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被后人吹上了天,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战绩出色,但也没少遭遇挫折,他算得上一流的将领,但也是磨练出来。
下面就将李世民参加过的10场战争,按时间线一一呈现给大家,如果再有人闭着眼睛鼓吹,那就是装瞎。
第一阶段:给父兄打酱油学艺
- ①西河之战,给李建成打下手
李渊太原起兵的第一战就是攻略西河郡,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长子李建成,李世民作为副将参加。
这场战斗打得很漂亮,李建成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
首先,他见军队训练不够,于是出发前强化军纪,试图通过纪律提升战斗力。这一招很见效,唐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百姓夹道欢迎,军中团结和谐,沿途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包围了西河城。
郡丞高德儒拒绝投降,唐军发动进攻。这时候,李建成前期的努力发挥效用,城中百姓和官员纷纷开城投降,高德儒被俘,西河之战胜利了。
在这一战中,李世民没有表现的机会。
- ②霍邑之战,被鼓吹的实习生
史书中对李世民在霍邑之战中的表现鼓吹得太厉害,限于篇幅,只说分析结果。
其一,胡家堡决议继续挺进,第一功应该是柴绍和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当时遇上大雨,粮食输运困难,加之突厥人寇略太原的消息,李渊有退军的念头。于是众人再次开了一次大会,商讨下一步的计划。史书大肆渲染李世民哭谏李渊,这显然是贴金。
从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出,除了李世民,柴绍是第一个提出继续进军的人,李建成也持这个意见。在举兵前,他们二人路过霍邑,已经对此地提前侦查过了。
其二,霍邑之战时不同的记载表明,不存在李渊和李建成遭遇危险,表现得极其狼狈,是李世民救了父兄。真相应该是,李渊用自己当诱饵,钓出了宋老生,是故意而为之,并非溃败。
其三,斩杀宋老生的不是李世民,而是一个叫卢君谔的军头。
- ③关中之战,充当收割机
跨过黄河后,李渊令李建成啃永丰仓这个硬骨头(离潼关很近),令李世民从左冯翊进入关中。
这一路李世民确实很风光,干掉了好几个流民武装,并且收编了李仲文、何潘仁等人。但请注意,这些功劳根本不值得炫耀,因为流民武装战斗原本就不堪一击,况且很多都是主动投降的。
李仲文等人早就被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收服了,同时前来会盟的还有堂叔李神通。李世民只是奉命前去会师,绝不是降服。
第二阶段:在失败中逐渐崛起
- ①渭水之战,击退薛举入侵
这是李世民独立率军的第一战,时间是义宁元年(617年),即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并拥立杨侑为帝的那一年。这年年底,薛举薛仁杲父子进入扶风,号称统兵二十万,准备进攻长安。
李世民奉命率军,在渭水之滨击败薛家父子,斩敌万余。
就算薛举的兵力打个对折,10万,李世民斩敌一万余人,这场战斗规模绝对小不了。可奇怪的是,史书仅仅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细节,不奇怪吗?
其实就是给李世民贴金而已,仔细阅读每一个细节才发现,薛举到扶风根本不是想进攻扶风,而是利用唐弼和李弘芝的矛盾来抢地盘了。
所以这场仗极有可能不存在,人家完成既定任务就撤军了,李世民顶多尾随砍了一些落单的,不存在斩敌一万余的情节。
- ②循地东都,豪华旅游团之谜
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率10万(另一说法是7万)大军攻打洛阳,但没能取胜。三个月后便率军回撤。
不过李世民料定王世充会派人追赶,于是在“三王陵”设下埋伏,干掉了段达的万余追兵。
又是斩敌万余,同样这段记载很诡异,在当事人段达的记载中却一个字也没提到。
同时,在李建成的传记中却说,这次行动的主帅是李建成,李世民是副手,撤退途中没有发生战斗,就是10万大军的豪华游。
我个人分析,此时李渊还没有登基,所谓循地东都很可能是李渊的一种姿态,根本没想真打,所以到了洛阳根本没打就撤军了,前后三个月都在路途中了。
所谓段达追击被李世民斩敌万余,一定又是一次贴金。
- ③浅水原之战,最惨痛的失利
浅水原之战,才是李世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战役,作为统帅,他率领八总管,10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前线。很可惜,这一役唐军输得很惨,兵马损失一大半。
史书有开始描红,说李世民不巧正好病了,不能指挥打仗。于是下令不许出战,等他病好了再说。而殷开山和刘文静竟然不听指挥,擅自出兵,结果败了。
这个桥段即便最李世民最忠实的粉丝也不相信。事实上,这次失败也不算奇怪,李世民从来没有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交点学费奇怪吗?他又不是神。
第三阶段:成功蜕变战神崛起
- ①二战浅水原,蜕变的人生
一个好的军事家绝不是不能打败仗,而是能在败仗中汲取教训,无疑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将领。
太原起兵以来,18岁的李世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打酱油到独立统兵,在挫折中慢慢积累经验,终于破茧化蝶了。
仅仅两个月后,他卷土重来。这一次李世民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大有军事家的风范。到达折墌城下,他没有盲目的对攻,而是耐心地挖深沟壕堑,跟薛仁杲对峙了两个月。
这说明李世民已经学会重视对手,也学会了挫其锋锐的思想精髓。在长期对峙中,他又出其不意地占领了浅水原,逼得薛仁杲不顾一切前来抢夺。
敌人被动出招,身后就有破绽,于是折墌城中的唐军与李世民前后夹击,薛仁杲一败涂地。
浅水之战的胜利不光是大唐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李世民确立个人地位的战役。
- ②柏壁之战,成熟的军事家
武德二年十月,刘武周攻克太原,李元吉弃城逃跑,宋金刚的大军占领河东后,兵锋直指长安。
这是李渊登基以来,面临的最凶险的一次局面,朝中甚至传出了迁都汉中的声音。
李渊派出了几乎所有主力,并亲自到前线督阵。但开局相当不利,于筠、独孤怀恩、李孝基、唐俭被俘。又由于独孤怀恩的叛变,李渊差点落入圈套。
亏得李世民在美良川击败寻相,战局才得以逆转。经过三四个月的对峙,宋金刚粮尽,被迫撤军,李世民乘势追击,一举击溃了敌人,并在介休迫降寻相和尉迟敬德。
柏壁之战的胜利让大唐躲过了一次重大危机,也让李世民成了北方战区毫无争议的军中第一人。
- ③虎牢关之战,一战封神
武德三年七月,大唐统一战争进入最关键的时刻,对手就是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统帅除了李世民不会有第二个人选。
当李世民拔掉洛阳周边的各个据点后,窦建德进来插了一脚。假如被窦建德搅进来,战局对唐军相当不利。
李世民表现出高超的军事素养,他令李元吉困死王世充,不许出战,他亲率大军直奔虎牢关,准备在那里阻击窦建德,这叫围点打援。
窦建德过于自信,在战略选择和对内部分裂估计不足,竟然轻率地落入了李世民的圈套,结果稀里糊涂地做了李世民的俘虏。
窦建德的被俘,让王世充失去了外援,他被迫开城投降。
打败窦建德,拿下东都洛阳,就意外着大唐基本上统一了整个北方。此战过后,李世民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 ④洺水大战,胜利中的遗憾
武德四年,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在河北举兵,原本平静的北方战事再起,于是李世民再度披挂上阵。
这场战斗打得很不容易,唐军损失不小,薛家兄弟被俘,罗士信战死。
李世民故技重施,他一面高挂免战牌,一面截断刘黑闼的粮道。粮食耗尽的刘黑闼被迫撤军,渡过洺水时,李世民掘开河堤……
这场战斗留下两个遗憾,一是刘黑闼跑了,二是李世民没有做好河北士族集团的安抚工作,为刘黑闼的二次反叛埋下了隐患。
这就是刘黑闼再次举兵后,统帅换做了李建成的原因。
以上就是李世民在大唐创业过程中所参加过的所有战争,他绝不是天生的战神,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战争的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只不过他的成长速度更快而已。
从来就不存在“李世民没打过败仗”的说法,“李渊靠‘拼儿子’才当了皇帝”的说话更是荒唐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