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了西晋,给华夏在汉末乱世时候带来了短暂的统一。可这个历史功绩并非司马炎一人完成的,而是依靠司马懿父子给他留下了基业。司马炎是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晋王地位,再进一步篡夺曹魏政权,最终登上皇帝位的。在此之前,司马昭对于晋王的继承者人选出现过长期的犹豫,候选人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反复摇摆。最后司马昭接受心腹贾充的建议,立司马炎为晋王世子,这才解决了继承人问题。然而,司马炎的竞争对手司马攸却是贾充的女婿,为何贾充会反对自己女婿上位呢?
司马炎和司马攸都是司马昭的儿子,从史料上看他们都非常优秀。司马炎一统三国自不必说,司马攸也是政绩出色,是西晋初期的重要辅政大臣。他被司马炎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是太康之治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可以说,两人中任何一人继承司马昭的地位,都能够结束三国乱世,完成华夏的统一。正是因为两个儿子都很优秀,所以司马昭在继承人选上难以抉择。最终还是由他的心腹贾充出面建议,司马昭才立了司马炎为晋王世子,继承司马家的家业。而司马炎也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篡夺曹魏政权,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
对于司马昭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这是任何父亲都会面临的幸福的烦恼。可贾充支持司马炎,反对司马攸的行动便让人难以理解了。实际上贾充与司马攸的关系更近,因为他是司马攸的老丈人。贾充的原配妻子叫李婉,是中书令李丰的女儿。他们生了两个女儿,其中长女贾褒便嫁给司马攸为妻。按照常理推测,贾充应该支持司马攸继承晋王之位,这样他就是司马家的姻亲,如果司马攸能成为皇帝,那他就是新朝的国丈。以贾充在曹魏末年的地位,到时候他必然是权倾天下的宰执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贾充不但没有推荐自己的女婿,反而把女婿的对手司马炎推上台了,这就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史料上看,贾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曹魏末年和西晋初年出了名的奸臣。他为司马昭独霸曹魏大权,和司马炎篡夺曹魏,立下大功,是司马氏灭亡曹魏的重要帮凶,在历史上也是声名狼藉。以他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断然不会做出舍己为人的事情,所有的考虑都是从利益出发。既然如此,拿他胳膊肘往外拐,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舍弃了自己的女婿司马攸之后,他又凭什么从司马炎那里得到好处呢?
从曹魏和西晋的史料分析,贾充如此做既是趋利避害的操作,也是为了贾氏家族长远利益考虑。首先,支持司马攸有很大的政治风险,与司马昭的利益相冲突。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次子,但却是司马师嗣子。司马师无子,司马昭便把自己的次子过继给哥哥,所以司马攸继承了司马师在曹魏和家族的地位资源。由于司马家的家业是从司马懿开始发扬光大的,所以作为长子的司马师是最好的继承人。司马师去世后,由于无子,才让司马昭得位。可如果让司马攸成为继承人,便让晋王回到司马师一系,这是司马昭不太乐意的事情。
其次,由于尚书令李丰参与了诛杀司马师的政变,贾充需要与李家划清界限。在司马师掌权之前,李丰是曹魏的中书令,是宰相之一。贾充娶了李丰的女儿李婉,也是贾家与李家的政治联姻,增加贾充在朝廷中的分量。司马师掌权后独霸朝政,李丰忠于曹魏,与夏侯玄、张缉等人密谋诛杀司马师,最终事败被杀。李婉也因此而被发配乐浪郡,贾充没被牵连已经是运气。可是司马攸的老婆贾褒是李婉的女儿,如果贾充支持司马攸,无疑与李家扯不清楚。在司马氏掌权的大环境下,保持与忠于曹魏的李家的姻亲,显然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第三,司马攸的政治理念与贾充不合,不符合贾氏的长远利益。司马攸是典型的汉朝标准儒家学者,崇尚节俭和反对奢靡,坚持中央集权和民本主义,在政治上能力很强,所以才能使得国家从汉末乱世中迅速恢复,创造了"太康之治"的社会繁荣。但是他反对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和司马炎提出的郡国分封制,他认为这种制度是祸乱国家的根源,所以他在当宰执大臣时都阻碍这种制度的推行。然而这不符合贾氏的利益,与贾充把贾氏发展成为北方大门阀的理念相冲突。如果司马攸上台,必然限制门阀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土地兼并。
这样的人当了皇帝,西晋或许会长治久安,成为数百年的王朝。但是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将受到破坏,门阀以此进行瓜分国家资源,进行土地兼并,争夺朝廷权力的行为将逐渐被终止。这对于门阀世家来讲是很大的打击,很可能从新盛走向衰败。实际上西晋的灭亡从根源上讲就是门阀世家和司马诸王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内乱,才给了异族五胡乱华的机会。如果走司马攸的路子,门阀世家被极大削弱,司马诸王不会被分封,军政大权集中到朝廷,自然没了这样的结果。但这对于贾氏等门阀家族而言,却不是什么好事。
第四,为了争取权势,也为了得到司马昭的信任,贾充已经成为司马昭麾下门阀集团的一员。李丰与夏侯玄发动的政变失败后,贾充迅速与李家切割,投入了司马氏麾下。他先迎娶了郭氏的女儿郭槐为妻,然后又帮司马昭杀掉曹髦,可以说是司马昭阵营中最大的功臣之一。因此他成为司马氏的重臣,也成为支持司马氏的门阀集团的代表,他身后还有郭氏、杨氏、荀氏等多个世家大族。他支持司马炎,反对司马攸,不仅仅是个人和家族的考虑,也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共同意见。贾氏想要成为门阀世家集团领袖,自然不能忽视这些家族的态度。
可以说从贾充的父亲贾逵开始,贾氏就是在复制曹魏和司马氏的路子,想要逐步登上帝国的皇位。这也是之后两三百年各大门阀世家的追求,连绵乱世和短命王朝的根源所在。要完成这一切,贾氏背后必须有强力的门阀世家集团支持,然后一步步的消灭竞争对手,走上巅峰之位。之前的成功者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都是如此,贾逵、贾充、贾南风也是走这条路。所以贾充必须从家族和门阀集团利益出发考虑,选择符合他们利益的继承人,而不是从整个国家层面。司马攸虽然是贾充的女婿,却是门阀世家的绊脚石,自然会被踢开。
西晋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几乎就按照门阀世家设计的路子在走,除了西晋初年在司马攸辅政的时候有个"太康之治",然后除了祸国殃民,也就不剩什么了。司马炎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自认为能用分封制来解决门阀制度的缺陷,实际上却是火上浇油,越搞越严重。而以贾充为首的门阀家族的大员们,却利用司马炎的失政,为家族争取了大量的权势,勾结司马诸王形成与中枢对抗的权力集团。当司马炎去世后,这个集团开始争夺中枢大权,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这是门阀集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重要的历史周期律。
可以说当贾充建议司马昭选司马炎做继承人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晋朝的国运。这既是司马昭自己的私心所致,也是其麾下门阀集团的共同选择。这些门阀不会让司马攸上位,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大的汉朝,而是让家族有竞争皇权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昭对司马炎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司马炎坚持以分封制来压制门阀世家,结果却使得司马诸王与门阀世家勾结,体现出他刚愎自用的一面。司马炎明知门阀世家包藏祸心,他还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终逼死了司马攸,断送了晋朝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