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诗歌欣赏:一首诗,写尽他的半生时光

魏征诗歌欣赏:一首诗,写尽他的半生时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2107 更新时间:2023/12/9 20:20:38

魏征的这首诗,可以称为初唐名篇的代表,盛唐诗风的源头。公元619年,瓦岗军兵败,瓦岗军首领李密逃到长安,投奔了唐高祖李渊,跟随他的魏征和他一同归降了唐朝。魏征一向很有韬略,之前跟随李密的时候,他曾经对李密提过不少建议,可惜李密虽然当时夸奖说好,可是却一直都没能实行。现在魏征投奔了大唐,李渊很赏识他的才能,对他提出的意见经常很认真地听取并执行,这让魏征很有成就感。

诗歌言志历史上的魏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有很多著作传世。除了那些大部头的著作之外,魏征也创作了不少诗歌,他的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在那个乱世之时勇于救世的思想与情怀。其中《述怀》一首称得上是魏征的代表作: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的这首诗就创作于他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诗人正是有感于唐高祖对自己的重用由此而抒发心中的感慨,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表达了想要安邦定国的宏伟志向,以及重承诺、轻功名的人生价值观。"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两句,是魏征对自己在隋末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境况自述,他先后跟随不同势力,虽然很有谋略,但可惜一直没有遇到明主,所以难免有怀才不遇之感。魏征的祖籍是巨鹿郡下曲阳县(现在的河北邢台巨鹿县),他的父亲魏长贤早年曾在北周担任著作郎,后来因为性格耿直得罪权贵,被贬为地方县令。魏长贤博览群书,很有学问。魏征出生的时候,魏长贤已经60多岁了,他老来得子,欣喜异常的同时更对魏征寄予厚望,为他起名"徵",字玄成,(现在习惯称为魏征)。幼年时期的魏征不仅在学习方面深受父亲影响,性格发展也与父亲极为相像。魏征从小就很聪明,深受父亲教诲,一向都很有志向,非常喜欢读书。不幸的是,到591年,魏征只有11岁的时候,他年迈的父亲溘然长逝;魏征1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因为魏长贤很早就已经辞官不做,带着家小在内黄县一个村庄隐居起来,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父母双亡之后,魏征的家中除了堆积如山的书籍之外,再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魏征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是却一直胸怀大志,他没有把自己的时间用于普通的营生之中,而是饱读诗书,修习道法,为以后步入仕途、辅佐帝王成就一代霸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隋末大业年间,天下纷争,群雄割据,武阳郡(现在的河北大名)郡丞元宝藏邀请魏征担任典书檄,专门负责写军中的文书材料。617年,李密起兵造反,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征也随之投奔了李密。李密之前就多次看到过和元宝藏的往来文书,知道元宝藏的帐下一定有奇才,当他知道魏征就是那个写文书的人后,表现出十分欣赏的态度。魏征当时也是全力辅佐,曾经为李密献上10条壮大瓦岗军的计策,可是李密称赞归称赞,对这些计策却一直搁置不用。这难免让魏征心中闷闷不乐。"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中的"杖策"是拄杖、执马鞭,追随、顺从的意思,这句描写的是魏征投奔李渊时的情景;后面几句表达他主动请缨,出潼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李勣(jì)时的悲壮而豪迈的心情。"请缨系南越"中的"请缨"用的是西汉时期的少年外交家终军的典故:汉武帝的时候,南越的割据政权还没有归附西汉,终军为了国家能够统一,于是主动请缨前去招降。可惜他此行没有成功,虽然说服了南越王,可是南越丞相造反,把南越王和终军一起杀害了。"凭轼下东藩"也是西汉时的故事,说的是西汉初郦食其(lì yì jī)为汉高祖游说齐王来归顺的典故。郦食其此去游说的结果也是没有成功,最后被齐王田广烹杀。

魏征此时接连用了两个游说失败的典故,显然对于此行他并没有多少成功把握,但是明知不可行而行,因此颇有些悲壮和豪迈的气概。但是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游说成功了:李勣很快就前来归顺了大唐!李勣归顺前后李勣,原名是徐世勣,他曾经在李密帐下担任右武候大将军,很得李密重用。当李密投降李渊的时候,徐世勣还占据着李密原来广阔面积的领土,势力仍然很强大。虽然领土辽阔,势力强大,但是徐世勣一向是征战疆场的武将,此时又顾忌这片领土之前曾经是李密所属,此时没有李密的指令,他一时不知道何去何从。李渊这边呢,忌惮徐世勣的势力强大,又想要将其收服,但却苦于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李密新降,又怕两个人里应外合,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魏征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主动向李渊请缨,请求前去山东说服徐世勣来降。李渊欣然答应。

魏征成功劝降徐世勣,李渊了解了徐世勣的本意之后,觉得他心思纯正值得嘉奖,于是在大行封赏之后,又赐姓李,徐世勣从此改名李世勣,后来李世民登基后避李世民的"世"字,又改名李勣。李勣归降大唐后立下不少功劳,成为唐初名将之一。这其中魏征的作用不可磨灭。"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中的"郁纡"形容的是山路盘曲、崎岖不平的样子。魏征此时从长安去往山东,路途遥远,再加上天下刚刚平定,沿路之上还有不少残余流寇,先不说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成败还没有确定,这一路上的凶险就已经不少。于是古老的森林中传来寒鸟的声声悲啼,空旷的山中响起猿猴的阵阵哀鸣,都让旅途显得如此荒凉凄楚,衬托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而孤寂。诗人之笔仿佛是有灵性的,此时的四句好像在预示魏征此去的命运:虽然说服李勣来降,可是归降之路走起来也并不顺利,他先是和李勣一起被窦建德俘虏,来到窦建德手下,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官。直到李世民击败窦建德,才得以再次返回唐朝。经历离奇而又曲折。乱世之时的个人命运,又岂是他自己能够左右的?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一边向东行进,诗人一边忍不住回望长安,心中伤感,眼中含泪,可是魏征显然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多情敏感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富有远见、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所以在伤感之余又表现出不畏艰险、一定完成使命的决心和气度。魏征的形象从来就不是单薄孤立的,透过记录历史的文字,我们仿佛仍然能够领略到这位大唐名相立体饱满的风采。"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季布和侯赢都是历史上信守承诺的人物。魏征引用这两个人的典故,表明自己一定信守诺言,既然向唐高祖请缨要招降李勣,就一定要完成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一句非常明确地表达了魏征的价值观:做事重意气,并不在乎功名。纵观魏征的为人做事也的确如此:当他被派到太子李建成麾下担任太子洗马时,他尽心为太子筹划,甚至还曾经劝谏如何才能更好地对付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成功,抓住他并审问的时候,魏征对自己之前所做过的事并没有任何隐瞒,反倒是据实以告,丝毫没有把个人生死放在心上。他是如此坦诚,反倒让一向杀伐决断毫不手软的李世民手下留情,不仅赦免了他,还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丝毫没有怀疑地予以重用,听取他的进谏达十几年之久。而魏征,辅佐李世民期间尽心尽力,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或者名声,只是全心全力、及时矫正帝王的行为,从不隐瞒,从不迟缓,为大唐、为盛世不惜鞠躬尽瘁。智慧与忠勇,刚直与强韧,不计浮名与利禄,如此难得地集中在一个文人的身上,真正称得上是千年之良相能臣!

标签: 魏征李勣李密李世民李渊窦建德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问魏征:你可知罪?魏征:只怪太子不听我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魏征,李渊,李密,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绑来其心腹魏征问罪,魏征毫无惧色:“若太子早听我的话,现在你就是刀下鬼。”昔日风光无限的太子洗马,此时正囚首丧面的跪在地上。李世民俯下身子,厉声斥道:“听说你经常唆使太子杀我,为何离间我们兄弟,是何居心?”魏征把身子跪得笔直,不卑不亢地回道:“我乃太子洗马,为太子分

  • 唐太宗在朝堂上连放几个屁,其余大臣都忍着,魏征:这是病,得治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魏征,皇上,太医,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科学家,长孙皇后,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628年,唐太宗匆匆来到长孙皇后寝宫,进门便急着让皇后帮他更衣,皇后羞红了脸,娇嗔道:皇上,这才几更?急什么!太宗连连摆手:唉,朕被鹰抓伤了!01 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唐太宗被鹰抓伤唐太宗喜欢养鸟,还专门整了个养鸟的机构——五坊。他最喜欢一只性情温顺的瑶鹰,个头比苍鹰小,能站在他的胳膊上,挥动双翅为他

  • 她是李世民疼爱的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为何皇帝要让她死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房玄龄,皇帝,高阳公主,李治,辩机

    高阳公主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主要原因是他父亲是李世民,另外她还嫁给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的儿子,不过她的结局并不好,被李治一杯毒酒而赐死,那么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皇帝要让她死哪?李世民对高阳公主十分宠爱,这就养成了她专横跋扈的性格,因生于帝王家,虽为女儿身,但也是想啥就能得到啥,得不到的就要抢过来或毁掉,

  • 唐太宗以毒酒逼迫卢氏,接受房玄龄纳妾,卢氏拿起酒坛就喝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房玄龄,李世民,长孙皇后,欧阳修,宰相

    唐太宗年间,群臣在酒宴上调侃宰相房玄龄怕老婆不敢纳妾,太宗赏他美人一探究竟,谁知亲测后,直言“朕也惧之”。说起房玄龄的老婆卢氏,那是出了名的“悍妇”。欧阳修曾在书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早年,房玄龄得了一场重病,每况愈下,以为自己很快要挂了。善良的小房看着抽泣的卢氏年纪尚轻,实在不忍心耽误她青春,握着她

  • 成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祖籍安徽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言雾由终标签:成龙,宰相,和县,编剧,房玄龄,李世民,杜如晦,安徽省

    #大有学问#香港功夫巨星成龙原名房仕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房玄龄在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之功。后又参加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有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任中书令,即宰相之位。他与杜如晦史称“房谋杜断”,是唐太宗的重臣。房玄龄因善出谋划策,被誉为“房谋”

  • 邓攸“丢儿子留侄子”感天动地,房玄龄评价说他活该断子绝孙

    历史解密编辑:竟无语凝嘢标签:邓攸,石勒,太守,邓绥,房玄龄,司马睿,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赵氏孤儿”的感人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程婴“害死”自己儿子保全忠烈血脉的美名也是流芳千秋。在我国两晋时期,也有一个“弃子保侄”的感人故事,但主人公却被有些史家骂为“活该”断子绝孙......《赵氏孤儿》影视剧照西晋末年,平阳有个人叫邓攸,字伯道,从小就孝顺父母,闻名周边。邓攸七八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好

  • 唐太宗拥有至上皇权,却还要亲自为此人赎罪,房玄龄等人都劝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寄寄流年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李渊,皇权,唐太宗,唐朝,历史学家,艺术家

    唐太宗时期,广州都督党仁弘素有才略,所任之处,皆有名声,唯一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喜欢贪污。贞观十六年(642年),党仁弘终因贪赃百余万,被人告发下狱,其官职被免,依法被判处死刑,还未执行。这个党仁弘是唐朝功臣,他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将,李渊起兵反隋后,他率二千多人投唐,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为秦

  • 房玄龄编纂史书,将东晋4人放一列传,千年后网友:这也太巧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房玄龄,史书,列传,晋书,曹操,刘备

    房玄龄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再不济,也应该听过“房谋杜断”这个词语,其中的“房谋”,说的就是房玄龄这个人。话说,房玄龄曾经主导参与了一部史书的编纂,这部史书,就是大名鼎鼎的《晋书》。在这本史书里,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小细节。既然说是小细节,就不太容易被发现,那么,这个小细节究竟藏在《晋书》的哪里呢

  • 房玄龄的成功,除了因为自己很有能力,也因为遇上了明主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房玄龄,李世民,秦王,皇位,皇帝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有好的发展,也需要有很多好的官员共同努力,在古代也是如此,一个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把国家管理好,也需要有一些好的大臣。比如在唐朝时候的房玄龄就是一个特别敬业的大臣,唐太宗更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在了解到了他的个人能力以外,也特别的赏识他,也对他进行了提拔。一、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房玄

  • 房玄龄大儿子继承爵位,二儿媳向皇帝诬告他不轨,反葬送自己性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房玄龄,长孙无忌,高阳公主,李世民,李恪,李治

    李世民设立过一个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命苦,但是运气很好,而且自己也十分好学,“性通悟,有筹略”。他的妹妹嫁给了当时还在潜邸的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也很好,在《旧唐书》中的记载是,“少与太宗友善。”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好兄弟,在李世民跟随李渊反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