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他对大唐的建立有何作用?

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他对大唐的建立有何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4/2/1 9:32:43

一、出身勋贵

自李渊的祖父李虎起,李氏一门就一直是西魏和北周的支柱。李虎不仅是自西魏的建国元老,更和实际建立西魏的宇文家族有共同的渊源,都出自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今内蒙武川)。

北魏时期,北方六镇是抵御北方柔然的军镇,也是北魏的国家支柱,镇将和镇军在北魏有很高的地位。六镇间各不相属,可是本镇内却视如兄弟。公元534年,武川镇的宇文泰成了关陇军队之首,因此出身武川镇的军人们就纷纷聚集到关陇,逐步形成了新的集团,即关陇贵族集团。

武川镇出身的李虎随着北魏孝武帝元修一同来到长安,后来成为了建立西魏的第一批八柱国之一。之后李虎又和另一位同为武川镇出身的八柱国独孤信结成了亲家,他的儿子李昞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信的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

因此,李虎和独孤信两位武川镇出身的八柱国有了第三代,就是李虎的孙子,独孤信的外孙李渊。

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李渊的母亲是四姐,杨广的母亲是七妹,李渊又比杨广大3岁,所以李渊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

李渊本人也不含糊,他干脆娶了宇文泰的外孙女,也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的甥女窦氏。

因此从李虎到李渊,这一门三代都显贵于人臣。

二、受到隋炀帝猜忌的李渊非常郁闷和恐惧

外界都认为隋文帝杨坚是从北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江山。即使外界不这么认为,杨坚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杨坚的性格是很“猜忌”,他也知道自己的帝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不仅对皇室的宇文氏家族大开杀戒,对西魏乃至北周的元勋旧将,也都是尽量诛杀和罢免。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得位更不正,因此他的猜忌心比杨坚更大,即位后也就更加滥杀。

虽然杨坚是李渊的姨夫,可是李渊在隋朝并不被重用。杨坚建立隋朝后,只给了16岁的李渊一个千牛备身,也就是候补的皇家卫队长。

这时,比李渊小3岁的杨广,已经是并州地区的军政一把手,即并州总管。

虽然李渊和杨广的身份不同,可是如此悬殊的差别,也可以看出杨坚对李氏的态度。

还是杨坚的独孤皇后心疼娘家人,她特别喜欢李渊,由于这层关系,李渊才当上了刺史。而终隋文帝一朝,近40岁的李渊也就是刺史而已,比起他祖父李虎为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为统领八州军事的柱国大将军,李家在李渊的手上没能撑起来。

在隋炀帝时期,杨广对表哥李渊的猜忌比他的父亲杨坚更甚。杨坚是对元勋功臣群体的猜忌,并非单冲着李渊,而杨广则对李渊有特别的留心。因为有谶语说姓李的要做皇帝,杨广为此不得不杀了自己心爱妹妹的丈夫李敏。李渊是因为职务太小而保住了命,可是也因此他的官位不升反降,从州刺史变成了郡太守。到杨玄感乱晋时,为了充实关陇力量,47岁的李渊又被调到了弘化郡做太守。

听任杨坚和杨广调来调去的李渊走了太多的地方,从谯、陇、岐三州刺史,到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再到怀远镇做隋军征伐高丽大军的粮草督运官,他跑遍了东西南北。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渊的性格是“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因此跑遍了东西南北的李渊,不仅名气大,而且朋友多。

朋友多的李渊更受到隋炀帝的猜忌。

隋炀帝准备西巡,因此招李渊进宫商量。李渊正在生病,估计是重病,也可能是要传染的感冒,因此无法应招。隋炀帝就问在后宫的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没来?”王氏说李渊生病了,隋炀帝说:“哦,这个病能不能让他死啊?”

李渊听了外甥女王氏的传话,吓得玩起了“无为”,整天沉湎酒色,“纳贿以混其迹”,有心制造各种劣迹掩盖自己的本色。

隋炀帝是个杀伐果断的人,更是个聪明人,他本人就是以“装”获得的帝位。李渊要在杨广面前装,可想而知他是多么辛苦,估计有刀架在脖子上,随时都会落下来的恐惧。

如果李渊就是个混日子的公子哥,倒也认命,可是他又是个“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这样人的生存空间遭到隋炀帝的挤压,他就不得不另找出路。

三、起兵不是一朝一夕的突然决定

杨玄感之乱,宣布隋朝已经告别了太平盛世,随之而来的是天下“九分盗贼”的局面。就在杨玄感叛乱的公元613年左右,李渊和隋炀帝的驸马宇文士及有过一次密谈,两人推心置腹,达成了一个约定,即日后李渊要成就大业,宇文士及将效犬马之劳。

这个秘密一直到公元619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宇文士及来归时才被李渊揭晓。李渊笑着对身边晋阳起兵的元老裴寂说:“六年前,宇文士及就和我商量起兵了,你们都在他后面。”

可是公元613年就和宇文士及密谈要干大事的李渊,一直到公元616年都没有动静,而且还十分听隋炀帝的话。隋炀帝要李渊到太原去抵御突厥,于是李渊又离开待了没几年的弘化郡到了太原做留守。

因为在李渊的眼里,虽然隋朝乱象已生,可是时机未到。

公元616年以后,天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1、农民军已经在中原、河北和江淮地区形成了规模;

2、隋军精锐在这三个地区几乎损失殆尽;

3、隋炀帝藏在江都无所作为。

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了,对李渊的起兵,明代王船山有评价:“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意即李渊的时机把握非常好,而把握时机,需要对天下的洞察,而洞察就非一朝一夕临时起意。

因为,李渊起兵要面对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突厥问题。

四、对突厥化敌为友

隋炀帝让李渊到太原,是为了防范突厥。因为此时的突厥和隋朝再也不是民可汗时期的亲密关系。自启民可汗死后,他的儿子咄吉世成为可汗,也就是始毕可汗,突厥和隋朝双方关系就急转直下。

后来,始毕可汗更在雁门郡以几十万大军围困隋炀帝,差点要了隋炀帝的命。

李渊要在晋阳起兵,就面临和突厥军以及隋军的两面作战,这是李渊不愿意看到的,好在李渊身上本就有游牧民族血统,深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利的本性,他一方面针对突厥作战特点,“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大力训练骑射功夫,让突厥人明白和李渊作战得不到好处,就望而却步。

结果也确实起到了威慑突厥的作用,突厥“畏威丧胆,不敢南入”,没有了突厥人的干扰,就使得李渊的各项准备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李渊又施展怀柔政策化敌为友,向突厥表明希望恢复隋文帝杨坚时期双方的亲密关系。

结果,突厥不仅没有成为李渊后方的威胁,还派了5百人,2千匹马加入李渊的队伍。

五、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李渊是个慎重的人,他虽然是太原的军政一把手,可是他毕竟是隋朝将领,他的兵将都是隋朝兵将,而军队的集结和开拔是需要有军情的,没有军情就没有借口集结军队。

既然天下大乱,就一定有机会,没有机会就说明天下还没有乱。而隋朝已乱,因此机会迟早会来。

公元617年2月,马邑(今山西朔州)校尉刘武周反叛了。李渊乘机招募和集结军队,不到10天就集结了1万军队,5月,以巡视军队的名义斩了两位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隋将王威和高君雅,之后宣布起兵。

李渊起兵的名义,和杨玄感以及各路农民军都不同,他的口号是“废昏立明”。

六、联合李密还是拒绝李密,这是个难题

李渊的战略,是用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亲率3万军直插长安。

正当李渊行进在长安的路上时,在中原已经“据巩、洛之口,号百万之师”的瓦岗军李密给李渊来了书信,要李渊和他一同会师中原,共图大业。

李渊的实力比李密弱小很多,可是他必须做出决定,是和李渊会师中原,还是拒绝李密继续西向长安?

李密的出身和李渊相似,祖上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相互很了解。只是李密的行动过早地暴露了他的心机,早在公元613年杨玄感叛乱时,李密就加入其中,因此李渊很清楚他和李密之间是有冲突的。

在名义上,李密是反隋的农民军,而李渊是拥隋的将领,反隋和拥隋,人心向背和可调配的资源完全不同。

可是,李渊得罪不起李密,他却能看明白李密“夸诞不达天命”,意思是李密的做事不遵从天时地利,因此必然失败。

李渊立刻给李密回信,信中希望李密好好干,隋朝大乱,天下一定是李密的,自己已经是50岁的天命之年,没有推翻隋朝之心,只想为隋安定山西地区,做个老实的大臣。

李密是聪明人,对聪明人一定要诚恳,李渊对李密就很诚恳,至少李密是这么认为的。李密就害怕李渊和他争,现在见李渊说话很实在,他相信了李渊,还沾沾自喜地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意思是李渊和他说的都是推心置腹的话,在他看来天下就是他李密的了。

于是,李密大军在中原挡住了隋军王世充的主力,李渊得以轻轻松松进关中。

七、脚踏实地水到渠成

公元617年10月,距离起兵不到半年,抵达长安城下的李渊已经拥有了20万人,他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带着这20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对长安城进行合围。李渊严令不得滥杀无辜,必须保护好百姓和官员,因此攻打长安城之战,死者仅仅10余人。几乎不战而胜。

进长安后,随李渊晋阳起兵的文武都认为应该可以上“尊号”了,李渊却不同意:“社稷有主,孤何敢二”他不仅没有称帝,反而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走了一条封唐王,大丞相和加九锡的通用路线。一直到隋炀帝在江都的死讯传来,李渊才受禅称帝,建元武德。

八、李渊在大唐建立的作用

世人对李渊父子建唐的作用有相反的看法,过高估计了李世民的作用,大大低估了李渊的作用。实际上,李渊才是大唐的创建者,他的作用是“定战略、搭班子和建队伍”,而李世民只是他班子中的成员。

从公元611年到公元616年之间,前后有王薄,杨玄感,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而且规模巨大,却无一成事。李渊仅3万人半年就进入长安城,第二年3月就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受禅称帝,从起兵到称帝仅仅11个月。而整个环节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做错,就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不能不说李渊具有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他从晋阳开始,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最终水到渠成。

标签: 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李密独孤信突厥

更多文章

  • 作为隋朝首都,长安城进可攻退可守,李渊父子是如何将其攻克的?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李渊,唐军,关中,唐朝,长安城,李世民,李建成,平阳公主,隋朝首都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向下属各郡县发布文告,宣布起兵,号召各郡县听从指挥。在打破了通往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之后,李渊父子决定直取长安。作为隋朝的京都,长安城地处关中、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有利于持久作战,可以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虽然,此时的长安城依旧有重兵把守,但城中的百姓却早已陷入了慌乱

  • 李渊退位后有多凄惨, 就知道李世民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周小鸭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武则天,李建成,皇帝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没有一位像李渊这样被无视和蔑视的了,明明是自己谋划和开启了大唐的开国基业,但到最后一切功劳都成了儿子的功绩,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的“老色批”。能成为开国皇帝不过是生了一个好儿子,人家是虎父犬子。他是这里的犬子虎父。但事实上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李渊所有的功绩包括长子李建成的功绩都被

  • 李渊退位后生30个孩子,唐太宗头痛不已,武则天仅用一招全部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人和政通标签:李渊,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七绝》曾言:“剑拔弩张势峻严,同胞反目为皇权。”盛唐初期,玄武门之变爆发,皇位易主,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虽太宗之治繁荣无比,但高祖威胁却无处不在。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史便会发现,虽皇帝掌握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皇室的生活却混乱无比,毕竟人人都对权力趋之若鹜,而为争夺皇权,皇室兄弟手足相残之事十

  • 李渊酒醒之后,发现自己身边睡着杨广的两位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李渊,隋炀帝,李世民,刘文静,裴寂

    公元617年,李渊参加宴会,第二天早上酒醒后,发现身边居然睡着杨广的两位妃嫔,李渊瞬间一个头两个大,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李渊昨晚宠幸的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杨广在晋阳行宫的尹、张两位嫔妃。皇上的女人都敢碰,这李渊怕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更何况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杨坚孤独皇后的姐妹,李渊和杨广是妥妥

  • 李渊有4个儿子,将他们4人的名字连起来,发现李渊的野心非常大

    历史解密编辑:张艺腾数码知识标签: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皇位,杨坚

    历代王朝,无数皇帝都会将皇位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只有自己的血脉,才能世代相传,巩固政权和皇位。但是在乱世中,总会出现不一样的人。人都想往前走,世界之大,则野心也会随之增加。中国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初唐政治家,做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后代文学家对其评价不一,但是其影响深远,建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

  • 隋唐创业花名册:杨坚为何叫普六茹坚,李渊为何叫大野渊?

    历史解密编辑:大老头看史标签:杨坚,李渊,北魏,皇帝,西魏,唐朝,宇文泰,大野渊,隋文帝,隋唐创业,普六茹坚

    创业公司,喜欢搞花名,这样看上去似乎更有神秘色彩,会让人不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这个改花名这事,可真不是现代人的原创,中国最伟大朝代的唐朝,在草创阶段,也曾经用过花名。隋唐两代皇室,都曾经改过名字,比如说杨坚叫普六茹坚,李渊叫大野渊,听起来怪怪的,名字怪不要紧,能当皇帝就行。那么为

  • 李渊的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古凌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杨坚,隋炀帝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在《藏书》一书中,用“千古一帝”的至高评价点评了三个历史上统一王朝的传奇皇帝,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三个千古一帝荣耀的获得者,其中有两位是开国皇帝。而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君主,却依旧以其所打造的太平盛世和不朽功绩,荣获了这一称呼。提及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便

  • 李渊退位后生下30个孩子,李世民头痛不已,武则天一狠招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复杂说历史标签:李渊,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建成,唐太宗,女皇武则天

    故事从李渊的晚年开始,他已经退位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但生活却不如意。李世民不仅监禁了他的自由,还限制了他的生活享受,让他感到无比的沉闷和失落。为了打发时间,李渊决定给自己制造点乐子,他开始饮酒作乐,过着荒唐的晚年生活。他甚至不顾李世民的反对,生下了30个孩子,让李世民非常头疼。但是,李世民并没有

  • 李渊52岁之后再生30个子女,李世民如何对待弟弟们?

    历史解密编辑:混沌录标签:李渊,刘邦,皇帝,李世民,李建成,唐太宗,书法家,军事政策,玄武门之变,黄易小说人物

    玄武门之变的三天后,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渊册立为皇太子。虽然李世民还没有登基,可朝野上下都很清楚,从这一天起,李渊已经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皇帝,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国真正的掌舵者。李世民没有对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东宫官员们斩尽杀绝,而是利用招抚政策,将魏徵、薛万彻、冯立等原太子集团中的骨干人物招

  • 好一个“开国者”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中外管理传媒标签:李渊,李世民,裴寂,开国者,唐玄宗,武德

    “开国者”李渊非常英明、非常大气地选择了彻底放手,彻底退出。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优秀的历史正剧,可以让我们通古达今,短时间即感悟时空智慧。《贞观之治》便是这样。变革,不是当今最泛滥、最理直气壮的词汇吗?而该剧在高度尊重史实基础上,充分展示了一位变革者究竟该如何去做,并且做好,并且持续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