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倓被父亲唐肃宗冤杀?史料含糊其辞,细节透露的玄机让人难接受

李倓被父亲唐肃宗冤杀?史料含糊其辞,细节透露的玄机让人难接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山东科普 访问量:4907 更新时间:2023/12/11 19:39:10

建宁王李倓的死让人扼腕叹息,有人称之为“史上最冤的皇子”。文学家褚人获作诗抒怀:“君子听不聪,佳儿被摧戕。遗恨彼妇寺,寸牒宁足偿!”

褚人获一骂唐肃宗,二骂张皇后,三骂李辅国,是他们害死了一代贤王,声称哪怕是将他们活剐了也难以解恨。

不过,李倓之死其实是一笔糊涂账,没人能说得清,史料的记载逻辑不清,事实不明。后人对事件的判断,大多是基于“定性”的字眼,和文学作品的描述,而不是理性的“事实”。

以我个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这件事的真相恐怕要让很多人的情怀碎了一地。

☞正史中的建宁王之死

天宝十五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谋反,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家小逃往蜀地避难。

大军行进到马嵬驿时,禁军发生哗变,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被杀,即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事变后,唐玄宗继续南下,而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承担起平定安史之乱的重任。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为了统一军事指挥,唐肃宗任命长子李豫(即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副元帅,建宁王李倓统领亲军(禁卫军)。

对这个人事安排,李倓颇为不满。

李倓是唐肃宗的第三子,时年约25岁,是一位很有见识、骁勇善战的皇子。马嵬驿之变后,就是他与李辅国一起,劝唐肃宗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留下来完成平叛大业。

在去灵武的途中,唐肃宗一行多次遇上乱兵,每次都是李倓“以骁骑营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

志在疆场报国的李倓不甘心待在后方享清福,他想上前线。事实上,一开始唐肃宗也是想让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但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反对的声音来自于“白衣宰相”李泌,以及李辅国等几位朝中大佬。

唐肃宗的理由是,李豫是储君,没必要兼任天下兵马元帅,而李倓善战,军事上有特长。

李泌等人的反对理由是:李倓要是立了大功,置储君于何地?当年太宗李世民不就是因为战功显赫而取代了太子李建成嘛?太上皇(唐玄宗)不也是因为功勋取代了嫡长子李成器?您还想玄武门之变重演吗?

唐肃宗吓一哆嗦,确实老李家兄弟相残的事太多了,为了杜绝隐患,他接受了建议。

但这件事对李倓的打击很大,至德二载(757年),李辅国和张淑妃向唐肃宗告状说:“建宁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

李辅国与张淑妃状告李倓其实目的不纯,因为他们与李倓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

此时,李辅国和张淑妃已经成了唐肃宗最为倚重的力量,二人相互勾结,把持朝政。尤其是张淑妃,她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用自己的儿子取代李豫。

李倓与长兄李豫的个人关系非常亲密,他为人忠诚、正直,自然对李辅国、张淑妃的作为非常看不惯,因此多次在父亲面前告二人的状。

李辅国和张淑妃也不傻,对李倓的举动一清二楚,双方早就势同水火了。

遗憾的是,史书没交代二人的 “李倓蓄异志”究竟是什么,但字里行间暗示这是诬告。然而唐肃宗居然就信了,并且非常残忍地处死了李倓。

李唐再次上演骨肉相残,人伦悲剧像恶魔一样始终笼罩在大唐帝国的天空。一千多年来,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为李倓扼腕痛惜,对李辅国、张淑妃恨之入骨,也对唐肃宗的冷酷和昏庸而侧目。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哪个父亲杀儿子那么草率?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相信史书,甚至被文学作品带偏,那就说明我们比唐肃宗还要“昏庸”。

事实上,史书为了某种立场,刻意隐瞒,甚至篡改史实的地方比比皆是。李倓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先从两个个焦点谈起。

☞李倓之死的两大焦点问题

史书虽然含糊其辞,但是我们从相关人物的传记中,还是能将一些碎片拼凑在一起,发现一些被隐藏的真相。

① 李倓究竟是以什么罪名被处死的?

李倓死后不久,李泌还朝,主动就这件事与唐肃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唐肃宗对处死李倓的原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倓于艰难时实得气力,无故为下人之所间,欲图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计,割爱而为之所也。”

他承认李倓确实对国家有大功,但是他受人挑拨离间,企图加害兄长,为了江山社稷,朕只好忍痛割爱。

结合李辅国、张淑妃状告李倓“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李倓因为失去天下兵马元帅之职,由此心怀不满,在别人的挑拨下,做出了阴谋加害李豫的举动。

至于挑拨离间的人是谁?李倓实际行动做了什么?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倓一定做了性质很恶劣的事,否则唐肃宗绝不可能仅凭猜测,就处死对他有大贡献的儿子。

李泌不认可,他说:“这事李豫都不相信,他每次跟我谈到李倓时,总是呜咽流涕,陛下您明显被人蒙蔽了。”

唐肃宗恍然大悟,他哭了:“事已至此,该怎么办呢?”

李泌长叹一口气,给唐肃宗回顾了《黄台瓜辞》的故事。

这段故事发生在武则天身上,为了权力,武则天接连害死长子李弘、次子李贤。李贤临死前作《黄台瓜辞》一首,讽刺老妈“摘瓜”,早晚有一天,我们这几个瓜都会你被摘光,将来老妈你就抱着空空的瓜藤哭吧。

李泌的话您听懂了没有?没听懂也没关系,我们稍后再解释。

总之,唐肃宗认为李倓做了对不起李豫的事,而李泌则认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这一定是栽赃。

② 李辅国、张淑妃真的想谋害李豫吗?

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倓是在为大哥两肋插刀,因为李辅国和张淑妃图谋大哥的储君之位。

张淑妃有两个儿子,长子李佋,4岁,次子李侗,1岁。这两个孩子年龄太小,而且他们跟李豫一样,都是庶子,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史书对这件事的说法是矛盾的,它一会儿说张淑妃因为儿子的劣势,认命了,因此跟李豫的关系比较和谐,一会儿又说张淑妃图谋“危之”。

张淑妃究竟对李豫什么态度?限于篇幅我只说我的结论:她从来就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儿子取代李豫,说她威胁李豫是栽赃。

李辅国就更简单了,他自始至终都是李豫的拥趸,后来因为拥立之功,被李豫封王拜相,成为大唐第一位宦官王爷、宰相。

所以,李辅国、张淑妃陷害李豫之说根本站不住脚。既然如此,李倓为兄长跟二人斗争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可以做出两个结论:一,李倓与李辅国、张淑妃的矛盾,无论谁是谁非,都跟李豫无关;二,有人故意他们的矛盾王李豫身上扯,这个人就是李泌。

先别急,我待会儿结合前面遗留的《黄台瓜辞》一起解释,我们先把李倓之死的真相讲完。

☞李倓之死的猜想

对不起,我只能用猜想这个词,因为我拿不到实锤的证据,这个猜想只是基于逻辑的推演,信不信由你:

李倓跟李豫争抢天下兵马元帅之职中行为过火,被人误解为有危害李豫的意图,李辅国和张淑妃半真半假,借机怂恿唐肃宗杀害了李倓。

事实上,关于天下兵马元帅的任命是一波三折。

唐肃宗最早任命的天下兵马元帅既不是李豫,也没有考虑李倓,而是宰相房琯。可是房琯不中用,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主导的“陈涛斜之战”,让唐肃宗好容易凑起来的几万人马赔得光光。

这个灾难性的后果让唐肃宗倍感失望,从此房琯从大红人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李豫和李倓才浮出了水面。

李豫被正式任命发生在至德二年闰八月,也就是说,从房琯被免职,到李豫被任命,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空悬了十个月。期间,郭子仪被任命为副元帅主持工作。

李倓被处死的准确时间史书没有记载,大致就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前后。

一个任命持续十个月不能下达,可见当时的分歧很严重,作为当事人的李豫和李倓很煎熬。

胸怀壮志、性格直率的李倓会不会做出过激行为呢?从他的行事风格来讲完全是有可能的。

不过李倓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着要立功报国,因此觉得争抢天下兵马元帅没有错,也从来没想过危害到哥哥,行为过激也不自知。

这就是李倓遇害,李豫始终没有发声的原因。他是当事人,个中隐情不容许他插嘴,否则很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

三十年后,李泌有一次跟唐德宗(李豫之子)回顾这宗陈年旧事时,德宗再次强调:“王叔当年确实是冤枉的,肃宗性子太急了。”

如果是确信的事还需要重复强调马?只有那些容易被误解的东西才会反复解释。而且唐德宗还指出,这件事唐肃宗处理得草率了一些,只看到李倓做了什么,而忽视了他的善良出发点。

客观讲,李倓是有责任的,而且是主要责任。

三十年的沉淀,李倓之死的真相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这件事李倓、李辅国、张淑妃、唐肃宗都有责任,绝不是史书上所说的那样,一方陷害,一方蒙冤,一方糊涂。

☞李泌重提《黄台瓜辞》究竟意欲何为

回到前面留下的两个话题:李泌跟唐肃宗讲述《黄台瓜辞》是什么目标?他为何要将李倓与李辅国、张淑妃的矛盾,扯到李豫身上?

《黄台瓜辞》讲的是什么?骨肉相残啊,李泌其实是在提醒唐肃宗:您小心一点,今天李倓死于骨肉相残,明天有可能悲剧重演,你也落得“抱蔓归”!

再直白一点:陛下,你身边又出现了一个武则天,今天她害死了李倓,明天会不会对李豫下手呢?

谁是下一个武则天?张淑妃啊。

李泌也知道,李倓之死虽然不算冤枉,但张淑妃在背后操盘就值得警惕。这个女人自从来到灵武后非常活跃,得到皇帝的专宠,很可能会被立为皇后。

这就麻烦了,此时李豫虽然是公认的储君,但实际上唐肃宗并没有立他为太子。万一张淑妃当了皇后,李佋和李侗就成了嫡子。

要是那样的话,李豫这个庶子还有资格当储君吗?虽然李佋和李侗现在还很小,但时间对他们有利,到那时李豫既不是嫡子,又失去年龄优势,会发生什么想想都毛骨悚然。

因此,李泌必须把李倓的死,跟大唐的百年大计,储位之争挂上钩:张淑妃害死了李倓,将来一定还会危害李豫。

被李泌这么一搅和,再加上史书对宦官政治、女主政治的厌恶,刻意歪曲事实,于是李倓之死被包装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我所谓的真相,可能打碎了您心中的一段悲情故事,很索然无味,但真相往往就是这样,它不浓烈,甚至有点黑白不分。

当然,您也可以有您对这件事的解读,欢迎留言讨论,下一篇我将带您走近张淑妃。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已经自愿让出皇位,唐肃宗为何还要忌惮父亲呢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唐肃宗,唐玄宗,李辅国,李亨,高力士,玄宗,安史之乱,皇位,五代十国,军事制度,军事政策

    当李亨派来的特使,把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的消息转达给唐玄宗时,他一点也不意外,马嵬驿事变时,他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很快就要来到了。马嵬驿那个盛夏的夜晚,士兵们突然哗变,杨国忠被当场打死。在唐玄宗宣布赦免士兵的命令后,他们不光不肯离去,反而把矛头对准了杨贵妃。唐玄宗环顾四周,高力士和陈玄礼一起,劝他忍痛割

  • 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李亨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图鉴标签:唐肃宗,李亨,皇帝,唐玄宗,武惠妃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

  • 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唐肃宗,唐玄宗,郭子仪,史思明,李辅国,安禄山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嗣升,后又改名李浚、与、绍、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这太子的尊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上李亨的。其中也有一番争宠夺嫡与阴差阳错,挟私陷害的宫廷内幕更是难以避免。史载,唐玄宗共有30个儿子,他在位当皇帝的时间长,多欲浪漫,内宠众多,即使被立为太子,也很难熬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唐玄

  • 唐史:唐肃宗病危前后,皇宫发生浴血事件,参与者都有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唐肃宗,李辅国,唐玄宗,张皇后,李豫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肃宗在大明宫宣政殿举行了盛大的册立太子典礼,册封皇长子李俶为皇太子,并为其改名叫李豫。这让唐肃宗的正妻张皇后极为不满,张皇后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唐肃宗的第十三子和李佋和第十四子李侗,他们因是皇后所生,所以都是嫡子。张皇后一直在筹划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她生的两个儿子出生

  • 唐玄宗年过76岁,唐肃宗却送他100个美女,2年后才知其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唐玄宗,唐肃宗,安史之乱,杨玉环,李亨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王朝当中,历朝历代的皇室子弟,都对于皇位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表示崇高的向往,许多的皇子皇孙都想要掠夺皇帝的宝座,虽说存在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其他兄弟对于皇位宝座的觊觎,从而还引发诸多的战争,战争的爆发无异于是悲剧的导火线。也正是因此,许许多多的皇室子弟当中,基本上

  • 永王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唐肃宗身在西北,如何"隔空"平定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平定,唐朝,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节度使,永王之乱,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肃宗虽于灵武即位称帝,在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勇敢地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收复失地,重整河山,再现辉煌的重任,但是,整个平叛战争形势却日趋严峻危机了。1、全国战场的烂摊子在河北,潼关失守,郭

  • “退位”后的唐玄宗:被儿子唐肃宗软禁,气得绝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玄宗,唐肃宗,李辅国,长安,郭子仪,杨国忠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迅速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在抵达成都时,他身边只有“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就在唐玄宗下诏罪己,准备平叛事宜之时,他得到了来自灵武的消息,原来自己已经成为太上皇了。六年后,唐玄宗病死于长安。那么“退位”后的唐玄宗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呢?一、被

  • 李隆基年过76,儿子唐肃宗送给他100名宫女,2年后玄宗便衰竭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唐玄宗,唐肃宗,安史之乱,李亨

    导语:不管是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还是各种影视作品中,自古以来的皇家父子"先君臣,后父子"的父子关系,一定都让我们感觉到了诸多的压抑和无奈吧。"身在皇家,身不由己"是我们学习历史后,对帝王家的孩子同情和了解。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皇家父子关系是如何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唐玄宗李隆基司马光的历史著作《资治

  • 76岁太上皇绝食身亡,临死前怒视苍天,十三天后儿子唐肃宗驾崩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唐肃宗,唐玄宗,太上皇,杨玉环,杨国忠,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顶峰,在军事、文化和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其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位传奇帝王。他和杨玉环之间充满悲情色彩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当杨玉环魂断马嵬坡后,唐玄宗又是如何收场的呢?在唐玄宗继位之前,唐朝皇室成员间因为争夺皇权,已经连续多年爆发了多场激烈的争斗,其

  • 唐玄宗年过76,唐肃宗却送他100名貌美女子,2年后才明白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玄宗,唐肃宗,杨国忠,杨玉环,朱祁镇

    唐朝历史上的巅峰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唐朝达到了顶点,国家财富超越了隋朝。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繁荣被拦腰斩断。回顾这段历史,要说谁最伤心,那自然是唐玄宗。因为他开创了这一切,结果又被自己亲手葬送。而且更为可悲的是,不久后,他还被自己的儿子夺去了权力,成了太上皇。后宫的寂寞是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