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李渊被迫退休后,他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且于64岁高龄还生了几个娃。
这里要说的,便是玄武门之变后面的故事了。
话说李世民的大哥和四弟,也就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人成天琢磨着挤兑李世民,害得李渊对李世民心生嫌隙,李世民忍无可忍,于公元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兵变。
玄武门外厮杀一片,血流成河,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派兵把侄子们全灭。
宫里边儿,满身鲜血的尉迟恭向李渊汇报了当下的情况。
李渊痛失两子,龙颜大变,脑子里飞快运转:“儿子们互相残杀,这是在逼老子让位啊!”
李渊虽然已经60岁了,但他还没有老糊涂。
对于接下来该怎么办,李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群臣:“众位爱卿,你们有何看法?”
大臣们也不是吃闲饭的,李世民都杀倒一大片了,还能怎么办?还是识相点,赶紧退位让贤吧!
经国务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李渊也只得硬着头皮做决定。
交权这种事,李渊是十分不情愿的,可是这尉迟恭将军还站在自己面前,如果不交权,他会对自己干出什么事,李老头也不敢确定。
罢了,李渊在心里劝自己认命。在尉迟恭的要求下,他写了一份手敕。
手敕的用意,自然是为了表明李渊主动禅位让贤给儿子李世民,可不是别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退位的。
有了这份手敕,李渊就没法翻案了。
接下来,李世民登场,他陈情表理,将自己的被逼无奈和良苦用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时李世民之所以派尉迟恭去给李渊汇报消息,就是不想背负弑父弑君的骂名,所幸李渊也没活够。所以当李渊父子相见后,二人上演了一场抱头痛哭的戏码。
痛哭完毕后,李老头知道自己就该收拾收拾,腾出地方准备退休了。
政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李渊交出了军政大权,并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诏书令下,李世民掌握了所有军政大权,成为大唐的实际掌权人。
又过了十来天,李渊向李世民表达了退位的想法,却遭到了李世民的推辞。
什么情况呢?不是李世民在这里表谦虚,而是他要给朝廷来个大换血。此时朝廷中很多老臣还没下岗,李世民还得再等等。
一个月后,李世民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封为大将军。又将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任命为宰相,天策府的人已经完成取代朝廷。
朝堂上下,都是自己的熟人亲信,李世民的龙椅也焐热了,坐上去那就一个舒坦。
终于,公元626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渊退休,迎来了自己既不快乐,也不自由的退休生活。
作为太上皇,他理所应当地居住在皇宫里的正宫太极宫中,但李世民却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
这种隔邻而居,看似是父子亲密,实则是李世民对李渊的一种“监视”。
李世民比谁都清楚,皇位是自己争取来的,不彻底扫清李渊的影响力,他这个皇帝当得就不安心。所以,他可不敢让老父离自己太远。
李世民当政的第一步,就是让老父亲“认清现实”。
他废除了李渊在位时颁布的大部分政策,然后以他的名义重新颁布,为的就是消除李渊的影响力。
紧接着,李世民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渊武德年间的朝政:如“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等。待公众舆论散播开来,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而这舆论的背后,瞄准的是对此事负责的人。
至于“接盘侠”是谁呢?乃前朝宰相裴寂是也。
众人都心知肚明,裴寂是李渊当政时最信任的宰相,也是李渊的心腹。
所以李世民此番操作,将前朝宰相裴寂贬的一无是处。最终裴寂被贬出京城,李渊势力在朝中的最后一根钉子也被李世民成功拔除。
这么一来,李渊心里彻底“凉凉”。
贞观三年,李渊“主动”提出想要搬家,他搬离了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
住得好好的,为何要搬家?
花甲之年李渊还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听儿子安排罢了。
这弘义宫原本是李世民当年的秦王府,不仅面积小,还年久失修,看上去就是一个破败园子,而且里面根本也没什么好景致。更讽刺的是,李渊搬家的理由是说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
这哪里是去看景,分明是给自己添堵嘛!
李渊搬进弘义宫后,李世民将这里改名为大安宫。
把老爹安置在这长安城外的大安宫,李世民心中倒是大安了。
搬进大安宫后,李渊跟李世民就很少见了,此时李渊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他也识趣,李世民不叫他,他几乎不出大安宫。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李渊,成天窝在宅子里干嘛呢?
答曰:造娃呢!
在大安宫的六年时间,李渊坐吃等死,在女人身上玩命地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别看李老头60多岁了,身体素质还是杠杠的,生育力仍然很旺盛。
在住进大安宫的第二年,李渊就得了一个儿子。这位幼子就是日后的滕王李元婴,今天南昌的滕王阁就是他建的。
在李元婴出生之后的五年里,李渊又和嫔妃们生了三个儿子和一堆女儿。
李世民也没想到,自己的老爹都退居十八线了,还不忘延续皇室血脉,也不知道李世民听闻弟弟妹妹们出生是什么心情。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在李渊68岁的时候,他收到了儿子李世民的邀约。
原来,李世民宴请西突厥使者,李渊前去赴宴,一干重臣大将也在旁陪坐。
宴会上,李渊看着西突厥使者的唯唯诺诺,他不由得想起他当初起兵时,对东突厥那是百依百顺。可短短几年间,不仅东突厥被唐朝消灭,西突厥也不敢轻视唐朝。
李渊估计内心还是有点欣慰吧!应该是老父亲看到儿子继承江山、发扬光大的那种自豪。他向在座一旁的长孙无忌等人感慨:“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这句赞美被李世民听到了,李世民当即给老爹敬酒说道:“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这话的意思是:国家和百姓得以安定,是因为我遵循您早前的方针来办的,绝不是我一人之力。
这话无疑是李世民给老爹递了蜜罐,李渊听了心里美滋滋。
李渊哈哈大笑,这是自李渊退位后,父子俩第一次开怀畅聊。
同年,李渊又一次出席公开活动,那是一次大阅兵。李渊再次被儿子的统治能力征服。
在阅兵会上,据史记载:“高祖(李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大唐可谓出尽了风头。
曾经难以征服的外敌,如今都是他随意指使的臣属了,李渊由衷地感觉到欣慰,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老父亲又夸自己了,李世民赶紧回捧:“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年近古稀的李渊,终于放下了当年的遗憾,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儿子统治国家的能力,也肉眼可见地发现国家的强盛。无论是身为一个父亲,还是曾经的君主角度,他都是欣慰的。
而李世民,他对老爹的态度也是大转弯,父子俩好像破冰一般,有了一种惺惺相惜。李世民接受了监察御史马周的建议,决定在择定龙首原建造一座浩大的新宫(即大明宫的前身),作为太上皇的消暑之所。
遗憾的是,第二年李渊生了大病,还没等到大明宫建成,他就病逝了。
李渊于635年农历五月,辞别了大唐盛世,享年71岁。李世民遵照他的遗言,对他的后事一切从简,将李渊葬入了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