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桃花源里不收税:人间悲剧,成就了陶渊明的艺术创作

桃花源里不收税:人间悲剧,成就了陶渊明的艺术创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路上读书APP 访问量:1159 更新时间:2023/12/11 4:55:20

没有税收的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后是两晋。咱且不说东汉多少年,单说三国,60多年,西晋东晋加在一起155年,200多年时间里,一个字:乱。

政权是频繁更迭,豪强是永远屹立,中央国库呢,一直空虚。老百姓这日子,就是那么难熬。可不是嘛,国库没钱,还不就变着法儿地找百姓收税。咱们熟悉的《桃花源记》,就诞生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可能有朋友不大知道,这西晋,它实行的是占田课田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西晋朝廷觉得,每个人应该占有一定数额的田地,然后每个人就按它设想的这个田亩数交税。是不是觉得很荒诞很滑稽?是不是觉得这就胡搞一气?确实,就是胡搞一气。

百姓交多少税,朝廷不实际去丈量土地,也不实地去核对账目,它说你有几亩地,你就要交几亩地的税。压根不管很多老百姓可能一亩田都没有。反正你有没有田他不管,它觉得你应该有多少田就应该交多少税,这不是活活逼着人家逃税吗?

到了东晋时候,统治者终于发现,之前的政策行不通。还是的测量下土地再收税。不过,要丈量土地,有点太考验基层公务员们的管理水平了。更况,九州的田地,早被士族门阀们占去了那么多,朝廷还能丈量出多少?

瞧瞧那山阴大族孔灵符,除了本乡的田庄,还在隔壁县修了座豪宅,方圆三十三里,其中有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内含九个大果园,还有两座山头。再看看侨居京口的大地主刁氏,百年大家族了,积累下来的土地竟然有万顷之多!

东晋朝廷一合计,于是,在太元元年的时候,索性就废除了按照田地收租的制度,统统改成按人头收税。可是,这样就更好了吗?实话地上,税人不税田,问题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刚刚讲到的那些个士族门阀,占田都是几百顷起步,可如果按人头交税,他说,对不起,我家就一家三口。今年交税这么一来,交的税不就更少了吗?而相对的,普通老百姓占有的田地,还不到这些士族的零头的零头,甚至很多人还没有地,却要交一样的税。

太元元年,陶渊明12岁。朝廷一拍大脑袋,税制越改越退步。有钱的占了便宜,没钱的不堪重负。农民破产、农村凋敝。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成了陶渊明的艺术源泉。

在《归园田居》其四里面,他写道:“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他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以看出,这里以前有人居住。房屋的水井灶台都还有迹可循,只是啊,眼前这桑树竹子,只剩下一些枯枝朽木。

在《和刘柴桑》里,他又写道:“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刘柴桑邀请陶渊明一起隐居庐山,陶渊明婉言拒绝。在独自回家的路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废墟,荒凉凄惨,没有人烟。

到处是农民破产,到处是村舍变废墟,这样残破的现实,也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增添了一点非现实的理想色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理想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田园之乐,还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的田园生活,还要看“桃花源”。

《桃花源记》在结束以后,后面还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桑竹垂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税。”“靡王税”。靡,就是“没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桃花源里,农民们按照自然的时节来农耕。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也不需要缴纳任何租税。美得很呐!

在这样一个不用交税的桃花源,男女老少都活得倍儿开心。小孩们天真活泼地自由歌唱,老人们也是安闲自在地游乐歇息。当他们问起渔人外面的情况,哎哟,自家从秦时就开始隐居,竟不知道外面世界,已经经历了西汉东汉魏晋等等这么多朝代。

社会动乱、改朝换代,胜者为王,征收王税。而当统治者走横征暴敛,利益分配再次严重失衡,天下迎来又一次大乱,新一轮的争王争霸又要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何时才是个头?何不一起在桃花源里,享受没有王税的自然之乐呢?

撰稿人: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到底想写个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陶渊明,司马昭,浔阳,阮籍,名士,魏晋,桃花源记,千古名作,晋朝,艺术家,南北朝

    陶渊明七十一岁时,作了流传后世的《桃花源记并诗》。在这首诗里他用平实白描的笔调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岁小伙隐居深山,却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衷曲奇闻标签:隐居,晋朝,诗人,陶渊明,李子柒,南北朝

    26岁小伙隐居深山,被父亲一脚踢回:没钱就别学陶渊明了作品发到网上,只要有人看,就有收入,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比如李子柒的视频风格就是在农村拍摄的。他每天做一些菜,种一些花草,很受欢迎。前段时间,表弟打算回老家做短视频。他想复制李子柒的风格,于是在大山深处找了一处老房子。收拾干净后,我买了一些设备准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采菊,晋朝,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间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被誉为“陶庵”,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怀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乡村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自在的态

  • 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诗人,这是为何?能在他身上学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妙趣世界标签:诗人,杜预,诗歌,晋朝,陶渊明,杜甫诗,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涉及到陶的诗歌达三十一首之多,杜诗中明确咏及陶渊明其人其事的诗句如下:“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其二“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九日寄岑参》“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官定后戏赠》这些诗句中出现了大量的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云、菊、酒、桃花源等

  • 陶渊明教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管仲,与子俨等疏,孔子,子夏

    《与子俨等疏》告俨、俟、份、佚、佟(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

  • 去一趟黄山脚下的西溪湿地公园吧,去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陶渊明,西溪湿地,黄山,世外桃源,公园,西溪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许多美丽的风景中,黄山可谓是首屈一指的美景,那么你知道在最具代表性的黄山的脚下却还有一个安逸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吗?这可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黄山市西溪湿地公园。黄山市西溪南湿地公园是黄山最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线,它的全称为黄山市西溪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国

  • 探访湖南常德桃花源,体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原汁原味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桃花源,陶渊明,常德,世外桃源,桃源县

    这里是高冲旅记,记录旅行生活,分享旅行攻略。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

  • “梅妻鹤子”的林逋,为何能与陶渊明齐名?古人:心态值得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林逋,隐士,隐逸,晋朝,诗人,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隐士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尤其在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之后,隐逸文化作为其补充受到了大量不得志学子的向往。但真正能够转身进入山林的毕竟是少数,这也让隐士们成为了不少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对象。其中北宋隐士林逋是和陶渊明、严光并称的三大隐士,而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梅妻鹤子”这一传说,那么这

  • 陶渊明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陶渊明,陶侃,气节,诗文

    1.寒素士人家世的熏陶陶渊明的处事态度、人格操守的形成一定有其家族氛围的熏陶。据现有资料来看,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是其曾祖陶侃,二是其外祖父孟嘉。陶侃是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少年孤贫,为士族所轻,被讥为小人、溪狗,后来凭借着武功才得到了官职,位极人臣。晚年病危之时,主动

  • 阳朔这座唯一有恒温的室外泳池宝藏民宿,仅有9间房,超级安静私密,陶渊明生活既视感丨潼乡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民宿标签:陶渊明,阳朔,泳池,民宿,度假,世外桃源

    点击关注南方民宿,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只为你选精品!到底是什么宝藏酒店,让人如此念念不忘?住客100%推荐!评分接近满分!用隐奢来形容绝不为过隐是因为低调奢是因为高级名气不大且低调,我不说你绝对不知道!房间贵精不贵多,只有9间小而美,美而不俗在这里,超级安静私密没有大批的博主直播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