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温:推翻大唐王朝的猛人,身前颇多传奇故事真真假假乱人心神

朱温:推翻大唐王朝的猛人,身前颇多传奇故事真真假假乱人心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590 更新时间:2023/12/8 20:56:27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对有2个发展较为繁盛的朝代,为后人所熟知。

一个是汉朝一个就是唐朝,后来的人们喜欢吧他们并称为“汉唐盛世”。

唐朝的皇帝们很多都有各自的“XX之治”,以表示这个皇帝在当时所创造的政绩。不得不说唐朝也确实发展的如日中天,一度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然而真实这样的一个强大的王朝,最后却被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朱温给终结了,这么一说,朱温好像确实很生猛哈!

我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朱温的某些零碎的“战绩”吧!

他曾经一顿饭杀死过九个王爷。

他曾经一次性把三十多位大臣斩杀并抛尸黄河!

那朱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凭什么能推翻当时的大唐王朝?他的那些传奇故事有啥如何的呢?

其实要说朱温的出身并不是很优秀,他只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当时乡村私塾里的一名老师,名字叫朱诚。虽然收入还相对微薄,但是一家人的基本温饱问题还算是能够勉强对付。

然而没曾想,这个朱诚在壮年时期就早早的病死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这时候的一家人顿时就变得促襟见肘起来。

无奈之下,母亲王氏只得带着三个儿子,投奔了相对比较富裕的同乡刘崇。刘崇收留了他们在家里做些工活儿。

然而朱温的生性顽劣性格凶悍,根本就是不务正业,还经常寻衅滋事,乡里十里八村都很讨厌他。包括刘崇也并不是很喜欢他,经常对他折磨殴打。

唐僖宗乾符4年(公元877年)。当时到处肆虐的“黄巢农民起义”来到了砀山。这倒是符合了朱温的爱好,干啥啥不行,闹腾第一名。他和哥哥朱存一商量,决定参加了黄巢起义军。

然而,刚参军不久,二哥朱存就战死沙场。朱温却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封赏。从基层士兵干到了统帅千军的将军,成为了黄巢得力的主将之一。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率领60万大军,杀入当时的唐朝京都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从此自立为帝。而朱温也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了刺史。

然而,可能朱温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刺史官,已经是他在黄巢集团中能够摸得着的最高级别了。在后期的南征北战中,朱温屡屡受挫,然而在向朝廷求援的时候也是了无音讯。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当时的左军使孟楷隐报所造成的。屡战屡败、外加上刺史的黄巢集团内斗也是愈演愈烈。朱温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投降唐朝。

说干就干,朱温带领了一众手下亲信,投降了当时的大唐将领王重荣。当时的唐僖宗得知朱温前来投降,也是非常高兴,并且封赏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从此以后朱温就带着他自己的亲信以及唐朝的大军东征西讨,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收陈州、平蔡州,一顿操作下来,妥妥的成了大唐王朝的刽子手。也算是为大唐政权长久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此时的大唐朝廷上的那些人们,早已被眼前的盛世繁华冲昏了头脑,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把唐昭宗接到洛阳,把皇帝身边的人也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完成了自己胁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然而,大唐政权毕竟经历那么些年的经营,必然有一批忠于皇室的肱股之臣。这些人得知皇帝被软禁,便商讨擒拿朱温的大计。朱温得知此事,解决办法倒是简单,直接把唐昭宗杀了。

改立李柷为皇帝,是为唐哀帝。看这别名就知道,这时候的大唐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即将走向灭亡。

其实,从整个经过,我们并不难看出。前期的朱温投降,麻痹了唐朝政权的提防。中期的屡立奇功也让李唐王朝对这个外来的降将提升了很多的信任。后期的反叛起是已经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手握重兵,硬刚你们也干不过我。等你们成了气候有对抗我的能力的时候,我杀了你们的主子。寒了你们的军心。

至于朱温后期的那些花边新闻,比如“凌辱张全义一家女眷”这个事情是记录在五代十国历史当中的。看过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五代十国整个过程都很乱,史官记录也是残缺不堪,很多都是靠着后期的资料善本,说的直接点,就是很多都有杜撰嫌疑。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历史时间轴,朱温来到张全义家的时候,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体弱多病。哪里还有能力去干这些事情?

至于他在家中乱伦的故事更是假的离谱,这个事情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一本小说集《北梦琐言》,本来,小书的情节很多时候就是杜撰。而且还是宋朝人写的小说,众所周知送人对朱温这个人本来就是嗤之以鼻,写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泼脏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梁朝开国皇帝朱温竟然荒淫无耻到如此地步最后被儿子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昨夜梦白鸽标签:朱温,梁朝,皇帝,五代十国,皇位,唐昭宗

    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一共持续了近百年,这是我国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最长的大动乱、大分裂时代。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人,母王氏佣食于萧县,五代十国梁朝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根据史书记载,朱温给后人留下

  • 后梁流氓皇帝朱温,扒灰专业户心头也有一抹白月光——元贞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篮篮标签:朱温,张惠,唐朝,阴丽华,黄巢起义,元贞皇后,中国军事制度

    孙光宪:始能以柔婉之德,制豺虎之心,如张氏者,不亦贤乎!因这一句话,我看了一部五代史。张氏,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嫡妻,宋州砀山人,追尊元贞皇后,后改元贞皇太后。张惠是单州豪富之女,在当地极为的有声望,其父张蕤更是做过宋州刺史,他深知女子在世的艰难,所以从小便对她严格教导,不仅

  • 朱温在大臣家避暑,家中妻女儿媳挨个被临幸,大臣的应对令人叫绝

    历史解密编辑:解压捏捏标签:朱温,张全义,李克用,李存勖,节度使,黄巢

    五代十国,是一个充满着战乱、阴谋和杀戮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朝不保夕。皇帝想保住龙椅,官员和将军们想抱着项上人头以及权势,而百姓们只想有口饭吃。因此在五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只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活着”。张全义,是五代时期的大将。在黄巢义军所建立的大齐政权、残唐政权及后梁

  • 好他人之妻,朱温的灭亡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朱温,皇帝,皇位,唐朝,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作者:不贰过唐朝末年,政治严重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为了不被压迫,农民开始起义自保。黄巢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几乎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大唐国力衰微。这一次起义,史称黄巢起义,这是一场民变,是唐朝末年历时最久,影响最深的农民起义。但是黄巢此人,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其评价都是负面的,因为自黄巢后,五代十国

  • 唐朝掘墓人朱温:一顿饭铲除9位皇子,白马驿之祸30位忠臣被害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朱温,唐昭宗,宦官,唐朝,昭宗,节度使

    大唐盛世是多少人向往的时代,然而遍观古时历朝历代,虽然每个封建王朝都极力宣称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但事实上,每个王朝最后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即使强盛如汉唐也逃脱不了这个定律。唐朝算是我们认同感最强的朝代,至今我们仍以唐人身份自居,不过唐朝虽然曾经国力强盛,以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铸就了贞观之治、开元盛

  • 历史上推翻唐朝的朱温,他真的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朱温,宦官,宰相,唐朝,梁太祖

    梁太祖朱温,他的私德却是有问题,但远远没有到那种人神共愤的地步。现在,随着大多数说到朱温的影视剧,都将他描述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昏君,因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一说到朱温,就认定他是一个暴君,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非也。如前文所说,朱温的私德确有问题,一是他滥杀。早年间,他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天下时,

  • 狈论南唐(八章)吴王杨行密逆袭后梁太祖朱温,被誉为十国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杨行密,朱温,节度使,高骈,黄巢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在军事上向来有北强南弱的传统。在古代的各个乱世中,北方的割据势力,在军事能力上对南方几乎都处于优势地位。只有少数时间,南方的军队对北方割据势力时有着短暂的优势。因此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原王朝的诞生,大多是由北向南的。可是并不能说南方的势力就绝对没有机会,乱世之中南方的军队还是表现

  • 终结大唐命运的为何会是朱温这么一个荒诞和无赖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深更读史标签:朱温,无赖,皇帝,曹操,南唐,唐朝,黄巢起义,大唐命运,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

    唐朝是由李渊建立的,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这期间,曾经是巅峰一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多有往来。不过随着大唐的衰落,实力大不如从前,也出现了非常憋屈的一幕,皇帝三番五次的被从都城赶出来,非常狼狈。最终,大唐被后梁所取代。这是一个短命王朝,而做到这一切的就

  • 朱温陷害晋王李克用,白袍将史敬思盘肠血战太平桥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朱温,晋王,黄巢,李克用,史敬思,李存孝,国防政策,军事政策,中国军事制度

    东汉末年,曹操和刘备在长坂坡发生大战。为救幼主阿斗,赵云匹马单枪冲进曹军之中,力挑曹军五十多员战将,威震于天下。到残唐演义之中,又有一员大将名为史敬思。史敬思在残唐十六杰中位列第九,银盔银甲素罗袍,胯下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条涯角亮银枪,学的也是子龙枪法,宛若三国常山赵子龙再世,因此人称白袍将,也有小赵

  • 若将朱温与刘邦、刘备、朱元璋相提并论,简直就是对后三人的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朱温,刘邦,刘备,朱元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算是家喻户晓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实,这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开国功臣惨遭“兔死狗烹”的厄运,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不过,相比于其他被“烹”的忠犬,后梁的邓季筠、黄文静死得非常蹊跷。皇帝朱温上台后,对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