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法帖,但是鲜少有人能真正的在王羲之书帖的基础上学出成果。
临摹前人的作品,本身存在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的形神皆不似;二是形似而神不似,三是神不似而形似。
比如我们看到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高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从点画形状上来看,和原作差别是很大的,他们追求的都是用笔、结字规律和气韵上的相似。
如何才能学好王羲之?应该学王羲之的什么作品?赵孟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元史》称:“孟頫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关于他是如何学“二王”的,元代著名学者虞集说过这样一段话:“(赵孟頫)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
总结起来很简单,楷书学《洛神赋》,行书学《圣教序》,草书学《十七帖》。
在如今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当中,就收藏着一件赵孟頫临摹王羲之所写的《十七帖》,这件草书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是台北故宫的“掌上明珠”。
关于《十七帖》的原作,唐代书法理论家在《法书要录》中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
《十七帖》因卷首两字为“十七”而得名;是一本汇帖,其中汇集了王羲之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一共十四年间的信札,凭借其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书法风格,历来被称为“书中龙象”。
赵孟頫临写的这件《十七帖》,根据卷末的题识可知写于延祐三年,赵孟頫63岁时,这时他学王羲之已经卓然大成,功力深厚,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境界。
赵孟頫临摹的这件《十七帖》,追求的都是用笔理路、文字结体与变化规律的相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点画印刷”,做到了真正的“神似而形不似”。
王羲之《十七帖》原作已经佚失,现在只剩刻本传世,我们很难从中探索王羲之的用笔、结字技巧等内容。
赵孟頫临摹的这件《十七帖》因为是临摹之作,它其中没有过多的炫技,写作的初衷就是彰显用笔、结字的技巧;相比王羲之《十七帖》的原作,要更加“平易近人”,更适合我们学习,以便进一步接近王羲之。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节处的牵连映带与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