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三十)桓温北伐失败并非军事原因,而是东晋门阀扯后腿

胡咧两晋(三十)桓温北伐失败并非军事原因,而是东晋门阀扯后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855 更新时间:2023/12/31 12:19:03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江南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保住了晋朝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有不少东晋将相提出过北伐复国的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英雄豫州刺史祖逖。可是因为司马睿和执政的琅琊王氏都将注意力放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所以这次北伐最终未能成行。祖逖也只靠着一己之力收复黄河以南的领土,与后赵石勒隔河对峙。在经过了王敦和苏峻之乱后东晋政局稳定,国力逐渐恢复,社会再度繁荣,于是朝廷大臣再次提出北伐。当时执行北伐的要么是庾翼、桓温这样的权臣,要么是殷浩这样的重臣,但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很多人总结东晋出兵北伐失败的原因,大多数时候都集中在军事方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才导致东晋无法完成北伐,恢复西晋时候的疆域。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也没有抓住东晋北伐失败的根源所在。虽然东晋在军事力量上有很大的缺陷,但这并非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东晋每次北伐的时机都找得很好,选在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内乱之时,比如后赵石虎去世后诸子争夺皇权,冉闵下达杀胡令建立冉魏。在这样的时候,东晋因为内部稳定反而在国力上占有优势,即便有军事上的不足,但综合实力却也是占有上风的。

但是从这些北伐的结果来看,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甚至连一度被收回的西晋旧都洛阳又被迫放弃,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尤其是领兵多次北伐的桓温,在当时也是被认为是祖逖和陶侃之后的又一位名将,他在北伐之前就已经战功赫赫,以平定蜀地成汉政权而成为东晋军队第一人。他在军事上的能力不但被东晋朝廷认可,就连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非常忌惮。因此在北伐事务上,东晋是占据很多有利条件的,是具有很高的成功可能的。但是事与愿违,桓温的北伐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与之前庾翼、殷浩失败的过程并无太大差别。

如果说东晋北伐失败都是军事上的原因,那是非常牵强的,因为几乎每次北伐初期东晋都取得了大胜。祖逖收回黄河以南的土地,与后赵皇帝石勒隔河对峙,迫使石勒不敢南侵,这已经说明了东晋在军事技术上不落后于北方。陶侃占据荆州和江州时,后赵石虎也对东晋非常忌惮,很担心荆州军队北出襄阳,攻打豫州。后来的庾翼、殷浩虽然不如祖逖和陶侃,但在北伐初期也是取得大胜,而且每次都是先胜后败,然后撤回江南。从这些过程可以看出,东晋在军事上并非如想象中的孱弱,少数民族军队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桓温北伐之时,在军事能力上已经不下于祖逖、陶侃,而东晋内部政治稳定,社会和国力恢复又强大很多,与此同时正逢后赵和冉魏内乱,正是北伐复国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倾向于东晋,但结果却并无太大改变,这显然不能单纯的用军事原因来解释了。

具体分析两晋历史,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发现东晋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江南的门阀士族并不想北伐复国,故意在北伐事务上拖后腿所致。祖逖提出北伐之时,司马睿和琅琊王氏想要在江南立国,所以把国家资源都倾向于平定江南,自然不愿意配合祖逖北伐的计划。

陶侃在荆州崛起后,统领江南军队,被东晋朝廷所猜忌。以王导为首的东晋门阀将陶侃看着朝廷最大的威胁,自然反对其出兵北伐。庾氏掌握东晋朝政时,庾亮和庾翼都进行过北伐,但结局也以失败而告终。庾亮志大才疏,军事上就是白纸,失败在情理之中。庾翼多年掌控军队,又有名将桓温辅佐,结果还是无功而返,还坑死了南下投靠东晋的几十万汉人。殷浩和桓温的北伐都是先胜后败,他们一度占据了西晋旧都洛阳,兵临长安城下,结果仍旧无法完成复国大业。而在这些北伐失败的过程中,东晋门阀拖后腿的操作是占有相当大比重的。

于是问题来了,东晋门阀为什么要拖北伐的后腿,他们不愿意恢复西晋时候天下一统的强大局面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东晋门阀的形成开始的谈起。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门阀政治的典型时期,这时期门阀家族操纵朝廷政治,攫取国家资源和政治利益,引发各种争斗,使得短命王朝频繁发生。门阀政治正式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的占田荫客制,这两种制度造就了主导我国历史数百年的门阀士族集团。东晋是西晋发生永嘉之乱后的延续,也就继承了这两种制度,所以门阀集团成为朝廷的主宰。

东晋与西晋的门阀集团结构有很大不同,这使得东晋朝廷对统治天下的意愿也异于西晋。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三国使得国家进入了短暂的统一,所以北方门阀强于南方门阀,朝廷大权在北方门阀手中轮转。东晋时候,永嘉之乱导致五胡乱华,北方大地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只能偏安江南。北方门阀大量南下躲避战乱,与南方门阀形成政治上争夺的态势,所以东晋的政局一直难以稳定。不论是开始掌权的琅琊王氏,还是后来的颍川庾氏,这些都是侨居南方的北方门阀。

西晋时期都城在洛阳,北方门阀强大,政治上歧视南方门阀。东晋时期北方门阀南下,拥立司马睿称帝,朝政大事依旧掌控的北方门阀手里,南方门阀还是被压榨的对象。于是南北门阀之间矛盾重重,这成为东晋内部政局不稳的根源之一。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即便晋明帝司马绍做过很多平衡双方的权力配置,但依旧没取得政治上的和谐。因此不论执政掌权的北方门阀提出怎么样的北伐方案,南方门阀都是呈现反对的态度。而北方门阀内部对北伐也是存在不同的认知,也产生利益上的冲突矛盾,所以互相扯后腿的事情频繁发生。

比如桓温北伐时,他向朝廷提出了多次申请,但是朝廷却拒绝了这些北伐的建议。最后朝廷却让桓温的政敌殷浩率军北伐,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从这个过程来看,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会稽王司马昱就没有想过复国的事情,而是拿北伐复国作为和桓温争权夺利的政治筹码。

因为桓温在当了荆州刺史后出兵平定了蜀地的成汉政权,借此功绩在江南崛起,呈现半割据态势。他对东晋朝廷听封不听调,甚至在军事上有沿着长江攻打建康的威胁,自然受到以司马昱为首的朝中掌权者的猜忌。于是司马昱扶持殷浩对抗桓温,希望殷浩借北伐之功在军事上与桓温抗衡。

可是当殷浩北伐出现初步大胜,招揽了姚襄、张遇等北方投降势力,他顺势提出了专镇洛阳的建议后,却被东晋朝廷驳回。这本来是恢复西晋旧都洛阳的好机会,东晋朝廷却不许他这么做,这显然是违背北伐复国目标的。这说明司马昱等人对殷浩不放心,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桓温。另一方面,长期偏安江南的东晋门阀也不愿意回到洛阳,沉迷于江南奢华的生活中。因为洛阳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已经残破不堪,而且处于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战争的一线。回到洛阳会让东晋门阀损失江南的既得利益,而且面临战争风险,自然会被拒绝。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东晋门阀内部矛盾扯后腿,他们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缺乏经受战争的勇气也是原因之一。实际上后来桓温的北伐之中也经历了殷浩所面临的问题,也成为了他多次北伐失败的中原原因。桓温的第一次北伐时入关中讨伐割据的前秦政权,初战便取得大胜。他率领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打得前秦皇帝苻健龟缩在长安城内不敢冒头,也受到关中百姓的迎接。按道理这个时候桓温应该一鼓作气的拿下长安,进而恢复关中地区。可是桓温却停止的进击,犹豫不前,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很多人认为桓温是犯了军事上的错误,他不敢犹豫不决,而是听从谋士王猛的建议,直接向长安城发动攻击。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断章取义,根本不了解当时的战局。当时的战局虽然桓温占据绝对的优势,但后勤上非常吃紧。因为桓温第一次北伐时没有经过东晋朝廷同意的,是私自己带兵出襄阳北伐。因此后勤上没有东晋朝廷保障,全靠自己筹集粮食。司马昱等人为了避免桓温借着北伐胜利继续做大,干脆在后勤上拖后腿,迫使桓温只能在关中就地筹粮。结果桓温的军队与前秦争夺夏粮失败,被对方坚壁清野的战术打败,被迫撤回东晋。

从史书上看,桓温的第二次北伐失败也与上述原因有关,几乎跟殷浩是同出一辙。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时取得的成就更大,他已经攻入洛阳,驱逐了割据的羌族姚襄的势力,还完成对洛阳皇陵的拜谒,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然而当他让朝廷派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配合作战时,却被消极对待。最终桓温只能放弃取得的土地,将当地的汉族百姓南迁至汉水、长江一带。不久后朝廷军队大量南撤,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由此可以看出,东晋朝廷的其他门阀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意图,只想着偏安江南而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晋门阀对北伐完全是排斥的。他们在江南有很多既得利益,又沉迷于江南的奢华生活,对于战争非常惧怕。而江南门阀更不愿意出钱出力帮北方门阀收回旧地,自然在北伐事情上表示反对。再加上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利益冲突的存在,就不可能让东晋朝廷团结一心的进行北伐复国。如果没有占据东晋绝大多数国家资源的门阀集团支持,只靠桓温、殷浩等少量的大臣和家族,东晋根本不可能完成复国的任务。关中的谋士王猛正是看穿了东晋门阀的这个本质,才拒绝了桓温的邀请,没有随其南下做官。

标签: 桓温祖逖陶侃司马睿平定门阀

更多文章

  • 桓温与此人本关系亲密,可后来桓温见到此人就跑,桓温老婆很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桓温,太守,亲密,谢奕,刺史

    桓温在徐州做刺史的时候,谢奕是晋陵太守。徐州和晋陵相隔不远,但这二位名人却没什么特殊的交情,不过是年节来往、公文交接之类的事情。等到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准备西行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却好了起来,桓温时不时地跑去和谢奕聊天喝酒话家常,谢奕也会很客气地招待。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连谢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两

  • 为父报仇的英雄少年郎,桓温三次北伐,为何一步步成为了祸国权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桓温,平定,皇帝,北伐,前燕,成汉,少年郎,晋朝,五胡十六国

    上篇文章谈到了东晋那些英年早逝的犹如“过家家”般的皇帝,庾亮一手操作导致苏峻叛乱,最后也算认识到错误,将功补过。走了舅舅,来了女婿关于桓温,凡是谈及东晋的历史总归是少不了他的。据考证桓温的祖上是桓范,就是之前讲到的劝曹爽挟皇帝曹芳以号令天下的那位,骂曹爽兄弟像猪像牛的那位,被司马懿杀掉的那位。其父桓

  •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桓温,关中,慕容垂,豫州,晋军,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引言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便一直掌握在北方少数民族手里,而拥有中华传统帝祚的东晋政府只能偏居江左。由于在魏晋时期中国南方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当时东晋在南北方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一直以战略防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是到了东晋中后期,随着北方局势的逐渐混乱以及东晋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晋终

  • 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桓温,桓玄,司马懿,司马绍,太守,权臣

    转载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播报文章遗木行人2023-01-0616:38海南已关注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是一句相当有名的话,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里面赤裸裸地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渴望。然而对于说这句话的人——桓温,知道的恐怕不多,确实在东晋十六国那个乱世超越一般人的豪杰实在太

  • 简文帝临终前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为什么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桓温,简文帝,诸葛亮,谢安,辅政

    “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这是东晋一代天子简文帝临终以前,写给自己的臣子桓温的。一昼夜之间,身陷病榻的简文帝连发四道诏书,召桓温入宫,但对方均以年老体弱为由,辞不赴命。古人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这个桓温又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够让君主临终以前,四遍催促,定欲嘱托?他又为什

  • 历史小故事: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桓温围魏救赵掌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桓温,太守,平定,殷浩,刺史,都督,晋朝,史说三国,历史小故事,五胡十六国

    东晋穆帝时,世家大族桓温得势,权倾朝野。晋穆帝永和元年八月,都亭肃侯庾翼去世,朝廷论议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世代代驻守西部藩镇,为人心所向,应当同意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职位。何充说:“荆楚是国家的西方门有民众百万,北边连结强大的胡虏,西边邻近强大的汉国,地势险阻,周边有万里之遥。得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中原

  • 历史上的今天8月18日,桓温逝世,发现氦元素,创办延安电影团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桓温,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李世民,巴尔扎克,房玄龄

    8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3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35天(闰年则还有136天)。“人,一简单就欢乐,但欢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1、东晋大将桓温逝世373年8月18日(农历373年7月14日),东晋大将桓温逝世。桓温(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

  • 桓温大权在握,离皇位只差一步,为何愿望终落空

    历史解密编辑:无忧盘生活标签:桓温,皇位,皇帝,军权,宰相,大臣,晋朝,官宦世家,五胡十六国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他独揽朝政十多年,效仿伊霍废立皇帝,且有意篡夺皇位,然而最后没能成功,后来又要朝廷给他加九锡,也没能如愿。那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为什么没能如愿以偿呢?其原因有两点。1、威望受损桓温的威望受损,使他失去了篡夺皇位的机会。我们知道,当皇帝的人得有威望,要有人支持。桓温的威望受损使

  • 另类权臣桓温,本来想当忠臣恢复中原,奈何朝廷昏暗变了心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桓温,中原,司马懿,平定,王羲之,殷浩

    东晋有这么一个权势熏天的家族,谯国桓氏,奠基人物是桓温,他是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在苏峻之乱的时候桓彝被叛军所杀,桓彝是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中被夷灭三族的桓范之后代,本来作为三流士族,还被灭过族,是没有什么机会入主朝廷的,但是东晋权斗加上桓温超高的个人能力让他成为东晋100多年最有权势的人。桓温现在知名度

  • 桓温多次拒绝简文帝辅政的请求,谁料生前最后一个要求都没被满足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桓温,简文帝,谢安,丞相,王导

    上篇文章谈到了桓温三次北伐,虽不成功,自己倒是成为了权臣,竟然代国家行废立之事,被苻坚嘲笑道“应以死谢罪”。试问一个人权利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桓温权利在皇帝之上)对那些顾忌的人或者不赞同自己做法的人采取什么行动呢?可以参考秦王朝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当然是清除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首先是文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