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涉及到陶的诗歌达三十一首之多,杜诗中明确咏及陶渊明其人其事的诗句如下: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其二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九日寄岑参》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官定后戏赠》
这些诗句中出现了大量的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云、菊、酒、桃花源等;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如读书不求甚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等也常出现在杜甫诗中;杜甫还常在自己的诗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如杨伦的《杜诗镜铨》中评价杜诗《甘林》“前半亦陶句”,杜诗《江汉》“片云共天远”,杨伦注:“亦取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陶渊明的念念不忘。
相似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田园派的代表,诗歌恬淡自然,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隐居田园、躬耕陇亩的陶渊明。但是陶渊明并非天生就恬淡平静的,陶渊明的诗里曾写过这样的话:“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之八)他说我年少的时候,年少力壮而且很有勇气,仗剑周游四方,这是多么豪壮的精神。陶渊明还写过一首赞美荆轲的诗,在诗中赞美了荆轲的仗义行侠的英勇行为。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胸中也有过激昂慷慨的气概。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引《杜臆》:“盖陶虽隐约于柴桑、栗里间,观其美三良之殉主,羡荆轲之报仇,慕田畴之节义,知其非忘世者,但不逢时耳。”是不是我们在陶渊明的身上感受到了几分杜甫的身影?深入的了解陶渊明和杜甫,我们发现两位伟大的诗人有着相似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
家学渊源于诗人的时代
杜甫和陶渊明均出生在已经破落的官宦家庭。两位伟大的诗人在少年时代都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尤其是有名望功绩的先祖对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杜甫的族谱中有两个人是杜甫推崇备至的,一个是十三世祖杜预,一个是祖父杜审言。杜预是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是晋的名臣、名将。曾在与东吴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战功赫赫。随后中原的文化传布江汉,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东吴被灭后,杜预又大力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很有政绩。杜预还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二十卷,被后人收入《十三经注疏》。杜预博学多才,他懂得法律、经济、历法、算术、工程,被人称作“杜武库”。这样的祖先当然是杜甫的骄傲,杜甫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杜预的功业与人格的影响,他一生都念念不忘要以他这位远祖为榜样。
从陶渊明对他外祖父孟嘉事迹的记述和他称赞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胸怀和理想。
杜甫出生成长在盛唐时期,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代。东晋的时候战乱不断,皇帝、臣子彼此争夺残杀。这一切都发生在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充满了篡夺与战乱的年代。陶渊明曾亲身经历了两次篡逆的变乱,亲见了东晋的灭亡。此外还有平民的革命,与外族的战争。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混浊、痛苦的年代。
早期的抱负与出仕的失望
杜甫自“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壮游》)就表现出不凡的抱负。 青年时期诗人“放荡齐赵间”, 充满了雄心壮志和蓬勃气势。《望岳》诗中后四句: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高远的眼界。杜甫的这首《望岳》使人感受到了他高远的抱负,如果说,《望岳》在对泰山的仰望中表现了诗人情怀,那么,《房兵曹胡马》、《画鹰》则以咏物诗的形式抒发了其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气。
如果说,《望岳》在对泰山的仰望中表现了诗人情怀,那么,《房兵曹胡马》、《画鹰》则以咏物诗的形式抒发了其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意气、全部的精神赋予所咏之物,苍劲之中可见诗人高昂的精神状态。
陶渊明在其《杂诗》中回顾当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青年时代的火热情怀与宏大的抱负。自古至今,应该说每个人在自己的青年时代都是有一腔热血的,都渴望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业。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隐者,在其少年和青年时期决不是早早抱定要做个隐者的。陶渊明青少年时代“师圣人之遗书”、“先师遗训,余岂云坠?”(《感士不遇赋》)诗人前期(41 岁以前)也是怀有儒家的“用世”和济世安民的思想的,他也是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的。
风骚共推激
宋人周紫芝有诗说:“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归。”(《乱后并得陶杜二集》),杜甫其人其诗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深入考察杜甫的一生和诗歌内容,我们发现,吟咏陶渊明的诗歌不仅在数量上占杜甫诗歌中之最,而且咏陶诗贯串了杜甫生命及诗歌创作的始终,杜甫甚至发出“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的感叹,应该说杜甫把陶渊明看做了自己的隔代知音,杜甫以他自己的方式继承着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和诗艺。
贫老而不辱志
杜甫是孺慕陶渊明的人格精神的,这从杜甫诗中大量有关桃花园、菊、酒的意象中可见一斑:“浊酒寻陶令”(《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其二),“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九日寄岑参》), “陶潜避俗翁”(《 遣兴五首》其三),“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多忧污桃源”(《咏怀二首》其二),“源花费独寻”(《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对于陶渊明诗中的意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其意就在桃花源,就在酒,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
陶渊明是借这些的意象来表达其追求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甚至贫老而不能辱其志。杜甫是能深刻的理解陶渊明的,杜甫也用其一生来实践着对高洁人格的操守。
陶渊明从五十岁疾患缠身,到六十岁已是病体孱弱难以支撑了,加上生活的日益贫困,可谓凄凉,但是即使这种情形下,诗人仍表示不愿吃嗟来之食。
其晚年有诗《有会而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贫穷,常常挨饿,粗茶淡饭已经是奢望了,更何况是丰厚美味呢,到夏天还穿着冬日的棉衣……,这样的贫困让人难以想像和接受,但是即使是处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还是拒绝了来劝说自己出来做官为刘宋王朝服务的檀道济的粱肉,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不能因贫穷而坏了自己的操行之志,“诗人一生宁苦其身,也不使其人格受辱,坚持高洁的人格追求。在他那样的一个朝政混乱,社会充满追名逐利的年代,甘居贫困,抱守穷节,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也是诗人历来受到人们钦佩敬仰的原因。
杜甫继承了陶渊明的这种持守内心,甘于贫困的精神。“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是孔子常常提到的。但是守住穷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尤其当苦难来临时,有的人会被压跨,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杜甫则持守住内心,抱守其节操。这种品格,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应该是我们华夏后裔要继承下来的一笔精神遗产。
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是孺慕陶渊明的人格精神的,这从杜甫诗中大量有关桃花园、菊、酒的意象中可见一斑。
如果世上没有“君子固穷”的节操,没有像伯夷、叔齐、荣启期这样宁肯“饿死在西山”、“九十行带素”,也不改变内心的操守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历史就会是一片黑暗了;
如果没有了这些有操守的人,没有了这些美好的节操,那么我们的历史就没有可以歌颂和传扬的了。诗人一生宁苦其身,也不使其人格受辱,坚持高洁的人格追求。在他那样的一个朝政混乱,社会充满追名逐利的年代,甘居贫困,抱守穷节,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也是诗人历来受到人们钦佩敬仰的原因。
陶渊明在唐朝是以高洁的隐士被接受的,而杜甫则是较早认识到陶渊明诗歌才华的人。杜甫作于天宝十四载的《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这首诗杜甫高度评价了许十一的诗歌凌陶谢而继风骚,抒写了自己夜听诵诗的知己之感。
杜甫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给陶渊明的才能以肯定和赞扬,杜甫也向陶渊明学习诗歌艺术的表现。陶诗的不假雕饰,重视神韵,平淡自然,是杜甫有意学习的。
总结
陶渊明是杜甫诗中吟咏最多的诗人。 “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归。”(《乱后并得陶杜二集》),杜甫与陶渊明的诗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陶渊明却是被杜甫视为异代知音的人,杜甫和陶渊明不但有着相似的身世背景、家学渊源,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人格精神。“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杜甫在慨叹的同时,则是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陶渊明的精神、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