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在西晋刚建立不久,就制定藩王制度,将司马家族各个宗室的子弟都封为王爵。司马炎对于自己家的亲戚们非常慷慨,一次性就批发了27个姓司马的王爷。
这些王爷跟明清那些有名无实的王可不一样,司马炎允许他们在自己封国内部都建立自己的一套官员体系,相当于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小朝廷。并且,司马炎同意这些王在自己的封地里收税,从经济上保证这些王能做强做大。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同时,司马炎还允许这些个王爷拥有自己的军队,根据王爵的等级高低,他们可以拥有的军队数量不同。由于有收税的权力,这些王爷有钱养着军队。从此,这些军队不再属于国家,而成了这些同姓王的私人武装。
自古至今,任何一个让藩王拥有权力,甚至是军权的国家,最终都会引发动乱。周朝分封诸侯国,最后导致了春秋战国的混乱。西汉初年,刘邦封刘姓诸王,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后世的明朝,刘邦让自己儿子们当藩王,后来导致了靖难之役。
司马炎这样大肆给同姓子弟封王,当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手握重兵的各位司马终于在司马炎死后,趁着晋惠帝和他老婆搞乱中央政府的机会,开始纷纷举兵,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给了西晋王朝致命一击,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家实力。而北方草原上,五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军队突然发难,在西晋最薄弱的时候南下,史称“五胡乱华”,一举消灭西晋,让中原人士纷纷南渡,躲到南方苟且偷生。
可以说,司马炎搞的这个给同姓宗族封王的制度是西晋灭亡的导火索。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一般开国的君主比较有才干,而末代君主一般比较昏庸。而正是因为大规模给同姓封王,有人认为,司马炎是历史上罕见的开国就昏庸的皇帝。
果真如此吗?司马炎真的不知道如此给同姓宗族封王的危害性吗?他到底有什么企图呢?
五胡乱华的战争路线图
其实,我们如果真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非常忌讳从上帝视角看问题,应避免从结果反推原因,这么做往往失之客观。要想准确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评判,应该尽量还原历史情境,将自己代入到当时事主所处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此人的所作所为。
司马炎当然不是一个昏君,他亲手终结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在灭吴战争期间,他一眼看透了东吴的羸弱本质,在贾充等重臣力劝他求和时,只有他坚持南征,最终逼得东吴投降认输。
因此可以说,司马炎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门大族的河内司马氏,自小家教甚严,肯定对西汉七国之乱这样的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他不可能不知道,设置藩王对国家稳定的影响。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原因是因为还有另一层威胁。
这个威胁起于东汉初年,由于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时,大量借助了当时世家大族的势力,因此立国后开始回馈这些所谓的士族。比如选拔官员采用察举制,由官员向政府推荐人才,再由政府择优录取。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曹爽三兄弟都被罢免官职,桓范与魏帝一同回宫。至洛阳浮水桥北,司马懿已在那里等候,桓范于是下车叩首,一言不发,司马懿大声叫桓范说道:“桓大夫这是干什么?”车驾入宫,朝廷下诏桓范官复原职。
事情到了这里好像就算结束了,但桓范的厄运才刚刚开始。当时放他出城的洛阳平昌门守将司蕃到官衙自首,道出桓范在出城时曾说出太傅谋反的事,司马懿因此非常愤怒,我惜汝忠心为国不究前事,汝却反诬我谋反,诬告谋反之罪怎可轻饶?
桓范最后被控以诬告谋反之罪而送交廷尉,与曹爽等人并为一党,一同处死,并诛灭三族。一子脱逃,后代差点灭亡东晋王朝桓范因为高平陵之变而被夷灭三族,但他的幼子桓楷却顺利逃脱,为躲避司马氏的追杀,桓楷与家人隐姓埋名,深居简出,过着不为人知的隐世生活。
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三国统一,历史进入了西晋时期。晋惠帝年间,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迅速衰弱。这个时候,桓范后人再也不必躲躲闪闪,可以光明正大的承认自己桓范后人的身份了。桓范的玄孙桓温,在东晋王朝功勋卓著,位极人臣。桓温灭谯蜀、讨后秦、攻前燕,任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一权臣,桓温还效仿司马懿废魏帝曹芳,把东晋皇帝司马奕给废了。
桓温的儿子桓玄则更进一步,直接把晋帝废了自己当起了皇帝。元兴二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取代东晋建立桓楚政权,如司马炎代魏建国事。真是一报还一报,司马家当年屠灭桓范三族,却漏掉了一个人,后代效仿司马氏篡魏自立,算是报了国仇家恨。
只可惜,桓玄篡晋实在是不得人心,桓楚政权存在没多久就土崩瓦解了,并最终成就了另一个当世枭雄,这就是后来灭亡东晋建立宋朝的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