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教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

陶渊明教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1476 更新时间:2024/1/19 14:00:46

《与子俨等疏》

告俨、俟、份、佚、佟(1):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 文

告戒俨、俟、份、扶、佟诸子:

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有死。自古代圣贤起,谁能逃脱死亡?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子夏是孔子是位著名门生“四友”的同学,亲自接受孔子的教诲。之所以发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慨,岂不是意味着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常因为家穷而东奔西走去谋生。我性格刚直又不会取巧,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我考虑这样下去必然会在世俗官场留下祸患。于是我极力辞官归隐,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她告诉自己的丈夫,只要志行高尚,即使身穿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的贫寒而惭愧呢?这与我辞官归隐、而让你们贫穷饥寒的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又没有像老莱子妻子劝丈夫拒绝高官一同归隐的夫人,独自怀抱着这片苦心,内心很是愧疚!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我常常说,五、六月暑天,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上古时代伏羲氏时的人了。我见识肤浅、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岁月流逝,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然生疏。要想继续昔日的这种生活,希望是很渺茫了。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惫,亲朋故旧不嫌弃我,常常用医药救治,但我知道离死期不远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两人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畅叙旧情。于是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终于平反回国立功。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个父亲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敬仰古人崇高的道德就像仰望高山,效法古人的高尚行为就像沿着大道前行。虽然我们达不到古人那至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话什么好说呢!

解 读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大约五十出头时,因经历一场病患,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心情下,写给五个儿子的一封家信。

文中以自身遭遇和志向为例,要求儿子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心。为此举古人“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以及近人颖川韩元长和济北汜稚春为例,反复教诲。至于为何特别强调五个儿子的团结一心,而没有像其它家书常见的修身立志、刻苦攻读之类训诫,可能与这五个孩子皆很顽劣有关。

陶渊明有首《责子诗》,说到这五个孩子的顽劣秉性:“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中说自己“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写作时间与《与子俨等疏》大概相近。但从结尾的“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概已知规劝无益,已经自暴自弃了。杜甫就认为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黄庭坚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就认为:“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另外,在这封家书中,陶渊明向儿子们吐露衷肠,倾诉心声,并解释立场,进而期盼儿子们谅解。其中所流露的是因自己辞官归田,乃至累及儿子受极寒之苦的无奈,遗憾和愧疚不安。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去一趟黄山脚下的西溪湿地公园吧,去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陶渊明,西溪湿地,黄山,世外桃源,公园,西溪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许多美丽的风景中,黄山可谓是首屈一指的美景,那么你知道在最具代表性的黄山的脚下却还有一个安逸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吗?这可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黄山市西溪湿地公园。黄山市西溪南湿地公园是黄山最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线,它的全称为黄山市西溪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国

  • 探访湖南常德桃花源,体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原汁原味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桃花源,陶渊明,常德,世外桃源,桃源县

    这里是高冲旅记,记录旅行生活,分享旅行攻略。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

  • “梅妻鹤子”的林逋,为何能与陶渊明齐名?古人:心态值得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林逋,隐士,隐逸,晋朝,诗人,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隐士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尤其在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之后,隐逸文化作为其补充受到了大量不得志学子的向往。但真正能够转身进入山林的毕竟是少数,这也让隐士们成为了不少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对象。其中北宋隐士林逋是和陶渊明、严光并称的三大隐士,而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梅妻鹤子”这一传说,那么这

  • 陶渊明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陶渊明,陶侃,气节,诗文

    1.寒素士人家世的熏陶陶渊明的处事态度、人格操守的形成一定有其家族氛围的熏陶。据现有资料来看,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是其曾祖陶侃,二是其外祖父孟嘉。陶侃是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少年孤贫,为士族所轻,被讥为小人、溪狗,后来凭借着武功才得到了官职,位极人臣。晚年病危之时,主动

  • 阳朔这座唯一有恒温的室外泳池宝藏民宿,仅有9间房,超级安静私密,陶渊明生活既视感丨潼乡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民宿标签:陶渊明,阳朔,泳池,民宿,度假,世外桃源

    点击关注南方民宿,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只为你选精品!到底是什么宝藏酒店,让人如此念念不忘?住客100%推荐!评分接近满分!用隐奢来形容绝不为过隐是因为低调奢是因为高级名气不大且低调,我不说你绝对不知道!房间贵精不贵多,只有9间小而美,美而不俗在这里,超级安静私密没有大批的博主直播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网

  • 岳云鹏演读陶渊明《责子》,品出父母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卫视标签:责子,遗韵,诗人,晋朝,陶渊明,岳云鹏,斯文江南,中国传统音乐

    解锁更多精彩视频↓↓周五20:30《斯文江南》第二季收百世之阙文 采千载之遗韵强势关注

  • 为何养了五个学渣儿子,陶渊明却是远超他的时代的好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博雅小学堂标签:苏轼,王戎,诗人,晋朝,陶渊明,闲情赋,辛弃疾,南北朝,千古名句

    博雅小学堂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文 | 宋石男知名专栏作家 独立文史学者把娃写进自己的诗文里,哪位文学家爸爸最有爱?真正笔下留名,陶渊明比杜甫辛弃疾还用心。这份真爱来自哪里?陶渊明除了是松弛感的鼻祖,还有晋朝名士的深情,更有难能可贵的亲子平等,阶层平等观念。听知名学者宋石男开讲陶渊明的深情是如何形

  • 胡咧两晋(增四)陶渊明辞官隐居并非因官场腐败,其实是躲灾避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桓玄,陶侃,士族,胡咧,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

    东晋名士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东晋文人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品德高洁的隐士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去彭泽令的故事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称道,也称为了中国文人中有骨气的代表。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一提到陶渊明,立刻就会

  • 陶渊明谈生死:天地赋命,人生有限。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子夏,管仲,王莽,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后汉书·列女传

    陶渊明〔魏晋〕一般人达不到陶公的高度,唯有景仰。其中提到的王孺仲的事迹,倒是令人颇有感慨。后 附。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愿深山隐居,也不苟全于官场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采菊,南山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那个时候玄学盛行,名士都在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洒脱。上学时期,刚学陶渊明的诗就很喜欢。一瞬间被他的那种境界吸引了,当时也不明白,就是感觉陶渊明给我的感觉太好了,这种生活方式我太喜欢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当时老师讲了“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那时的阅历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