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税收的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后是两晋。咱且不说东汉多少年,单说三国,60多年,西晋东晋加在一起155年,200多年时间里,一个字:乱。
政权是频繁更迭,豪强是永远屹立,中央国库呢,一直空虚。老百姓这日子,就是那么难熬。可不是嘛,国库没钱,还不就变着法儿地找百姓收税。咱们熟悉的《桃花源记》,就诞生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可能有朋友不大知道,这西晋,它实行的是占田课田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西晋朝廷觉得,每个人应该占有一定数额的田地,然后每个人就按它设想的这个田亩数交税。是不是觉得很荒诞很滑稽?是不是觉得这就胡搞一气?确实,就是胡搞一气。
百姓交多少税,朝廷不实际去丈量土地,也不实地去核对账目,它说你有几亩地,你就要交几亩地的税。压根不管很多老百姓可能一亩田都没有。反正你有没有田他不管,它觉得你应该有多少田就应该交多少税,这不是活活逼着人家逃税吗?
到了东晋时候,统治者终于发现,之前的政策行不通。还是的测量下土地再收税。不过,要丈量土地,有点太考验基层公务员们的管理水平了。更何况,九州的田地,早被士族门阀们占去了那么多,朝廷还能丈量出多少?
瞧瞧那山阴大族孔灵符,除了本乡的田庄,还在隔壁县修了座豪宅,方圆三十三里,其中有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内含九个大果园,还有两座山头。再看看侨居京口的大地主刁氏,百年大家族了,积累下来的土地竟然有万顷之多!
东晋朝廷一合计,于是,在太元元年的时候,索性就废除了按照田地收租的制度,统统改成按人头收税。可是,这样就更好了吗?实话地上,税人不税田,问题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刚刚讲到的那些个士族门阀,占田都是几百顷起步,可如果按人头交税,他说,对不起,我家就一家三口。今年交税这么一来,交的税不就更少了吗?而相对的,普通老百姓占有的田地,还不到这些士族的零头的零头,甚至很多人还没有地,却要交一样的税。
太元元年,陶渊明12岁。朝廷一拍大脑袋,税制越改越退步。有钱的占了便宜,没钱的不堪重负。农民破产、农村凋敝。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成了陶渊明的艺术源泉。
在《归园田居》其四里面,他写道:“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他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以看出,这里以前有人居住。房屋的水井灶台都还有迹可循,只是啊,眼前这桑树竹子,只剩下一些枯枝朽木。
在《和刘柴桑》里,他又写道:“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刘柴桑邀请陶渊明一起隐居庐山,陶渊明婉言拒绝。在独自回家的路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废墟,荒凉凄惨,没有人烟。
到处是农民破产,到处是村舍变废墟,这样残破的现实,也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增添了一点非现实的理想色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理想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田园之乐,还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的田园生活,还要看“桃花源”。
《桃花源记》在结束以后,后面还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靡王税”。靡,就是“没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桃花源里,农民们按照自然的时节来农耕。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也不需要缴纳任何租税。美得很呐!
在这样一个不用交税的桃花源,男女老少都活得倍儿开心。小孩们天真活泼地自由歌唱,老人们也是安闲自在地游乐歇息。当他们问起渔人外面的情况,哎哟,自家从秦时就开始隐居,竟不知道外面世界,已经经历了西汉东汉魏晋等等这么多朝代。
社会动乱、改朝换代,胜者为王,征收王税。而当统治者走向横征暴敛,利益分配再次严重失衡,天下迎来又一次大乱,新一轮的争王争霸又要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何时才是个头?何不一起在桃花源里,享受没有王税的自然之乐呢?
撰稿人: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