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另类权臣桓温,本来想当忠臣恢复中原,奈何朝廷昏暗变了心

另类权臣桓温,本来想当忠臣恢复中原,奈何朝廷昏暗变了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535 更新时间:2023/12/25 2:13:28

东晋有这么一个权势熏天的家族,谯国桓氏,奠基人物是桓温,他是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在苏峻之乱的时候桓彝被叛军所杀,桓彝是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中被夷灭三族的桓范之后代,本来作为三流士族,还被灭过族,是没有什么机会入主朝廷的,但是东晋权斗加上桓温超高的个人能力让他成为东晋100多年最有权势的人。

桓温现在知名度不太高,但是在东晋历史上,可是一位无法忽视的人物,他凭借攻灭成汉的军功三次北伐,而后废立皇帝,统揽朝政,当时的皇帝完全成了他手中的傀儡,一度凭借巨大的威望有了不臣之心,但是最后权衡利弊没有冒险。

作为东晋王谢之外的桓氏的奠基人物,在东晋皇权衰弱的时候,士族门阀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观花式的入主健康,皇帝从司马睿开始就完全没有多少实权,仅仅像个吉祥物。与王、庾等家族不一样的是,桓温完全是孤身一人打下桓氏的基础。

在桓温平定蜀地之后,威望大增,朝中大臣顾虑桓温,开始针对性打压,结果呢导致桓温和朝中的关系一步步的走到不可缓和的余地,在平定蜀地时期的桓温没有任何力量和朝廷对抗,但是朝中一方面猜忌他,一方面又投鼠忌器不敢下死手,继续让他盘踞荆州,慢慢让桓温渡过围困时期。

当时的东晋偏安江南,北伐恢复中原成了所有人的共同口号,桓温敏锐地抓住这个话题,一直在请求北伐恢复神器,而在朝廷打压桓温的时候,自然不愿意给桓温这个机会,但是又不能不回应桓温的北伐请求,这是当时最正确的事情,朝廷也不敢拒绝,于是撇开了桓温,改用陈郡殷浩北伐。

从这时候起,因为个人能力的超群加上朝廷的刻意打压,桓温及其部将都不满意朝廷的赏罚不公,占据荆州加上收揽成汉的一部分势力让桓温逐渐成为东晋尾大不掉的势力,也由此心生不臣之心,不过,自知根基薄弱的他继续向朝廷示忠,并且举起北伐收复中原的大旗。

极为冷静、睿智的他高举恢复神州这一政治正确的大旗,以步步为营的策略增加自己的基本盘,开始逐渐赢得转机,北伐的殷浩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多次损兵折将,给桓温攻击殷浩提供了口实,即使这样他一样没有贸然行事,张口闭口北伐的他并没有呼应殷浩北伐,也没有出兵协助,反而一直就殷浩兵败而攻击他。

殷浩的北伐一开始就遭遇王羲之等人的反对,朝廷对殷浩的青睐让桓温愤恨不平,曾经一度举兵入武昌,导致健康人心惶惶,随后在司马昱的劝说之下返回荆州,朝廷的无能进一步增加桓温的野心,本来朝廷寄希望于殷浩,希望他建立功勋来牵制桓温。

但是最后愿望落空,殷浩的能力实在不堪一提,他率军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任何战绩,反而损兵折将,这成为让桓温入主健康的铺路石,朝内外的舆论让桓温借助殷浩兵败的结果,迫使司马昱废殷浩为庶人。

至此,饱受压迫的桓温完全摆脱被动局面,掌权的司马昱不得不征调桓温入朝,朝中再也没有人可以制衡桓温。桓温入主朝廷,掌握军政大权,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第一次北伐前秦,桓温大军快速推进,攻入长安、但是因为长途跋涉,军粮不足,最后被迫撤退导致失败,第二次北伐姚襄,一度攻占洛阳,计划迁都于洛阳,受太原王氏的掣肘而作罢,但是接连的胜利让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廷对桓温完全失去控制。

返回荆州的桓温为了进一步的累积威望,稍事休息之后第三次北伐前燕,恢复中原本来是他的愿望,但是到了这时候,北伐已经成为他积威的工具,所以每次都算计好了再出兵,也因为这个原因,在灞上、枋头胜利之后都是徘徊不前,被符坚、慕容氏反败为胜,两次都功亏一篑。

尤其枋头之战损失惨重,导致威望大损,本来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他懊悔不已,为了弥补这次损失,他只好通过制造舆论,通过废立皇帝来积威,为此他编造皇帝司马奕阳痿性无能,随后直接改立司马昱为皇帝。

这个司马昱就是此前一心压制桓温的人,压制失败的他反而被桓温推上皇位,历史就是这么讽刺。

标签: 桓温中原司马懿平定王羲之殷浩

更多文章

  • 桓温多次拒绝简文帝辅政的请求,谁料生前最后一个要求都没被满足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桓温,简文帝,谢安,丞相,王导

    上篇文章谈到了桓温三次北伐,虽不成功,自己倒是成为了权臣,竟然代国家行废立之事,被苻坚嘲笑道“应以死谢罪”。试问一个人权利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桓温权利在皇帝之上)对那些顾忌的人或者不赞同自己做法的人采取什么行动呢?可以参考秦王朝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当然是清除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首先是文武百

  • 胡咧两晋(三一)废除晋废帝不由桓温一人决定,而是与司马昱合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司马昱,桓温,晋废帝,谢安,朝权

    东晋大司马桓温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他独揽东晋朝政十余年,主导了东晋皇帝的废立,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从历史学的主流观点看,既承认桓温在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和北伐复国方面的功绩,也因其废除晋废帝,杀害朝中大臣等行为,给予了负面的评价。甚至有很多极端的说法认为,桓温野心极大,早就做好了篡位称帝的准备,他拥立

  • 东晋庾翼病死,庾氏衰弱,桓温讨灭成汉,小兵误打战鼓,扭转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昨夜梦白鸽标签:桓温,庾翼,邓艾,大军,钟会,东晋,庾氏,晋朝,司马昭,庾文君,书法家,史说三国

    晋国这一年做了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就是不断地下诏任命褚裒为朝廷高官,而且褚裒却总是坚持不到朝廷工作。这时,不知是何充出的主意,还是他的女儿的主张,小皇帝又下诏让他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褚裒一看这个诏书,正觉得不好处理,刘遐和长史王胡之对他说:“主公,这个大权你不想揽,但又不能落到人家的手中,不如让司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桓温看透后,为何却不敢破阵?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亮,桓温,八阵图,司马懿,破阵,姜维

    自孙武研究出《孙子兵法》后,中国历代军事家,一直坚持完善战场取胜方针。各种各样的先进战阵也因此一一浮现,让有限的士兵发挥出无限的战斗力。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一字长蛇阵到十面埋伏阵的数字阵法之外,还有就是雁行阵、鱼鳞阵、方圆阵以及辽国天门阵、天地绝命阵等等。不过要说世人最熟悉的阵法,还得是诸葛亮的八阵图

  • 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东晋权臣桓温的铁血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桓温,权臣,曹操,王导,刘琨,王敦

    西晋王朝永嘉之乱后两位皇帝先后被俘被杀,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标志着西晋王朝的彻底结束。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为首的一群大臣的拥护下建都建邺(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而改称建康),史称东晋。王导王敦兄弟居功至伟,当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从此东晋再也离不开权臣的庇护或者权臣的威胁。王敦自恃功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 为何桓温功亏一篑, 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许玉说科技标签:刘裕,桓温,桓玄,晋朝,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南北朝,五胡十六国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104年的东晋士族林立,为何仍旧有11位君主?桓温:加九锡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大辩论标签:桓温,士族,司马睿,王敦,谢安,王导

    西晋王朝统一天下以后,仅仅过了11年,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家的8个王爷,把天下搅和得乱七八糟以后,胡人们便乘势南下,抢占地盘,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这时候有个叫刘渊的匈奴人,他打起了恢复汉朝的旗号,建立了“汉”政权。他的儿子刘聪攻入长安,宰了晋愍帝司马邺,灭了西晋王朝。这么一来持续52年的

  • 一代枭雄桓温:咄咄逼人,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桓温,谢安,宣昭皇帝,司马昭,豫州,王敦

    来源:头条号顾道惊城从名义上讲:东晋帝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正统王朝;可实际上,东晋帝国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与五胡十六国并无本质区别。东晋帝国的核心地区就是扬、荆、江、徐、豫五个州,如果某位实力派能够真正控制其中一个州,在东晋帝国的朝堂之上,就能当得起“举足轻重”四个字。而桓温在三次北伐之后,竟然把荆

  • 桓温三次北伐失利除个人动机不纯外也有东晋内部反对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桓温,宣昭皇帝,慕容垂,王猛,王敦

    东晋时期的桓温家族出身疑点重重,他的身份也比较复杂。桓温的父亲是桓彝,曾经帮助晋明帝挫败王敦(琅琊王氏)的叛乱,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是晋明帝的驸马。桓温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三国时期曹魏大司农桓范(曹爽智囊团之一)也是祖先之一,桓范因为忠于曹魏而被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诛杀灭门,桓温这一支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