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增三)司马炎效仿刘邦分封司马诸王,为何导致八王之乱

胡咧两晋(增三)司马炎效仿刘邦分封司马诸王,为何导致八王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4/1/29 13:04:55

司马炎分封司马诸王,以此代替领兵于全国各处的诸侯将领,收回兵权,使朝廷强而地方弱,是他解决汉末三国乱局的主要策略。在汉末三国时期,诸侯并举,天下大乱,上百年的内部征战让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便开始考虑解决汉末三国陷入乱世的隐患,他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地方诸侯的强大,威胁到了朝廷政权。所以他认为应该效仿汉高祖刘邦册封宗室诸王的方法,让地方诸侯将领放弃权力回归朝廷,而宗室诸王则替代皇室镇守四方。他认为朝廷和地方的权力只要掌控在司马氏诸王手里,西晋就不会重蹈东汉的覆辙。

他的这个思路于刘邦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采用了强化皇室而弱化诸侯的策略。汉初的时候刘邦带兵削除了以韩信彭越英布为首的异姓诸侯王,并将他们的土地分封给刘氏宗族的子弟,这边成了后来尾大不掉的刘氏诸侯王集团。刘邦的考虑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地方的管理不留留给六国余孽,而是需要刘氏宗族拿自己管理。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削除六国余孽复兴的希望,稳定汉朝的大局。从历史事实来看,他的这一操作的确起到了最初的作用,但也让刘氏诸侯王集团尾大不掉,为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从这个阶段性结果来看,仿佛刘邦和司马炎都没能控制住宗室诸侯王乱国的大趋势。然而从最终的结果看,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息,刘氏诸侯王集团被汉武帝消灭。汉朝并没有在这样的局面中走向衰败,反而在汉武帝时期进入巅峰时代,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高成就之一。

可是司马炎和西晋的结局却恰恰相反,司马氏的诸侯王不但威胁到了国家,引起了内乱,还是使得西晋国力消耗殆尽,为五胡乱华创造了契机。司马氏的皇室并没能平息这场乱局,使得西晋没法快速从衰败中走出,最后只能在五胡乱华中亡国,成为中国的大一统短命王朝之一。

对于西汉和西晋在封王后的局势变化,很多人都产生了疑惑。从出发点上看,刘邦和司马炎几乎如出一辙。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初期的情况都非常相似,都出现了宗室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可西汉和西晋完全不同的结局,引发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争论。这些争论中,很多人认为是吕雉比贾南风更优秀,维护到了汉朝的国家统治,而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又是著名的明君,所以才给汉武帝平息刘氏诸侯王集团带来机会。而司马炎之后的司马衷却是著名的白痴皇帝,贾南风又是贪婪无度的皇后,西晋因八王之乱灭国便是源于此。

但是从历史规律来分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趋于肤浅和表面化。把西汉的成功和西晋的灭亡都归咎于几个人身上,实际上是非常幼稚的看法。刘邦灭秦朝和项羽而建立西汉,司马炎一统三国,他们手下都是有着极大的人才群体。可以说从能力上,这两个时代都是不缺的。西晋的这些人才只要能合理利用,都不至于让八王之乱无法平息,给了五胡乱华的机会。实际上即便只有三分之一中国的曹魏,都能将北方少数民族压迫得难以喘息。西晋拥有中国的完整土地,怎么会因为皇帝和皇后的愚蠢了是的内乱频出,最终导致亡国呢?

从历史材料来看,西晋的八王之乱固然是皇帝和皇后胡乱执政的错,但却不是根本原因。西汉的历史经验已经指出,只要诸侯王集团存在,那对国家的威胁就会一直存在。英明的皇帝如汉文帝和汉景帝只能维持大局,而无法彻底消灭诸侯王集团,这只是将国家的危机延后,而不是彻底解决。这样看来,即便司马衷像司马炎一样的英明,贾南风和吕雉一样优秀,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八王之乱的祸根,只能将这种乱局拖延下去。因此从逻辑上分析,司马衷和贾南风并不是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只能说是诱因而已。

对比两个朝代的形势和政治传统,可以发现它们有着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在于朝廷贵族的构成和实力分布。西汉初期刘邦大封功臣,于是有了汉初功勋集团。这些功勋集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沛县随同刘邦起兵的将领,二是吕雉家族及其山东老乡组成的贵族集团,三是在楚汉之争过程中站在刘邦一方的诸侯和将领。从西汉的朝廷割据来看,沛县集团势力最大,吕氏集团次之,第三方则是不参与争斗,采取中立的态度。可是在面对刘氏诸侯王集团时,这三个功勋集团都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对稳定汉朝大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内乱发生的地方上来看,刘氏诸侯王和司马氏诸侯王的情况也大为不同。刘氏诸侯王分封后接替了异姓诸侯王的职权,异姓诸侯王被铲除,地方势力依附于刘氏诸侯王存在。实际上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持续多年,地方势力备受打击,已经没有多少战争资源了。而异姓诸侯王接手地盘后再次肃清六国余孽的势力,这使得地方势力非常薄弱,根本不存在豪强门阀的可能。可西晋则不同,司马氏到了地方上,面对的是强大的地方门阀集团。这些门阀家族和朝廷的大门阀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使得局面非常复杂。

司马氏诸王到了地方上后,迅速地和这些门阀家族勾结起来,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资源,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由于八王之乱的诸王背后都有地方门阀的支持,这使得朝廷门阀集团无法团结一致对外,反而因为利益关系互相推诿扯皮,甚至直接投靠。这样一来,朝廷不但没法积蓄力量平息八王之乱,反而使得国家资源被盗取用于内乱之中。可以说八王之乱看似是司马氏诸侯王争夺皇位的内战,实际上却是门阀家族推动的政治利益的争斗。这个争斗的覆盖面涵盖了整个西晋,使朝廷力量因此而瓦解,也使这种内斗和内耗迁年日久。

综上所述,西晋的八王之乱无法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门阀集团和司马诸王进行了勾结,瓜分国家资源用于内斗,使得国力消耗过大,给五胡乱华带来了机会。而汉朝因为没有功勋集团于刘氏诸侯王勾结,使得朝廷力量能够集中抗敌,迅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从历史材料上看,刘邦早就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所以在临终前把国政托付给了萧何曹参王陵等沛县集团的重臣。这实际上就是把勋贵集团绑在一起,作为于刘氏诸侯王互相制衡的存在。有了开国元勋集团和刘氏诸侯王的互相制衡,也使内乱有了被控制的可能,给了汉朝度过危机的机会。

在司马炎分封时,齐王司马攸也预测到了地方门阀与司马诸王互相勾结的可能,所以表示强烈反对。可惜司马炎对弟弟的猜忌,远胜于对地方门阀的防范。他宁愿逼死弟弟,也坚持推行分封的改革和门阀政治制度。可以说从司马攸被逼死开始,司马炎主导下的西晋政治便埋下了危机。

司马氏诸王虽然掌握地方军队大权,但已经被门阀家族集团分化瓦解。而派系繁多的门阀集团又把持了朝政,并在朝中掀起内斗,使国家和社会趋于高度割裂的状态。在这种以门阀内斗为主基调的政治生态下,西晋朝廷自然无法团结一致的平息八王之乱,国家因此而灭亡就成了必然。

标签: 司马炎刘邦诸王八王之乱分封

更多文章

  •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为什么迅速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川南欢剧场标签:司马炎,曹魏,八王之乱,分封,东汉末年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混乱局面。晋武帝在执政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执政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国力有所发展。但是西晋王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51年就分崩离析了,中原王朝在这一期间迅速衰落。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影响。从根本上来

  • 司马炎告诉你,娶媳妇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司马炎,贾南风,贾充,司马衷,杨芷,司马玮

    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历经四帝(祖孙)三代,五十二年而亡。有人说,西晋短命的原因是因为武帝司马炎分封诸侯王,没吸取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是历史倒退。所以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覆亡。对于这个观点,我只能报以“呵呵”来表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 曹操的孙子:却成为西晋的忠臣,还受到司马炎的宠信

    历史解密编辑:水中月眼前人标签:曹操,司马炎,曹魏,曹植,魏武帝

    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迫禅让皇位,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即位,建立西晋王朝。按理说曹家江山被终结,他们的宗室应该心怀不满才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曹操的一个孙子居然成为西晋的忠臣,还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宠信,两人的关系非常好。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一、济北王此人名叫曹志,字允恭

  • 司马炎篡位时,大封家族成员为王,为何却把一位堂叔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幽默海花英标签:司马炎,司马懿,曹魏,司马孚

    265年,经过三代人几十年的的努力,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终于将曹操的孙子曹奂赶下台,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在成为皇帝后,在加封文武百官的同时,还对自己的家族成员进行了封赏,其中许多人都被封为王。司马炎吸取前朝教训,给这些宗室王爷们很大的权力,结果引发来了后来的“八王之乱”。然而,在司马炎给宗室封王的过

  • 三家归晋:刘后主乐不思蜀,司马炎以晋代魏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刘禅,孙休,邓艾,姜维,蜀汉,司马炎,司马昭,刘后主,三家归晋,史说三国

    三家归晋:刘后主乐不思蜀,司马炎以晋代魏司马昭既防邓艾,又防锺会,先请魏主下诏,囚邓艾解京,一面命锺会进兵成都,一面令贾充将兵入斜谷,自奉魏主出屯长安。着着防到,司马昭之才实过锺会、邓艾。锺会接到诏敕便欲麾兵直进,姜维急劝会道:“邓艾若拒公,必且劳动兵戈,不如先遣监军卫瓘,前去收邓艾,然后进兵不迟。

  • 司马炎灭东吴,统一全国,为何却偏偏立“傻”儿子为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贾充,太子,三国,司马炎,司马衷,贾南风,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司马炎不是傻子,虽然不像其他开国之君那么英明神武。但是基本的是非观和理智还是有的,司马炎其实一直想要废除司马衷。可是因为晋朝的“特殊国情”所以总是无法实施。1、晋朝的治国理念。其余朝代治国,要么奉行法家严刑峻法,要么采用道家修养生息,要么施展儒家仁义礼智。但是,晋朝则不然。因为司马家觉得自己得国不正

  • 晋武帝司马炎荒淫无道,广纳民间佳丽充实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司马炎,后宫,皇帝,贾南风,晋惠帝,晋武帝,三国,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军事政策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荒淫无道,广纳民间佳丽充实后宫。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荒淫无道,广纳民间佳丽充实后宫,当时天下闻名的京城才女左棻[fēn]也在其中。一天晚上,司马炎兴致勃勃地准备宠幸左棻,结果一见面,把司马炎吓坏了:“你怎么长得像个丑八怪啊?朕哪里还有一点兴致?”原来左棻虽然才华出众,

  • 晋武帝司马炎英明神武,却扶持“白痴”儿子上位,使王朝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

    东汉末年,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地方诸侯争霸不断。何进、董卓、曹操先后成为东汉朝堂上的权臣。在曹操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帜率铁蹄征伐下,北方大地重归一统。天下进入到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刘备、孙权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蜀汉、东吴,历史正式

  • 西晋亡于匈奴刘渊,东晋亡于宋公刘裕,司马炎一个制度致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渊,刘裕,桓温,桓玄,西晋,匈奴,东晋,三国,司马炎,司马氏,宋武帝,南北朝

    司马炎在西晋刚建立不久,就制定藩王制度,将司马家族各个宗室的子弟都封为王爵。司马炎对于自己家的亲戚们非常慷慨,一次性就批发了27个姓司马的王爷。这些王爷跟明清那些有名无实的王可不一样,司马炎允许他们在自己封国内部都建立自己的一套官员体系,相当于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小朝廷。并且,司马炎同意这些王在

  • 三国最牛的俘虏,一位当面怒怼司马炎,一位吓得司马炎掉头就跑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司马炎,俘虏,司马昭,东吴,贾充,曹魏

    三国时期是我们都比较熟悉都一段儿历史,因为这段儿历史出现了太多的英雄,再加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把这段儿历史搬到了文学领域,历史和文学相结合,让我们对三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三国的末期,有两位非常厉害的俘虏,虽然当俘虏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这两个人却非常地厉害。一个敢当面嘲讽建立西晋的皇帝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