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宇宽宏大量,立于仁恕,宽宏大量,不逊于任何人”,司马炎是开国之君,他的心胸要宽广得多,他可以容忍“政敌”司马攸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扩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信任荀勖和贾充这样的人才,他最擅长的就是恩威并施。“而晋武皇帝,则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帝王。”晋武帝司马炎是怎样用他的铁腕和温柔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的?
一、世子之间的竞争,宽宏大量
司马炎此生最大的敌人,便是他的亲哥哥——司马依。司马攸颇有戚嶷的风范,“及长,清安允准,好施舍,好书,能写,能写,是世之楷书。”由于司马师没有子嗣,所以司马攸就被司马师收养了,司马师又是司马懿的大儿子,这也就意味着,司马攸成为了家族的第三任家主。司马昭死后,继任大权的重任落在了司马昭的头上,司马昭也想将王位让给司马攸,正犹豫间,请来了擅长地图的裴秀,裴秀一见司马炎如此神态,就对司马炎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裴秀和贾充等大臣的帮助下,司马炎顺利登上了皇位。
这一次的太子之战并没有太多的火药味,在众臣的建议下,司马炎成功地登上了王位,而司马攸也没有反叛。司马昭和他的夫人王元姬曾经多次劝阻他们,让他们不要自相残杀,但是他们都听从了司马攸的话。司马炎登基之后,即刻册封自己的兄弟为齐王,任由他掌管军政,不问世事。司马攸这辈子也算是尽忠职守,“齐王攸,非明德至亲”。司马炎表现出了他的大度,对待曹魏和蜀汉的皇族,他并没有为难魏帝曹焕,而是将他册立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并且允许曹奂以天子旌旗的名义,向魏国正道进贡,而不是朝堂上的臣民,直至曹奂长眠。司马炎还封了一个人为王爷,并且还取消了对汉人的囚禁。司马炎以一己之力,完全地接受了曹魏的传承,得到了整个国家的支持。
二、无为为政,改革旧有制度
司马炎的声名,在他的声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泰始三年(267),司马昭派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将《泰始律》修撰完毕,于第二年正式出版,《泰始律》被称为“除其秽浊,留其清,事从中典,复于良时”,成为中国有史以来首部以儒学为主的法律,在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曹魏是由晋国继承的,司马炎在魏明帝曹叡统治期间,推行“无为而治”,颁布了五条政令:一曰正,二曰勤民,三曰抚孤寡,四曰敦其本,五曰弃其所”,大大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三公九卿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秦始皇开始,经过了汉代的发展,逐渐成熟,魏承汉,魏风,司马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由于宰相权力的限制,司马炎逐渐扩展三个省份的权力,并将三个省份的权力扩展到三个省份,并且都听从皇上的命令,三个人中,就是宰相还没有完全失去权力,九卿也就形同虚设。另外,司马炎在重用上做出了一项被后人唾弃的决定,那就是重新实行分封制度。司马炎册封他的先祖,包括他的先祖,以及他的嫡系后裔,都是真正的君王,他们想要通过册封来稳固司马氏的地位,在短短的数年内,他册封了五十七位大王,五百余位诸侯。
三、一统天下,太康鼎盛
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执掌大魏政权,将蜀汉覆没,三国格局就此瓦解。泰始五年,当上皇帝的司马炎,对东吴发动了进攻,不管是之前的不作为,还是因为他不想招惹魏帝和安乐公,都是因为他想要削弱他对吴国的抵抗。经过十年的筹备,就连伐吴的将军杨虎也因为疾病而去世,晋国的最佳攻占机会也来了。咸宁五年,司马炎兵六路,二十万兵马,向东吴发起了总攻,双方在纸上的战力相差并不大,但是双方的实力相差甚远,短短三个多月,晋军便连克了东吴四州四十三县,收了二十三十万吴军,自此,汉末之乱,一统天下。
完成了大一统的心愿,武帝便着手建设自己梦寐以求的帝国。在体制上,他实行严格的司法,不惧任何有头有脸的人物,并提拔了张辅等同豪争锋的人。司马炎推行的“户调式”体制,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既保障中央和农民利益,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士族特权。司马炎还通过兴修水利、劝农桑、减免徭役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太康王朝的来临,人们对此赞不绝口:“晋世宁,四海太平,安乐普天,永大宁。四海平平,乐政昌盛,杯盘舞。”
但是,司马炎一手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他一手毁掉的,在司马越看来,太康王朝虽然表面上是一片祥和,但实际上,暗流涌动。在吴国灭亡后,司马炎恢复了自己的清正廉洁,与群臣争夺财富,但魏郡和弘农一带,都下了一场大的冰雹,衮州,荆州,扬州。就在他认为世界已经稳定的时候,他却没有料到,他派来的那些重要人物,竟然会在他去世之后,引发了一次“八王之乱”,更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一手终结的内战,竟然在他去世之后,再次爆发了一次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