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桃花源》隐藏的恐怖真相,或许陶渊明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桃花源》隐藏的恐怖真相,或许陶渊明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1570 更新时间:2024/3/3 8:28:08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每个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一晚成人上人,所以很多此类的小说影视作品大受欢迎。但是畅想完之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对比起来也有些痛苦。学家的幻想跟我们不同,他们能描绘出来让人入胜,外国最出名的是‘乌托邦’,中国则是‘桃花源’,给了后世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两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意义相近,不过作为中国人来说,当年背诵全文的桃花源记了解的人更多。当年老师讲解很透彻,里面的生活相当符合老子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是很多不得志文人极为理想的生活。不过等到现在再来看的话,感觉里面的生活非常阴森,甚至有人直说其实是陶渊明撞了鬼?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真是细思恐极!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位渔民顺着溪流一直走,最终迷了路来到一片桃林,桃林很大很美,而且没夹杂一颗其他的树。等到了桃林尽头也就是溪流的源头,发现有座山,山上有个口子微微透出了光,他好奇从那个洞口进去,开始很窄,等到走了几十步才开阔起来。里面是一个非常和睦的村落,有良田、桑竹等等,连服装都完全一模一样,双方都很惊讶,交换了消息后才知这里人都是先秦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被款待了几天,这位渔民离开沿途做了标记,并禀告太守,太守再派人去找,但那些人都迷了路,只有一位隐士欣然前往,但似乎没有找到还很快就死了,此后就再也没人去找寻。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是不是?然而……

在魏晋时期,墓地的构造就是有小口,前窄后宽,古代人尤为重风水敬死亡,对于生活在这种地方是绝对忌讳的。然后是沿途经过所遇到的那些植物,桃、竹、桑。桃树,在古代有着辟邪的意义,能吓退恶鬼,就比如桃木剑。桑树,生命力极强,古人认为墓靠着桑树能庇佑后代。竹,在人死后一般都会放几片竹子在最下面。还有更惊悚的,他们在里面过了五百年左右隔绝的生活,还能跟外人穿的一样,从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里能看得出来没人出去过,那怎么可能?莫非是寿衣?而且这么多年等于都是近亲产物了,既然没有一个畸形儿?从生物学来说都不可能啊!最后,大家都找不到那个地方,就一个隐士高人去了以后回来就死了,那他找到没有?是不是被吓到了或是感染了?

这些地方如果连起来都指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所谓的桃花源,其实就是死人的所在。我们再来结合各方面具体来看,陶渊明作为一个著名文人,其开创了田园诗派,渴望的是宁静、自由、祥和的生活。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东晋,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那个年代跟这几个词完全沾不上边。这篇‘散文’成于公元421年,他已经57岁了,已是多次辞官,那年正好是宋武帝刘裕称帝的第二年,陶渊明实在见证了太多。北方异族战乱不休,南方也没好到哪里去,权臣拥兵自重,多处民乱,皇室跟门阀之间争夺权力,再到刘裕一路的杀伐,或许在陶渊明心中,唯有那片沉寂的墓地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称得上安宁吧。当然这也是个人的一点看法,究竟如何,那也无从得知了,但是很感谢他给大家带来一片心灵的净土!

标签: 陶渊明桃花源隐士刘裕

更多文章

  • 桃花源里不收税:人间悲剧,成就了陶渊明的艺术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路上读书APP标签:陶渊明,桃花源,人间悲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和刘柴桑

    没有税收的世外“桃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后是两晋。咱且不说东汉多少年,单说三国,60多年,西晋东晋加在一起155年,200多年时间里,一个字:乱。政权是频繁更迭,豪强是永远屹立,中央国库呢,一直空虚。老百姓这日

  • 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到底想写个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陶渊明,司马昭,浔阳,阮籍,名士,魏晋,桃花源记,千古名作,晋朝,艺术家,南北朝

    陶渊明七十一岁时,作了流传后世的《桃花源记并诗》。在这首诗里他用平实白描的笔调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岁小伙隐居深山,却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衷曲奇闻标签:隐居,晋朝,诗人,陶渊明,李子柒,南北朝

    26岁小伙隐居深山,被父亲一脚踢回:没钱就别学陶渊明了作品发到网上,只要有人看,就有收入,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比如李子柒的视频风格就是在农村拍摄的。他每天做一些菜,种一些花草,很受欢迎。前段时间,表弟打算回老家做短视频。他想复制李子柒的风格,于是在大山深处找了一处老房子。收拾干净后,我买了一些设备准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采菊,晋朝,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间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被誉为“陶庵”,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怀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乡村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自在的态

  • 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诗人,这是为何?能在他身上学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妙趣世界标签:诗人,杜预,诗歌,晋朝,陶渊明,杜甫诗,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涉及到陶的诗歌达三十一首之多,杜诗中明确咏及陶渊明其人其事的诗句如下:“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其二“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九日寄岑参》“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官定后戏赠》这些诗句中出现了大量的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云、菊、酒、桃花源等

  • 陶渊明教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管仲,与子俨等疏,孔子,子夏

    《与子俨等疏》告俨、俟、份、佚、佟(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

  • 去一趟黄山脚下的西溪湿地公园吧,去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陶渊明,西溪湿地,黄山,世外桃源,公园,西溪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许多美丽的风景中,黄山可谓是首屈一指的美景,那么你知道在最具代表性的黄山的脚下却还有一个安逸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吗?这可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黄山市西溪湿地公园。黄山市西溪南湿地公园是黄山最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线,它的全称为黄山市西溪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国

  • 探访湖南常德桃花源,体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原汁原味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桃花源,陶渊明,常德,世外桃源,桃源县

    这里是高冲旅记,记录旅行生活,分享旅行攻略。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

  • “梅妻鹤子”的林逋,为何能与陶渊明齐名?古人:心态值得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林逋,隐士,隐逸,晋朝,诗人,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隐士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尤其在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之后,隐逸文化作为其补充受到了大量不得志学子的向往。但真正能够转身进入山林的毕竟是少数,这也让隐士们成为了不少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对象。其中北宋隐士林逋是和陶渊明、严光并称的三大隐士,而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梅妻鹤子”这一传说,那么这

  • 陶渊明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陶渊明,陶侃,气节,诗文

    1.寒素士人家世的熏陶陶渊明的处事态度、人格操守的形成一定有其家族氛围的熏陶。据现有资料来看,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是其曾祖陶侃,二是其外祖父孟嘉。陶侃是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少年孤贫,为士族所轻,被讥为小人、溪狗,后来凭借着武功才得到了官职,位极人臣。晚年病危之时,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