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现对于节气的感受上,历代诗词书画名家印人都会想方设法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意境。这其中,既有倪瓒、沈周等绘写深秋的画作,也有丁敬、王福庵刀下的“寒潭雁影”“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时值此刻,九月的书法创作落款,可以写作“玄月、菊月、咏月、暮秋、晚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不禁想到另一个人——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闻名天下,殊不知,他也是一位草书大家,只是作品流传较少而已。当然,他的诗文更耐人寻味。
一篇《桃花源记》,读罢真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在他手中,出乎自然,驾轻就熟。其实,绘画也有白描手法,异曲同工。读王羲之《采菊帖》,感觉特别应景:“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伦等还,殊慰意。”大意是,不知如何消磨漫长的时日。阁下查看了没有,初九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吗?到时候我想和你一同去,只是不知天公是否作美,天若放晴,那便最好。敬伦即将回来,甚是欣慰。
后世有很多模仿之作,画李白诗、画杜甫诗,然得形易、得神难。要知道,陶渊明是一种“隐逸”,石涛也是一种“隐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樵渔读,往往都是世外高人。石涛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艺术哲学家。《石涛画语录》无疑是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