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2971 更新时间:2023/12/8 3:29:42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归园田居》诗,是陶渊明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41岁归隐后,有22年的躬耕生活;田间劳作,披星戴月,十分辛劳,但他却能自我排遣,使心灵得以安顿,这才有了“带月荷锄归”的感觉。这两种状态合起来,便是“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人生意境。

人生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古至今,勤劳都是受人称道的美德。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在现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含着吃苦耐劳之义。在传统家教家风中,“勤劳”总是被置于重要地位。

郑板桥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曾国藩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教育孩子从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戒除后辈游手好闲,懒惰成风的习气。

勤劳的背后虽有艰辛、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有收获与快乐,而这恰恰是生活的意义。有人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一个人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让自己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他人,才能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相对于劳作时身体的多动、多干,人的心则要让其“闲”一些。《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梓庆“削木为鐻(古代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的鐻为何能做得这么好?梓庆说,他在准备做鐻时,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直到杂念完全放下,只醉心于技艺时,才到山里挑选适合的木料,专心致志打造最好的鐻。

林语堂说:“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

闲,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舍与得的智慧。苏轼在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办公之后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满山风光,找个阴凉睡上一觉。把繁重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工作也成了劳逸结合的享受。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忙忙碌碌,焦头烂额,不是生活之道,学会忙里心闲,才是生活真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远离浮躁的干扰,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便能胸怀旷达、物我两忘,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在“心闲”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陶渊明庄子郑板桥常闲勤靡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世界观之他的人生观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渊明,人生观,农民战争,朱元璋,诗人

    东晋一代,在统治阶级内部,朝野上下,浮华奔竞,风俗淫僻,耻尚失所,道德惊人地堕落。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当时政局的动荡、上层集团的腐朽以及当权者诛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都直接有关。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陶渊明由于深受儒家严于律己的修身之学的影响,坚持操守,而无一般士大夫卑鄙放荡的行为,实践着顺应自然的人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启了你我的田园梦

    历史解密编辑:亦水寒标签:诗人,采菊,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传

    #历史开讲#若论古典美学的榜样力量,我觉得东晋的陶渊明就是位开山祖师。他的美学思想千年来仍绽放着无尽的生命力,滋养及引领了无数人的精神立境及心之归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几乎是渗透又激发了人之本性的终极渴求,成为一曲激荡千年的心灵之歌。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丝毫不输世外桃源,不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妹的旅游记标签:万峰林,陶渊明,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风景,田园风光

    我想如果陶渊明当初来的是贵州,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许就会是这里——兴义万峰林。这里有数万数的山峰连绵不绝,形成一片万亩的良田镶嵌在其间。之中遍布着布依族的村寨,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中“屋舍俨然”的景象吗?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别有一番风味!纳灰河悄然穿过期间,蝉鸣稻花香和风浅浅吟唱,此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菊花,李清照,东篱

    作者:王玉那一年,陶渊明潇洒地写下了《归去来兮》解印辞官回归了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样的隐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东篱下的菊花,却千百年来枝头抱香,沁人心脾。陶渊明赋予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范,他和他的菊花诗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东晋.

  • 陶渊明式旅游,你体验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赵冰双美食标签:酉阳,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明式旅游,千古名句

    很喜欢陶渊明,在流传下来的那些文字中,淡泊而隽永是他的标签。他的平淡,触碰起来不难,但平淡中真挚的精彩,却模仿不来。千方百计与陶诗的格调一致,便一直都是后世田园诗派遵循的标准。在平凡里感受非凡之欣喜,从庸俗中发掘高雅的观感并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看到的陶渊明。他的浪漫皆从细琐的生活中引申出来,

  • 田菱 |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沈约,陶渊明,晋书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田菱(文)吕辛福(译) 美国罗格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在陶渊明的历史接受中,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尚隐士、道德模范。除了他的作品,人们了解陶渊明人格特征的最重要文献就是有关他的早期史传,这些材料形成于南朝至初唐之间,主要见于《宋书》《南史》《晋书》中的"

  • 陶渊明是怎样被“捧红”的?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陶渊明,苏轼,范成大,王维,李白,陆游,艺术家,南北朝,晋朝

    陶渊明开创了描写乡村生活、风光的田园诗,不仅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安贫乐道、不染污泥的高尚情操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他其实是被后世“捧红”的。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独具慧眼的“星探”呢?一、陶渊明作品生前不受重视的因素陶渊明在东晋没有出名

  •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历史解密编辑:自在返本归源标签:歧路,彼岸,迷途,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

    世间多歧路,孰能无过患?亡羊而补牢,虽迟犹未晚。迷途少人还,回头即彼岸。从此于斯境,复得返自然。

  • 苗培兴丨陶渊明与班德瑞(散文)

    历史解密编辑:真言贞语标签:陶渊明,班德瑞,苗培兴,诗歌,散文

    陶渊明与班德瑞文/苗培兴一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也感觉有些怪怪的。陶渊明与班得瑞根本就是两回事。陶渊明生于 1700 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公元 365 年),书香、官宦(没落)门第,习修儒、道经典,做过小吏,几次入仕,未得其志,41岁那年辞官归隐。期间写了大量的记录生活、感怀伤时的诗歌,后世称之为田园诗

  • 中国最美乡愁古村落之一:独山村,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历史解密编辑:骑驴享受旅游标签:山峰,诗人,晋朝,独山村,古村落,石牌坊,陶渊明,南北朝,世外桃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小桥流水静谧闲适的乡村生活。将乡村作为旅游小住的地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选择。其实,除了城市周边的乡村可以去之外,一些古村落也同样能够满足人们追求闲适,放松的需求。在我国就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它虽然非常孤独,但是异常美丽。这个古村落就是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