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简文帝临终前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为什么拒绝?

简文帝临终前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为什么拒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4383 更新时间:2024/4/12 18:20:51

“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这是东晋一代天子简文帝临终以前,写给自己的臣子桓温的。一昼夜之间,身陷病榻的简文帝连发四道诏书,召桓温入宫,但对方均以年老体弱为由,辞不赴命。

古人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这个桓温又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够让君主临终以前,四遍催促,定欲嘱托?他又为什么要不顾君臣之礼,数次违抗皇帝的诏命呢?

桓温,字子元,宣城内史、万宁县开国男桓彝长子。其父桓彝不仅在官场上人脉颇多。而且善于结交名士,是东晋“江左八达”之一。桓彝在公元322年因为平王敦之乱有功而显贵,却在五年后爆发的苏祖之乱中丧生。公元331年,时年十七岁的桓温假扮吊客,手刃仇人之子,因其过人的胆气和智慧而走入时人的视线。晋明帝念他是忠良之后,不仅让他承袭父亲万宁县男的爵位,还把自己的姐姐南康长公主下嫁给他,让他兼任驸马都尉。

公元345年,桓温在辅政侍中何充的举荐下,出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有了兵权的桓温不再蛰伏,一心建功立业,很快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上任仅一年后,桓温上表伐蜀,在未得到朝廷答复的情况下,挥师西向,带着一万兵马,以少胜多,一举平定蜀地,灭亡汉城政权。如果蜀地之战桓温失败了,等待他的必然是身败名裂、性命不保,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背负耻辱和罪名。但是,他成功了。这场振奋人心、大获全胜的战斗,震惊了大江南北,而他本人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被茶楼酒肆、街头巷尾的人们不断神化。

取得蜀地之后,桓温声名大噪,他在政治上的表现一样出色。他逼朝廷贬黜了原本用来制衡他的殷浩,逐渐掌握了朝政。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了三次北伐。前秦之役和姚襄之役都整体上是成功的,以至于他已经隐隐有了称帝的野心和能力。

然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个时人眼里的“常胜将军”桓温也并不是百战百胜。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他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攻打前燕,兵败,死伤三万人。或许是因为众人都已经习惯了桓温将军的捷报,这次大败让他威望大减。他把战败的责任推卸到自己的下属身上,自己得到朝廷的谅解,却逼得下属谋反。好在,后来他又带兵镇压了叛乱。

为了恢复自己的威信,他铤而走险,废立皇帝。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而立相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这招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桓温一时权倾朝野,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却有让桓温的野心彻底昭然若揭。司马昱继位后常常担心自己被废黜,每次见到他都泣涕涟涟,大名鼎鼎的谢家掌权人谢安对他执臣子之礼。简文帝某次醉酒后说:“忠臣哀主辱,志士痛朝危。”说明此时的桓温,在简文帝眼中就是乱臣贼子。

公元13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四次下诏急召驻守姑孰的桓温回朝辅政,但是桓温都以年老体弱,不堪受命为由拒绝,甚至不肯去见简文帝最后一面。让人奇怪的是,简文帝为什么要让原本已经不信任的桓温入朝辅政,又为什么桓温就是不肯去呢?与其说是托付,不如说,这是君臣之间的彼此试探。

因为简文帝病重,所以这对君臣的矛盾,也到了最特殊和最激烈的关键时刻。在简文帝的第四道诏书中有原本有一句话:“少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君可自取之。”这句话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如出一辙。白帝城的这段对话,从前被看作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典范,但在现在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未必那么“愚忠”,在白帝城,卧榻之侧,刘备在逼诸葛亮,逼他当众承诺,并且不得不为自己的承诺买单。

站在桓温的角度,他不想回朝的原因大致有几种可能。

第一,就是怕简文帝真的对他说这句“君可自取”。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他有这个力量,也有这个野心。但是从他之后想加“九锡”而因为谢安等人的拖延至死不得,以及简文帝为了保护弟弟司马晞说:“如果晋室国祚长久,你就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晋室没希望了,就请你让我退位让贤。”时桓温的妥协。还是公元354年,他路过洛阳时,拜谒、修缮晋陵的举动。都说明,他是有贼心,但没贼胆。

如果真的就站在简文帝面前,他应该也只能像诸葛亮那样,跪下来承诺:“臣庶竭驽钝,肝脑涂地辅佐少主,以报陛下圣恩。”而这承诺,将会成为扣在他身上的枷锁。

第二,就是怕简文帝借机囚禁他。毕竟在自己地盘,天高皇帝远,但回到朝廷中,简文帝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即使病重,如果一定要奋力一博,控制他也不是不可能。

而站在简文帝的角度,桓温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他不会忘了,司马家族的江山也是偷来的,是背叛信任他的主人得来的。而现在,桓温有这个能力,他相信桓温完全有能力这么做而不用愧疚。因此,他主动地拱手相让,也是为了让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司马家族。因此,他才会对忠诚的王坦之说:“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

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逼桓温一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桓温只要领命回朝了,本来就是一种妥协。而他一直抗拒推脱,就是加重对简文帝和整个朝廷的威压。当然,也不排除,桓温确实是年老体衰,不能入朝。因为简文帝去世没几个月,他就也重病去世了。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唯独可以知道,这对君臣之于彼此,真是有微妙而复杂的感觉。

参考资料:《晋书·桓温传》、《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标签: 桓温简文帝诸葛亮谢安辅政

更多文章

  • 历史小故事: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桓温围魏救赵掌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桓温,太守,平定,殷浩,刺史,都督,晋朝,史说三国,历史小故事,五胡十六国

    东晋穆帝时,世家大族桓温得势,权倾朝野。晋穆帝永和元年八月,都亭肃侯庾翼去世,朝廷论议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世代代驻守西部藩镇,为人心所向,应当同意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职位。何充说:“荆楚是国家的西方门有民众百万,北边连结强大的胡虏,西边邻近强大的汉国,地势险阻,周边有万里之遥。得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中原

  • 历史上的今天8月18日,桓温逝世,发现氦元素,创办延安电影团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桓温,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李世民,巴尔扎克,房玄龄

    8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3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35天(闰年则还有136天)。“人,一简单就欢乐,但欢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1、东晋大将桓温逝世373年8月18日(农历373年7月14日),东晋大将桓温逝世。桓温(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

  • 桓温大权在握,离皇位只差一步,为何愿望终落空

    历史解密编辑:无忧盘生活标签:桓温,皇位,皇帝,军权,宰相,大臣,晋朝,官宦世家,五胡十六国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他独揽朝政十多年,效仿伊霍废立皇帝,且有意篡夺皇位,然而最后没能成功,后来又要朝廷给他加九锡,也没能如愿。那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为什么没能如愿以偿呢?其原因有两点。1、威望受损桓温的威望受损,使他失去了篡夺皇位的机会。我们知道,当皇帝的人得有威望,要有人支持。桓温的威望受损使

  • 另类权臣桓温,本来想当忠臣恢复中原,奈何朝廷昏暗变了心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桓温,中原,司马懿,平定,王羲之,殷浩

    东晋有这么一个权势熏天的家族,谯国桓氏,奠基人物是桓温,他是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在苏峻之乱的时候桓彝被叛军所杀,桓彝是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中被夷灭三族的桓范之后代,本来作为三流士族,还被灭过族,是没有什么机会入主朝廷的,但是东晋权斗加上桓温超高的个人能力让他成为东晋100多年最有权势的人。桓温现在知名度

  • 桓温多次拒绝简文帝辅政的请求,谁料生前最后一个要求都没被满足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桓温,简文帝,谢安,丞相,王导

    上篇文章谈到了桓温三次北伐,虽不成功,自己倒是成为了权臣,竟然代国家行废立之事,被苻坚嘲笑道“应以死谢罪”。试问一个人权利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桓温权利在皇帝之上)对那些顾忌的人或者不赞同自己做法的人采取什么行动呢?可以参考秦王朝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当然是清除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首先是文武百

  • 胡咧两晋(三一)废除晋废帝不由桓温一人决定,而是与司马昱合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司马昱,桓温,晋废帝,谢安,朝权

    东晋大司马桓温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他独揽东晋朝政十余年,主导了东晋皇帝的废立,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从历史学的主流观点看,既承认桓温在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和北伐复国方面的功绩,也因其废除晋废帝,杀害朝中大臣等行为,给予了负面的评价。甚至有很多极端的说法认为,桓温野心极大,早就做好了篡位称帝的准备,他拥立

  • 东晋庾翼病死,庾氏衰弱,桓温讨灭成汉,小兵误打战鼓,扭转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昨夜梦白鸽标签:桓温,庾翼,邓艾,大军,钟会,东晋,庾氏,晋朝,司马昭,庾文君,书法家,史说三国

    晋国这一年做了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就是不断地下诏任命褚裒为朝廷高官,而且褚裒却总是坚持不到朝廷工作。这时,不知是何充出的主意,还是他的女儿的主张,小皇帝又下诏让他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褚裒一看这个诏书,正觉得不好处理,刘遐和长史王胡之对他说:“主公,这个大权你不想揽,但又不能落到人家的手中,不如让司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桓温看透后,为何却不敢破阵?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亮,桓温,八阵图,司马懿,破阵,姜维

    自孙武研究出《孙子兵法》后,中国历代军事家,一直坚持完善战场取胜方针。各种各样的先进战阵也因此一一浮现,让有限的士兵发挥出无限的战斗力。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一字长蛇阵到十面埋伏阵的数字阵法之外,还有就是雁行阵、鱼鳞阵、方圆阵以及辽国天门阵、天地绝命阵等等。不过要说世人最熟悉的阵法,还得是诸葛亮的八阵图

  • 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东晋权臣桓温的铁血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桓温,权臣,曹操,王导,刘琨,王敦

    西晋王朝永嘉之乱后两位皇帝先后被俘被杀,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标志着西晋王朝的彻底结束。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为首的一群大臣的拥护下建都建邺(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而改称建康),史称东晋。王导王敦兄弟居功至伟,当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从此东晋再也离不开权臣的庇护或者权臣的威胁。王敦自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