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567 更新时间:2024/1/16 21:01:30

苏峻之乱后,东晋进入了近七十年的发展时期,朝廷内在政治上趋于稳定,也让国力迅速恢复,社会再次出现繁荣景象。然而在这样看似歌舞升平的景象下面,各个门阀士族之间的斗争却没有完全平息,只是藏到了暗处。于是东晋朝廷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里却各种明争暗斗,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作为东晋开国的第一大门阀,琅琊王氏因王敦之乱而失去了对朝廷的掌控。但在苏峻之乱后,王导又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央,他贼心不死,欲再次独揽朝政。这次阻止他的并不是建康的各大门阀,而是远在荆州的名将陶侃。

熟悉东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琅琊王氏在东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了这个王朝,也趁着永嘉之乱后的权力空白期掌控了朝廷大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当时王导出任丞相,王敦为大将军总领兵权,朝廷军政大事皆出于琅琊王氏之手,可谓是权倾朝野。由于晋元帝司马睿不甘心当个傀儡皇帝,于是派出心腹与琅琊王氏争权,最终引发了王敦起兵攻打建康的叛乱。这次叛乱最后被晋明帝司马绍平定,王导也受到牵连被迫放权下野,失去了对东晋朝廷的掌控权力。

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并没有处置琅琊王氏全族,只是对参与了王敦叛乱的部分人员和家属进行了惩处。由于王导没有参与王敦叛乱,还在王敦叛乱过程中召集家族大部分人进行反对,所以王导不但没有获罪,而且还受到了司马绍的褒奖。但王敦叛乱的影响实在太恶劣,王导也无法继续在朝中担任丞相,只能退居二线。而王敦叛乱是为琅琊王氏委派的官职和夺取的领地等都被东晋朝廷收回,琅琊王氏的势力也因此大为萎缩。可尽管如此,琅琊王氏依旧是东晋一等一的门阀大族,在朝廷也保留一定的话语权。

司马绍没有因为王敦之乱而灭了琅琊王氏,其根本原因还是琅琊王氏势力太大,盘根错节与各大门阀纠缠过深。从历史来看,东晋的建立和琅琊王氏南迁是同时发生的,东晋的朝廷都打上了琅琊王氏的烙印。很多南迁的北方门阀与琅琊王氏交往很深,朝中掌权大臣与琅琊王氏的关系盘根错节,根本无法被连根拔起。比如在青州、兖州、徐州领兵的重臣郗鉴便与琅琊王氏有姻亲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王导的堂侄王羲之。而郗鉴不但手握重兵抵抗北方后赵石勒的进攻,还是平定王敦和苏峻叛乱的大功臣,这成为王导争夺朝中大权的底气所在。

王敦之乱后琅琊王氏获罪,不得不放弃朝中大权,退居二线蛰伏起来,进入了一段低潮期。新上台的国舅爷庾亮欲复制王导的操作,想要取琅琊王氏而代之,成为朝廷独揽大权的家族,最终却逼得苏峻和祖约联合反叛。苏峻的叛乱最终被陶侃、温峤、郗鉴等地方实力派联合出兵平定,引发叛乱的庾亮也请罪退出中枢,于是给琅琊王氏重新带来了机会。尤其是苏峻之乱平定不久,挽救国家的大功臣温峤就因为中风而在武昌去世。于是王导重新回到朝廷中枢,熄灭的贼心再次被点燃,又开始了独揽朝政的一系列操作。

王导独揽大权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东晋这个国家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虽然因王敦之乱蛰伏了一段时间,但他对权力的渴望却没有丝毫减弱,而他在朝中的声望却足以支持他重新掌控大权。当时晋明帝早逝,晋成帝年幼,庾亮离开建康出镇芜湖,温峤在武昌病逝,王导成为东晋丞相的唯一人选。由于他声望和地位太高,就连晋成帝司马衍也对其行礼下拜。在司马衍给王导的诏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惶恐"的字样语句,他向王导提问都要用"敬问"称呼,由此可见倒是王导在朝中可谓是权势熏天。

实际上从当时的政局来看,王导独揽朝政看起来似乎没有王敦和苏峻发起叛乱那么危险,但对皇权的威胁却更为直接,对国家根基的侵蚀更为严重。王导在朝廷和地方的官员任命,资源调动等方面都大量任用私人,排除异己。他对自己人的错误和罪责进行掩盖,而大力打击自己的政敌,这是一种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控制朝廷和国家的手段。而他的这些手段也渐渐引起了各大门阀和地方军镇势力的不满,朝廷上下内部矛盾极重。可由于王导权倾朝野,外部又有郗鉴带领重兵遥相呼应,使得很多门阀家族不敢与之正面对抗。

当时有个著名的案子便是因王导独揽大权而引发的,但结果却非常让人意外。平定王敦和苏峻之乱的大功臣温峤因中风去世,他留下的江州刺史的职位悬空,于是在朝中引发了各种争夺。因为江州刺史坐镇武昌,而武昌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各大门阀家族和势力都想在这里安插自己的人员。对王导而言这个职位更加重要,因为江州是阻隔在荆州和建康之间的防区,而荆州刺史陶侃却是王导忌惮的政敌。王导独揽大权,在建康和各地的官员任命上搞一言堂,但唯独陶侃坐镇的几个州不服王导的命令。

陶侃是东晋名将,虽然起于寒门家族,却在平定江南流民乱军和苏峻之乱中立下大功,位列太尉,是当时东晋军中第一人。东晋从建国开始的历代掌权者都对陶侃非常忌惮,不论是王敦、苏峻,还是王导、庾亮,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心腹控制江州,牵制坐镇荆州的陶侃。他们惧怕陶侃领兵顺长江而下攻打建康,这就对他们控制东汉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温峤去世后,江州刺史成为王导必争的职位,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必须是听他话的人。而陶侃也不希望有人领兵在武昌盯着自己,于是对王导的人选表示反对。

于是两人在江州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最终发展到陶侃起兵攻打武昌的地步。当时王导推荐了刘胤作为温峤的接班人担任江州刺史,陶侃上书表示强烈反对。由于荆州远离建康,陶侃的上书被王导无视,王导以温峤临终遗言为由强行任命了刘胤。结果刘胤上台后不听王导的话,控制了长江水路,掌控了长江中上游运往建康的漕粮,这让王导非常气愤。于是王导以朝廷命令下诏斥责刘胤,并要刘胤辞官去职。结果还没等到刘胤离职,却被后将军郭默杀害。然后郭默上书朝廷说刘胤谋反,并自领江州刺史,居然被王导通过了。

陶侃听说这个事情后很愤怒,上书朝廷质问王导,并起兵攻打刚刚控制武昌的郭默。陶侃的起兵引起了镇守芜湖的庾亮的响应,两人合兵攻打武昌,最终擒获郭默后将其斩首。事后陶侃在庾亮等官员的支持下领江州刺史,势力遍布整个江南地区。而王导自知理亏,不敢与陶侃硬怼,只得选择退缩。事后王导与陶侃、庾亮进行了多次明争暗斗,陶侃和庾亮一度联合起来要废除王导。最后王导还是得到郗鉴的支持才坐稳了丞相宝座,但是他独揽朝政的野心就此被陶侃镇压,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从史书上看,郭默杀刘胤似乎是私人恩怨。由于刘胤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之后,所以受到很多门阀名士的推崇,他很看不起流民义军出身的后将军郭默。两人向来有私人恩怨,最终在部下的挑拨下爆发。郭默一怒之下带人杀了刘胤,自领江州刺史,并上书王导说刘胤造反。王导居然不经调查就认可了郭默的做法,还正式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事情非常不简单,充满着各种阴谋的味道。这也难怪陶侃一得到消息就大怒,声称此事必有诈。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来看,这明显就是一场阴谋。

正如陶侃驳斥王导所说,郭默杀了刺史就能当刺史,那杀了丞相是不是就能当丞相呢?这句话揭穿了王导以权谋私的阴谋,让向来能言善辩的王导哑口无言。实际上郭默杀刘胤的阴谋就是王导在幕后推动的,这种事情被对手穷追猛打,他自然无力辩驳。

当初王导任命刘胤到荆州刺史时为了监控陶侃,可刘胤上台后并没有如此,而是靠向了陶侃。刘胤把持了长江上游运往建康的漕粮,这就把持了建康的民生命脉,这是对建康莫大的威胁。王导用丞相权威逼刘胤离职,可刘胤装死不应,这就让王导感到非常尴尬。

郭默杀刘胤之前被朝廷任命为右军将军,然后他突然因送行的事情与刘胤产生矛盾,最终带领部下突袭杀死刘胤。很显然在此过程中王导和郭默有过通信,否则他那里来杀死刘胤的自信?要知道刘胤是封疆大吏,朝廷任命的江州刺史,无故杀死视同谋反。郭默杀刘胤不但没有做好谋反的准备,还堂而皇之的向王导要官,王导还同意了,这是多么荒唐才能写出的剧本?唯一的解释是,王导和郭默早就有过交易,所以郭默才敢胆大妄为的杀死刘胤,而王导才以权谋私的将其任命为江州刺史。

然而这一切在陶侃绝对的军事力量面前都不堪一击,再加上王导一贯专权造成举国上下的反对,事情最终以郭默的败亡而结局。但王导的这些操作已经从独揽大权,逐渐开始越过大臣的操守,开始打篡位的擦边球了。所以各大门阀和四方的军镇势力都出来反对王导,而陶侃和庾亮都有废黜王导的打算。虽然王导最后在郗鉴的支持下保住了丞相的位置,但是有陶侃和庾亮的监视下也无法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王导晚年在丞相位上尸位素餐,实际上就是因为野心得不到满足,干脆就不管事,做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恶心事。

标签: 陶侃王导江州王敦丞相郭默

更多文章

  • 陶侃从寒门跻身朝廷要员,除了自身励志尽职以外,还与这个人关系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上观新闻标签:陶侃,齐王,太守,杨彪,杨震,晋朝,范仲淹,梁武帝

    摘要:弘往圣之道 隆家世之业从2022年开始,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颜氏家训》有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风气教化是上行下效、先后传承的结果,家风家训的形成本质上是长辈示范、子女效仿、代际传承的过程。「明

  • 陶侃无钱招待远来的客人,陶母道:剪了我的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陶侃,陶母,晋朝,唐德宗,宋徽宗,陶渊明

    陶侃的朋友赶路遇上大雪,想借宿在陶侃家,可陶家当时穷的,吃没吃、喝没喝的,拿什么招待客人呢?没主意的陶侃只好去问母亲:妈妈,我的朋友带了好几个仆人和他们的马匹来了,可咱们家,人吃的食物也没有,马吃的草料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呢?陶母慈爱的看着儿子,笑了笑说道:孩子,你只管去招待客人留下来,东西我会想办法

  • 贪腐糜烂的两晋,他草根逆袭,活成了传奇清流干将话陶侃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侃,太守,平定,庾亮

    当他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父亲就已病故。家境又极端贫寒,贫寒的程度是,下雨天,连遮雨的物件儿都没有,要么在家呆着、出门就得浇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不要说是在等级森严的晋朝,就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这个孩子的前途,也一定充满了荆棘险阻,坎坷不平。陶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草根逆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活

  • 叛乱此起彼伏,一代名将陶侃迎来了最狼狈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陶侃,王敦,周访,太守,司马睿,朱伺

    此次出战杜弢,他的伯乐刘弘已经过世,但是陶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能给领导打辅助的部将,他将在这次平叛中真正树立起自己一代名将的称号。司马睿给陶侃安排了两个副手,一个是振威将军周访(陶侃的儿女亲家),一个是此前曾在征讨华秩时与周访共同征战过的广武将军赵诱。陶侃任命这二人为前锋,他自己的侄儿为左翼,首战即

  • 他因女人当上了皇帝,又因女人失去皇位,他就是燕国皇帝慕容熙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皇帝,昭仪,皇位,燕国,慕容熙,丁太后,五胡十六国,女皇武则天

    上文说到让小情人当皇帝的丁太后,这一回就说说丁太后的小情人慕容熙。慕容熙既是可悲的人物,又是作死的人物。慕容熙自然是鲜卑族人,他出生于385年,字道文,小字长生,他是成武帝慕容垂的小儿子,惠愍帝慕容宝的弟弟,也是慕容盛的叔叔。慕容熙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间公。慕容盛

  • 抱着尸体睡觉: 后燕末代皇帝慕容熙的爱情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后燕,慕容熙,慕容垂,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作者:不贰过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五胡十六国。其中的五胡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魏晋时期政权混乱,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胡人纷纷建立政权,由北往南征战。胡人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中原汉家的统治地位。这段时期,也被历史成为五胡乱华,华夏文明,险些断绝。而华夏文明,有着明文的记载,就是

  • 赫赫武皇帝!拓跋焘北击柔然,东征奸尸狂魔慕容熙,西平沮渠牧健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慕容熙,拓跋焘,北魏,慕容宝,北燕

    拓跋焘十六岁继位,三年内两次带兵亲临前线,以自身为诱饵,攻占了大夏国的统万城,活捉夏国君主赫连昌,迫使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求和告降,这是拓跋焘一生当中第一个“武功”,而第二个,就是北击柔然。柔然在北魏的最北边,土地面积极广,时不时地来抢掠一波,对北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拓跋焘执意讨伐柔然,可鲜

  • 后燕皇帝慕容熙的爱有多疯狂?皇后死后尸体不下葬,每晚仍要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影视万汇标签:慕容熙,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皇后,太后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被段誉在少林寺打败,意图自尽时,他的父亲慕容博及时出手,救下了他。为了鼓励慕容复活下去,慕容博还搬出了大燕国当年的英雄人物,比如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这些人都是当世豪杰,治国有方、威震邻邦。从这一点上说,慕容博还真没有吹牛。但慕容家就没有荒唐子孙么?显然不太

  • 后燕疯狂皇帝慕容熙:皇后死后尸体不准下葬,每晚仍要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慕容熙,皇帝,后燕,皇后,疯狂,五胡十六国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一心想要复国,他想要恢复的政权就是燕国,在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表现优秀,治国有方,除了他们之外,后燕还有一位非常疯狂的皇帝,皇后死后尸体不准下葬,每晚仍要侍寝,这位皇帝就是慕容熙。成为皇帝慕容熙是后燕开国皇帝最小的儿子,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13岁的时候遇到朝中臣子作

  • 后燕皇帝慕容熙:皇后去世,尸体不准下葬,每天晚上仍让她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左都护卫标签:慕容熙,皇后,后燕,太后,慕容垂,皇帝

    我们或许都知道,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年代,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真正的让百姓极度受苦的年代。那个年代下,百姓的生命简直就是草芥不如,各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这个令人痛心的历史时期。在五代十国的后燕,尤其是后燕的光始元年,慕容氏一族发生了权力更替。作为次子,慕容熙成功地熬到了出头之日,接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