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宋词人陈亮有感于晋宋偏安江南,如出一辙,中原丧失,于是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很显然,词中的“门户私计”表面上即指门阀政治,而“六朝”则指代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但严格来说,三国时期的吴国还未形成门阀政治。虽然孙吴政权确实需要江东士族的协助,但皇权依旧高高在上,像孙权,哪怕是吴国末代君主孙皓,都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因此真正的门阀政治应该说是从东晋开始的,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与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1
司马睿,按正史上的说法是司马懿第三子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当然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司马睿并非司马氏的后代。传言司马觐的王妃夏侯光姬生性放荡,她与一个名叫牛金(一作“牛钦”)的小吏之间有奸情,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为了掩人耳目,又将牛金秘密杀害。男孩被抱入王府中,也就是司马睿。
与这则传言还煞有其事地配上了一句“牛继马后”的谶言。当然这样的传言可行度是存疑的。其目的只是在于贬低东晋王朝的合法性。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真正的琅琊王血脉,正常情况下,司马睿当上皇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为西晋王朝的皇帝本属于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一脉。
但西晋王朝却出了大问题。首先是八王之乱,简单地说就是以西晋王朝分封的各大藩王、外戚为夺取皇权而引发的一场大动乱。而当时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南下,居住在内地,他们平时就对西晋王朝虎视眈眈,眼下见西晋内部已乱成一锅粥,也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这就引发了“永嘉之乱”。经过这两场大动乱,西晋王朝也走向了灭亡。北方及中原被五胡政权占据,而司马昭一脉的皇族,要么被杀死、要么被掳走。
而司马睿则幸运地躲过了两次劫难,他逃避到南方,在南方避难的过程中,有许多北方的世家大族给予了帮助,出力最多的当属琅琊王氏。在这些世家大族的帮助下,司马睿得以在江东(古称江左)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那么世家大族为何要拥戴司马睿这个西晋皇室远亲呢?首先,西晋最为正统的皇族基本已被战乱屠戮殆尽。所以他们被迫选择了在幸存的司马氏宗王中与西晋皇族关系较近的司马睿为帝。同时,司马睿在南渡诸王中,威信相对而言也最高。其祖父琅琊武王司马伷,在西晋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出力很多战功赫赫。这导致琅琊王一脉相较于其它宗室远亲更有威望。
02
第二,司马睿曾被前西晋政权执政者东海王司马越正式任命为平东将军,是拥有前朝廷合法任命的。第三,投靠北方五胡政权很危险。在世家大族眼中北方五胡政权既是异族,又不能代表他们的权利,甚至投降这些政权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不值得为这些政权卖命。
第四,西晋政权其实已经开始逐步转化为门阀政治。晋朝的皇族本来就是门阀,他们知道门阀士族需要什么样的利益,西晋其实已经被门阀士族所掌握,只不过其转化为门阀政治的过程被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所中断。现在既然晋室尚有遗脉,为何不拥立他作为门阀士族利益的代表呢?
第五,琅琊王氏的决定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在拥戴司马睿的门阀士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琅琊王氏,琅琊王的封地内最大的士族,就是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琅琊王就与琅琊王氏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琅琊王氏优先考虑的拥戴对象必然是与其长期接触来往的琅琊王一系。
所以综上五点考量,这些避难江左的门阀士族最终选择了拥立司马睿为帝。
然而司马睿被拥立为帝后,却因为在他势单力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而琅琊王氏的王导与他素有情谊。于是在王导的运作下,士族们纷纷开始支持起了司马睿,新生的东晋政权因而稳住阵脚,得以偏安一隅。对此,司马睿自然要好好奖励最大功臣王导,于是任命王导为宰相。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03
此时的司马睿对王导信赖有加,称其为“仲父”。王导也不居功自傲,恪守臣子本分,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而与此同时,因为王导在朝中的权势举足轻重,琅琊王氏的权势也随之水涨船高,达到了巅峰。当时的东晋王朝,除了担任丞相的王导之外,可以说朝中官员,十之五六都是琅琊王氏,或是王家相关的人。
但琅琊王氏的一家独大,也慢慢引起了司马睿的猜忌。他开始培植心腹,如刁协、刘隗、戴渊等人,意欲将王氏权势分流。琅琊王氏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吃进去的肉怎么谁都不会吐出来,于是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击。司马睿与琅琊王氏的蜜月期就此结束。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琅琊王氏中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进军建康,一路势如破竹。刘隗得知后心胆俱裂,连忙投奔后赵石勒。司马睿自己身为帝王,竟然输给臣子,深感悲怆无奈,于是“脱戎衣,著朝服”,表示自己的皇位随时可以拱手让与王敦。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毕竟在他眼中,司马睿这个皇帝已然形同虚设。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王敦得知后,于是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封武昌郡公,邑万户”,他这么做,无异于又打了司马睿的脸,令其威严扫地。
此时的东晋王朝,俨然成了王敦的一言堂。王敦见太子司马绍颇具能力,勇猛无比,于是心中警铃大作,想要废除他。百官看在眼里,自是不允。此事虽未如愿,但王敦依旧掌控朝政,于是更加猖狂。皇帝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司马睿想到自己身为天子,却被权臣禁锢至此,着实可愤可气,久而久之积怨成疾,缠绵病榻。而此时朝中,只有司徒荀组还当他是皇帝,对他也是忠心耿耿。于是司马睿抱着最后一丝幻想,任命司徒荀组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试图靠他辖制王敦。然而司徒荀组不久后便病死。
结语
永昌元年(公元323年),年仅47岁的司马睿病重难返,于闰十一月初十日逝世。总的看来,东晋王朝的建立宣告了门阀政治时代的正式来临,司马睿的死也预示着东晋和皇权的衰微。
参考资料:
《念奴娇·登多景楼》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