吃饭和吃肉都是普通的事情,没有饭吃,那就吃肉嘛。只不过他的话说得太直接,容易引人先入为主。
其实说穿了这是阶级社会导致的问题、是贫富差距导致的问题、也是朝廷腐败和战乱导致的问题,因此这句话并不能说明司马衷智商低。
第二
,“官私蛤蟆”这件事,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问得很傻,很无厘头。但是仔细分析他的问话似乎是有所指的。以我的理解就是,司马衷问那些呱呱叫的蛤蟆,是站在我这边的还是站在别人那边的?随从回答,在官家的就是站在您这边的,在外面的那就是站在别人那边的。司马衷命令,如果是站在我这边的,那就给它们饭吃。引申含义:把蛤蟆的呱噪之声比作朝廷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这些人跟我站在一起,那我就能让你们衣食无忧。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司马衷不仅不傻,而且还很有智慧,会借此说彼,而且细细琢磨还有几分幽默感。因此这一条说他是个傻子也不能成立。
第三
,永兴元年(304年)荡阴之战,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兵至荡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司马越大败,惠帝身中三箭,脸部受伤。官员士兵受到惊吓皆抛下惠帝四下逃命,只有侍中嵇绍(“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之子)端正衣冠,挺身保护惠帝。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准备杀他,惠帝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了嵇绍,血溅到了惠帝的龙袍上。惠帝悲痛哀悼,后来内侍要把龙袍拿去换洗,惠帝伤心的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嵇侍中像
单从这样的言辞和情感的表达来看,他哪一点像智商有问题的人呢?而且,如果司马衷智商有问题,嵇绍何必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一个近乎废物的傻子皇帝呢?
第四
,赵王司马伦作乱,逼迫惠帝禅位给他,这时司马威趁乱背叛惠帝,并且去抢玉玺。惠帝死死抓着玉玺不肯松手,司马威硬掰开惠帝的手夺走了玉玺。后来司马伦兵败,惠帝复位后赐死了司马伦,说:
“阿皮
(司马威的小字)
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
从司马衷对司马威小名的称呼来看,他们的关系应该很不错。但在关键时刻司马威却背叛了司马衷,还抢走了代表他皇权的玉玺,这就属于犯上了,所以司马衷恨他,于是毫不犹豫把他给杀了。
这也能看出司马衷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有正常的爱恨情仇。这也不会是一个傻子能够表达出来的。
还有一个
,司马衷刚继承皇帝位的时候,就把那个当年在晋武帝面前说他“恐不了陛下家事”的和峤叫来,问他:“当年你在先帝面前说我不了家事,现在你怎么看?”和峤回答:“当年我确实在你爸面前这么说过,但现在证明是我错了。”
从君臣之间简单的问答也能看出,司马衷的脑子并没毛病。
晋武帝司马炎可谓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纵欲好色的皇帝了,后宫妃嫔就有上万人,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一说二十六个),史书记载的有十八个。嫡长子三个,老大司马轨早夭,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柬。在这些儿子当中,不乏有远见卓识、胆略过人的。如果司马衷真是智商有问题,那么司马炎最后为什么不另立太子而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力排众议跟自己过不去,把国家交给这么一个傻儿子呢?仅仅是因为无法打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吗?又或是像史书中说的那样,因为司马炎很喜爱皇孙司马遹,所以没有废司马衷的原因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当然,站在司马炎的角度去看,他别无选择。为什么呢?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站在传承制度的原则上看,嫡长子继承制自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至少从制度上确立了继承人的顺序以及其合法性,能够较大程度的避免因争夺继承人的位置而相互内斗,消耗家族实力的事情发生。因此,为了顾全大局,司马炎别无选择。而且做为嫡三子的司马柬一直没有儿子,这对将来皇位的传承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所以不可能考虑他。司马衷至少还有个儿子司马遹,而且非常聪明,晋武帝很喜欢这个孙子。那么问题又转回来了,自己的儿子很聪明,自己的老爸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开国皇帝,自己怎么就是个傻子呢?说不通。而且司马家和弘农大士族杨家也不属于近亲通婚,家族成员都很优秀,就唯独他司马衷是个傻子,这话该怎么说。司马衷的母亲杨太后,以及太子妃贾氏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能够依靠着外戚的强大力量来辅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司马炎最好的选择。
最后看看司马衷的谥号“惠帝”,是个中评的谥号,既不褒也不贬。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历史上另外两个谥号带有“惠”字的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谥号“惠”:表示柔顺、仁德、慈爱,也有软弱无能的意思。但即便是软弱无能不能说就是智商低的意思吧。如果真的智商低,恐怕很早就被争权夺利的权臣给害死了,怎么可能在位十七年呢?
总结
司马衷在治国上确实很昏庸无能,可以说是骄奢淫逸,没有政治头脑,没有作为一个皇帝该有的能力和魄力;他在位时皇权是不稳定的,这和他治国的能力弱、和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有关;他重用外戚、宠信皇后贾南风,使其日益骄横,朝野上下不宁。由于司马衷的这种软弱引来了虎狼;由于他的无能,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作为皇帝,司马衷显然是德不配位的,但他也并非是人们从病理上所说的白痴。
#头条中国史#
#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