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退位后的李渊

退位后的李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经小课堂 访问量:4784 更新时间:2024/2/1 21:53:5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武德九年,玄武门的地面被皇帝亲子的鲜血染红。而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同样是皇帝的儿子。

因此在历史上,玄武门之变被人们视为兄弟阋墙的一个典型例子。

每当谈到皇室兄弟自相残杀之事时,李渊和李世民、李建成这父子三人的故事总会被搬出来反复咀嚼。

六月初四那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杜如晦、秦琼、尉迟恭等文臣武将入宫上朝。

与此同时,他也提前在玄武门埋伏下了兵马,就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步入圈套。

而他手中的弓箭,也成为了夺去他的亲兄长、当朝太子李建成性命的利器。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后,后世对此有怎样的评价?皇帝李渊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改变?

兄弟阋墙,父亲退位

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拥有非常规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李世民实在太过突出,突出到让自己的亲生父亲产生了莫大的忌惮心理。

在起兵反抗隋朝统治的征战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在军营里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

关于李家人谋反这件事,历史上也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的资料来看,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

作为皇亲国戚,他亲身感受到了隋朝统治的腐败。

而手中的权力逐渐增大时,他也有了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起兵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唐书》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这本书中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

在李世民撺掇下,李渊才会起兵造反。

在整个谋反过程中,李世民是前锋,为李渊打下了李唐王朝的天下。

而且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父亲在事成之后立自己为太子。

不管历史的真相到底是如何,我们都能够明确得知一件事情:

那就是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所做下的一系列功勋之事,确实已经使高高在上的李渊受到了威胁。

所以最后,李渊并没有让李世民如愿成为太子。取而代之的,是李渊的长子李建成。

关于李建成和与他交好的弟弟李元吉这两个人,不同的史书资料当中也有着不同的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写过这二人的形象,李建成是一位懒惰懈怠、贪酒好色、胸无点墨之人。

而李元吉与他这位太子长兄可称一丘之貉。他们二人合谋,就是为了在朝廷当中压李世民一头。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也说:

“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秦王李世民在李渊统治时,已经在朝野内外树立起了极大的威望。

他是一位天生的将才,多年来一直为了唐朝的统治而南征北战。

普通将领无法吃下来的军事版图,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朝廷当中的文臣武将,归顺于他的人比比皆是。

正所谓功高盖主,李世民的实际才能和外在名声已经超出了李渊对他的预估。

当登临天下至尊之位以后,哪怕是亲如父子,彼此之间也会有算计。

所以,李建成这位太子,实际上可能是李渊用来打压李世民的一枚棋子。

不过,虽然司马光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记录。

但他个人还是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许并不像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那样负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大多数文字记录,都是历史不同时代的胜利者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而真相到底如何,只怕谁也不敢轻易下一个定论。

所以,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到底孰是孰非,至今依旧争论不休。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毫无疑问是这场政变当中的完全胜利者。

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取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背上了杀害手足的骂名。

而在这之后,他又以镇压政变为理由,恶意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李渊心目当中的形象。

当秦王府的武将占领了皇宫各个角落时,李渊已经感受到了无力回天。

即使他对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心知肚明,也无法再撼动李世民日益坚固的根基。

所以,武德九年七月十四日,李渊首先向裴寂提出:

“朕应当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加上太上皇这三个字了。”

他的心中已经产生了退位的想法,因为即使还占据着皇帝的宝座,他也无法真正做到君主专制了。

退位让贤,或许是这个时间段能够做出的最好的抉择。

于是八月九日,李渊正式颁布诏书,将皇位禅让给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当然会在明面上表示推辞,可唐高祖李渊也坚决不受。

这是一段父子和君臣之间的推拉,这也展现了政权之下亲情的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的父子二人看来,亲情已经成为了争权夺利的枷锁。

李世民想要开创一番伟业,就必须要把皇位从父亲的手中夺过来。

而李渊则审时度势,无奈退出。

昔日幼小的狮子已经彻底长成了雄狮,他也无法再继续掌控这只狮子。

所谓权力制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成为了笑话。

而宣布退位之后,身为太上皇的李渊,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身边宫女,尽数遣出

贞观二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中书舍人李百药给他上了一封折子。

这封折子的主题,是关于养在深宫的宫女的问题。

李百药认为,皇宫当中的大部分宫女,在实际生活当中其实并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

朝廷当中会存在冗官的现象,宫廷当中当然也会存在人员冗杂的现象。

她们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衣物和吃食,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对皇宫生活产生莫大的怨气。

总的来说,大量宫女的存在其实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

为了朝廷的长久来考虑,李百药建议唐太宗将宫廷当中的一部分宫女放出宫门,任她们自由嫁娶。

唐太宗拿到这封折子之后,思考良久,认为中书舍人说的话极有道理。

所以,他之后便颁布了一条旨意,命令戴胄杜正伦和其他尚书省相关官员处理此事。

在李世民的圣旨当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仅仅只把大安宫的宫女放出了宫门。

其余的宫殿,不管是他自己居住的地方,还是后宫其他嫔妃的宫殿,都没有被牵涉进这条圣旨当中。

也就是说,李世民把他老爹身边的女人都放了出去。

他的做法,无异于是在告诉李渊:您老身边的宫女实在是太多了,我看不如把她们放出去嫁人算了。

说到大安宫,这里又可以插播一件趣事。

当年李渊退位之后,李世民为了表示对太上皇的尊敬,并没有直接住进皇帝的宫殿中,而是仍旧留在了东宫。

东宫里面住着当朝天子,这件事本身就于理不合。

于是,朝廷多位官员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正位。

这正位的意思,就是邀请李世民住进李渊的宫殿中。

诸位大人的这一出举动,表面上是在表达他们对君王的关心。

实际上这背后有没有李世民自己的操作,我们也不得而知。

总之,李渊最后还是被赶进了大安宫。

这件事情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话柄,有许多人认为,李世民在将李渊赶下台之后,对自己的父亲就大有不敬。

也有人猜测,李渊被关进大安宫之后,生活只怕多有艰难。

而李渊被赶进大安宫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三年。

所以,在李世民遣散大安宫的宫女时,李渊自己还没有住进这座宫殿当中。

如果用这件事来证明他苛待,只怕真的有失偏颇。

事实上,如果我们联系李世民之前的做法,便不难发现,其实将宫女放出宫这件事,并不是他在针对任何人。

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短短一年之内,他就做过一次大规模的遣散宫女的决定。

后来陆陆续续被放出宫的宫女,并不只局限于大安宫中,而是涉及到了许多宫殿。

在《放宫女诏》中,李世民也说了,宫女的数量极其庞大,这个事实对于宫廷的财政支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而且,大量被幽禁在皇宫当中的宫女,其实也是隋朝末年腐败政治的牺牲者。

他之所以会做出遣散宫女的决定,也是因为他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仁政。

而这些被放出去重获自由的宫女,正好也就成为了李世民仁政最好的代言人。

他将宫女放出宫中,任由宫女自由嫁娶,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人口繁衍。

人口是劳动力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有了人,才有发展生产的可能性。

所以从长远来看,李世民这一做法其实有利于推动大唐经济的繁荣。

我们不得不说,李世民实在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

也正因为他的文成武功,玄武门之变才没有影响后人对他丰功伟业的评价。

若非如此,只怕兄弟阋墙这一件事,就足够他被史学家口诛笔伐了。

遣散宫女,历代皆有

宫女是封建皇室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们是一群不被人看在眼里的牺牲品,也是被当权者拿捏在手中的蚂蚁。

中国最早期的宫女产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是我国的奴隶时代。

奴隶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管是宫女还是其他奴隶,他们都只是贵族阶级手中的工具罢了。

当封建时代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宫女的社会地位也并没有任何改变。

在男权凝视的时代下,宫女连基本的人权都不配拥有。

她们进入深宫以后,命运从此会彻底改变。

不出意外的话,她们会一辈子老死在这里。“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自由是路人。”

虽然宫女处于社会底层阶级,但有的皇帝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或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政,会在个人统治期间遣散宫女。

唐太宗刚刚继位后不久,就曾经遣散过一批3000多人的宫女。

传言,唐太宗来到长孙皇后的宫殿中,发现了众多宫女已经年老。

经过询问,他才得知,这些女子大多是在隋朝末年被强行征进宫中的。

现在它们能发挥的价值相当有限,而且还会成为财政负担。

所以,唐太宗才会有遣散宫女的决定和举动。

到了宋朝,宋仁宗也曾经放出过200多名宫女。

这件事情被记录到了正史当中,人们也以此为理由来夸赞宋仁宗的仁政。

但实际上,200多名宫女只是宫廷当中宫女数量的一小部分罢了。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考虑到朝廷财政压力过大,所以对宫女制度做了一定的改良。

制度改良以后,只有包衣家庭的女子才会进宫当宫女。而所谓包衣,其实指的就是世代侍奉皇族和贵族家庭的奴才。

皇帝遣散宫女,一定是带着减轻财政压力或者彰显仁厚之心的目的的。

在他们的口中,宫女出宫之后自由嫁娶,仿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实际上,那些被放出皇宫的宫女,很少有人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结局。

一般来说,能够达到标准被放出深宫的宫女,年岁几乎都已经超过了25岁。

这个年纪的古代女子,嫁人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尤其是她们从复杂的深宫中走出,更是会被寻常人家所嫌弃。

她们找不到一个好归宿,生活自然也无所着落。

有人回了娘家,但是她从宫中带出来的财产会被亲戚所觊觎;

有人迫于无奈沦落风尘,成为了烟花之地的女子,从一个黑暗之处走向了另一个黑暗之处。

从成为宫女的那一天起,一个可怜女子的一生,或许就已经被注定。

不管是在宫中终老还是被放出深宫,她的命运都由不得自己。

结语

从唐太宗遣散大安宫宫女的这件事情上,我们能看出许多封建社会的本质。

皇帝做出的一切行动,一定有他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

他的举措,事实上也不是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苛待父亲。

而身处在皇权之下,被别人操纵命运的宫女实际上没有任何的生活自主权。

她们是走是留,对于整个人生过程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都干了什么,为何李渊会急着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今古元小小标签:李渊,秦王,皇帝,隋朝,唐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政变结束后,李世民去见父亲李渊。李渊对儿子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就是说之所以会出现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他本人是有责任的。三天后,李渊就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又过了一周左右时间,李渊下诏表示:“朕当

  • 李渊的4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看,就暴露了李渊隐藏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李方说生活标签:李渊,李世民,隋炀帝,李建成,李元吉,杨坚

    世人提起唐朝就会想到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还会想到开创这一盛世的皇帝李世民,而很少人会去关注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即李世民的父亲,好像没有多少人对他感兴趣。就算提到他,也是认为他是一个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皇帝,毫无野心抱负,但事实真是如此吗?01李渊称帝李渊出身北周关陇家族,其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

  • 李世民:胆识过人!——评李世民逼迫李渊下位的背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观众标签:李渊,皇帝,王朝,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贞观之治

    李世民,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才能和胆识不仅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备受称赞的伟大人物之一。然而,正是在李世民的权谋之下,他的父亲李渊被迫下位,从而使得他成为了唐朝的统治者,这一事件也成为历史上的一大争议。那么,李世民为何敢逼迫李渊下

  • 刘邦,李渊,朱元璋,三人都是王朝的建立者,谁的实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项羽,汉朝,朱元璋,李世民,小说家,汉高祖刘邦

    我选朱元璋集团,因为就朱元璋本人来说,真是上下五千年,这是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看手下,谋士刘基哪更是吊打前两个集团谋士。武将,唐世没有算上李元霸的话,明朝哪几个武将更是吊打,前者两大集团任何武将,再说儿子辈,就朱棣而言,也是一位千古一帝。李靖主要战绩难道不是打突厥?在唐立国的过程中他更多的只是一

  • 为什么李世民敢反抗李渊;朱棣却不敢反抗朱元璋?他在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李渊,朱棣,明朝,李世民,朱元璋,明成祖,唐太宗

    如果我说李世民开创了一个时代,你相信吗?相对于其他的古代帝王而言,李世民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意义上超越自己父亲的帝王,而且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就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父亲。在历朝历代皇帝尤其是皇家的地方,传承顺序一般是老子传给儿子,在老子没有去世之前,就算是这个儿子再能耐,他也不可能将光芒照过自己的父亲

  • 李渊已经死去多年,李世民为何还能在鬼门关见到他?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建成,皇位,玄武门之变,观音

    (蜗牛看西游第6460期)文/牵着蜗牛散步一在西游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同时也受人爱戴的好皇帝。因为没有兑现帮泾河龙王保脑袋的诺言,被地府跨省抓捕,本来都挂了,却被地府崔判官硬加了二十年寿命。但在原著中,隐藏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往往易被人忽视:李世民在去地府对质的路上,突然在鬼街看到父亲李

  • 李世民已经当上了太子了,为什么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有料史艾米标签:李渊,皇帝,武德,隋朝,唐朝,李世民,李元吉,唐太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庚申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癸亥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在两个儿子死于非命之后仅仅三天,李渊把国家权力交给了另一个儿子李世民,立他为太子

  • 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才18岁,他是天生的战神吗?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李渊,唐朝,隋朝,李世民,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李建成,太原市,唐太宗,女皇武则天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被后人吹上了天,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战绩出色,但也没少遭遇挫折,他算得上一流的将领,但也是磨练出来。下面就将李世民参加过的10场战争,按时间线一一呈现给大家,如果再有人闭着眼睛鼓吹,那就是装瞎。第一阶段:给父兄打酱油学艺①西河之战,给李建成打下手李渊太原起兵的第一战就是攻略西河郡

  • 李渊:为何有人说李渊是玄武门事变的罪魁祸首?李渊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玄武门,窦建德

    对于唐高祖李渊,很多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成也儿子,败也儿子。李渊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生了两个好儿子。一个叫李建成,一个叫李世民。这两个儿子,是他建立唐朝时最好的帮手。但同时,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也成了李渊一生最大的失败和痛苦。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对兄弟,之所以会闹到最后血溅玄武门,其实还真不能怨别

  • 李渊有4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联系来,充分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朱元璋,隋炀帝

    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很多个朝代,虽然每个朝代现在的时间、做出的功绩都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存在的存在,才成就了中国繁荣的历史。再说起古代那些繁荣的历史朝代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提起唐朝,唐朝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唐盛世将当时的中国推至到世界的顶峰。众所周知,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他起兵攻打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