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战,亦是使后周步入强盛的一战

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战,亦是使后周步入强盛的一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118 更新时间:2023/12/21 3:09:57

公元954年,建国不到3年的后周再次迎来了第二任皇帝,那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这位15岁就从军替后周太祖郭威打天下的猛人,在被郭威收为义子后,就注定会迎来最为辉煌的时刻,最终在954年正月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继任为大周朝的第二位皇帝,自此柴荣开了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生涯。当然柴荣这位皇帝可并不好当,当时的后周并不是最强大的,它的周边还有着北汉、后蜀、南唐和契丹等国,而这其中尤以契丹最为强大。

五代十国形势图

也就是在这一年,柴荣登基不到数日,在后周北边的北汉、契丹两国就联合对后周发起了进攻,而这就是柴荣的第一战,史称“高平之战”。当时远在晋阳的北汉国主刘崇见后周正处于先皇、新皇交替的紧要关头,并觉得有利可图,再加上北汉与后周本就是仇家,当年晋州之战刘崇就被后周打的叫苦不迭,甚至连边关重镇岢岚军都被后周军占去了。所以现在见有落井下石的机会,刘崇当然不愿意错过,不过他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单打独斗几乎不可能胜的了柴荣,所以据《资治通鉴·后周纪·后周纪二》载“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

请兵

于契丹”,在当时他就让让使者带着大量的财宝去求自己的老大,也就是契丹国,希望他们能一起出兵。

契丹国与五代十国

而在当时契丹本就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只是苦于后周立国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乱,再加上当年晋州之战契丹国就曾派遣过5000士兵一起进攻后周,但结果就是5000士兵十去九八,所以契丹之后就一直不敢有什么过大的动作。但是现在可不一样,后周正处于新君初立的时刻,再加上又有北汉的身先士卒,所以最终契丹就答应了北汉的出兵请求。《新五代史·东汉世家》载“契丹遣杨衮将铁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以助旻。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将骑兵三万攻潞州”,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契丹对于此次的攻后周一战,那是势在必得的,而北汉也差不多,北汉几乎将当时所拥有的骑兵部队全部派出,而剩下的步兵也都是精锐之师,就这样北汉、契丹联军的近十万部队就浩浩荡荡的开往了后周边境之地。

契丹骑兵和步兵

二月北汉、契丹联军进入后周潞州之地,并在这里与后周打响了第一战。据《资治通鉴·后周纪·后周纪二》载“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馀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当时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见北汉联军已至太平驿,并迅速的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他先是让麾下大将穆令均率领兵骑二千的混合部队前往阻击北汉张元徽率领的先锋部队,然后自己就率领麾下的全部主力屯兵于太平驿,以防不测。

高平之战示意图

不过虽然李筠做出较为稳妥的战略安排,可惜的是后周的将士素来就轻视被自己数次打败的北汉军。而这次也不例外,当时穆令均几乎不做任何安排,就率领着麾下的大军冲向张元徽的北汉军中,而当北汉军后撤之时,也丝毫不考虑这到底是不是阴谋,他还是自信的认为北汉军跟以前一样,还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但是实际上这次北汉军的撤退却是张元徽谋划已久的“佯装溃败”之计,当时的张元徽早已看透了后周军存在着一种对北汉军轻视的思想,而他就是利用这一个思想,最终让张元徽的大军顺利的进入到他所设的埋伏圈内。而此战最终的结果就是后周军大败,李筠率领着残兵败将狼狈的逃回了上党婴城,闭城不出。

高平之战北汉、后周进军图

此次北汉大胜传回刘崇的军中,那是振奋人心,大大激励着刘崇对击溃后周大军的信心,但也就是这次胜利造成了刘崇在与柴荣后来的决战中的目中无人,最终导致北汉军陷入溃败,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此时的作为战败方的后周朝廷并未收到李筠战败的消息,但北汉、契丹联合进攻后周的事情倒是早已被柴荣知晓,整个后周朝堂也为这件事是吵得不可开交。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惟王溥劝行,帝从之。

在当时柴荣说出要御驾亲征的时候,整个朝堂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劝阻柴荣打消这个念头。他们都固执的认为“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他们认为在当时即使北汉、契丹联军来进攻后周,也是会遭受如同晋阳之战时那样的下场,再加上此战刘崇必定不敢来,所以柴荣没必要以皇帝之尊去亲临战场,这不就等同于示弱吗?所以他们都极力反对柴荣这么做。

柴荣领兵作战剧照

但是此时的柴荣却几乎听不进朝臣的任何建议,要知道他当皇帝本来就有很多人不服,毕竟他只是先帝的义子,而非亲子,再加上他一登基北汉、契丹就打了过来,难免有很多人不服他,所以他急需靠一些事情来让人信服,而击溃北汉、契丹联军就是柴荣证明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最好方式,所以柴荣必要去,也一定要去。

最终在众臣几乎一片倒的反对下,柴荣还是以一句“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的强大气势,再加上在不久后罢免宰相冯道的气魄,众臣不得已只得默认柴荣御驾亲征的事实。当然柴荣也并不是什么昏庸之主,他虽固执己见的一定要御驾亲征,但也并不是草率就率军前往,相反柴荣做足了准备。

柴荣剧照

《旧五代史.世宗纪一》载“诏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故令所在招纳,有应命者,即贷其罪,以禁卫处之。”。

在当时他准备要御驾亲征后,就开始在整个国家招募那些混迹于江湖的草莽英雄,因为柴荣认为“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所以在当时只要这些人投靠柴荣,不但免其之前所犯的罪,更甚者可以直接做上皇帝近卫的位置,而就是如此当时很多的草莽英雄都相继投靠了柴荣,也在不久后的高平之战这些人也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在柴荣差不多准备好的时候,朝廷又出现了些许的动荡,那就是李筠大败于北汉军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旧五代史.世宗纪一》载“三月丁丑,潞州奏,河东刘崇入寇,兵马监押穆令均部下兵士为贼军所袭,官军不利。”。当然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并未影响到柴荣御驾亲征的计划。柴荣不愧是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主,他在第一时间就消除了这次战败所造成的影响。

柴荣御驾亲征图

他先是让符彦卿、郭崇领兵赶赴潞州阻止北汉军对后周腹地的进一步入侵,然后再让符彦能、白重赞、史彦超等节度使与指挥使快马加鞭的先行赶赴泽州。之后为了稳定后周国内的政局,柴荣还大赦天下,只要不是杀头的罪犯全部赦免,然后之前被贬的官员择优再升迁,之后全国所欠的去年的夏秋租税全部免除,再者所有官员,不管是在任的,还是退休的都全部加封。也就是在柴荣这样的操作下,整个后周因战败而造成的恐慌全部消失,甚至全国百姓和官员也因柴荣的这几条政策反而更加的拥戴他。

在稳定国内的局势后,三月柴荣率军北上,也正式开始了登基后的第一战“高平之战”。之后在出发的第八天,后周军的先锋部队于高平县的南面于北汉军相遇,最终北汉军被击溃,而在审问俘虏的时候,柴荣得知“刘崇自将骑三万,并契丹万余骑,严阵以待官军。”。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不让刘崇得知自己的到来会有所准备,同时也害怕他们会撤退,所以柴荣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抛开后方的主力军,自己单领先锋部队快速前往与之决战。而后在高平的巴公原这个地方,柴荣的部队与北汉、契丹联军的主力相遇,最终三国在此展开了最终的决战。

后周、北汉作战图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载:“显德元年三月亲征,甲午,战于高平,李重进、白重赞将左,樊爱能、何徽将右,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以禁兵卫跸。旻亦列为三阵,张元徽居东偏,杨衮居西偏,旻居其中。”

以上就是后周、北汉、契丹三国在此次大战的大概布置。在当时刘崇的大军分为三列,张元徽的北汉军在东面、杨衮的契丹军在西面,而刘崇的亲卫则是在中间。而后周军也随之对应的做出了战略安排,李重进和白重赞军在左边、樊爱能和何徽军在右边,向训和史彦超在中间,而张永德的禁卫军则护卫着柴荣。但是在两军完成部队的布置后,并没有开始决战,相反此时的两军阵地异常的平静,谁都不敢动,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实力之前谁都不敢妄动。

柴荣亲征图

不过最终刘崇忍不住了,他自认为此时柴荣的后周军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军队了,毕竟在最开始的是他的大将张元徽可是把后周军打的是屁股尿流的,所以此时的刘崇那是趾高气扬的说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而全然不顾杨衮所说的“勍敌也,未可轻进!”,及手下谋臣所说的“义可斩也!风势如此,岂助我者邪!”这样的提醒,最终刘崇的大军动了,他命令在东面的张元徽部率先向后周的右路军发动进攻。

而说来也巧,张元徽部攻击的右路军是整个后周的大军最弱的,当然不是右路军的士兵弱,而是它的统帅樊爱能和何徽太弱了,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后周大军中最怕死的将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据《资治通鉴·后周纪·后周纪二》载“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溃。”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两人没打几下,就带领着手下的亲兵跑了,而随着统帅的逃跑,整个右路军那是全线崩溃,被杀者多达上千人,而投降的右路军士兵也多达二千余人。

高平之战战争场面

同时随着右路军的溃败,参战的整个后周军也随之陷入混乱当中。而正当后周军要崩溃的时候,柴荣出现了,他亲自率领着麾下的亲卫来到阵地的最前沿与北汉军进行硬碰硬的对抗,所以此时本处于崩溃的后周军,眼见自己的君王居然如此的英勇,突然之间就开始士气大振,再加上马仁瑀对众将所说的那句“主辱臣死”,并勇猛的杀掉北汉数十位士兵,顿时整个后周军开始了绝地大反攻,他们为了自己的皇帝开始奋勇杀敌,他们开始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只求杀掉对面的敌人。最终在后周军悍不畏死的进攻下,北汉军开始节节溃败。

就在这样的危急关头的时候刘崇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居然不管不顾此时的北汉军已经开始出现溃败的迹象,而直接要求手下唯一的大将张元徽去阵前杀掉柴荣,却不是让他去压制住后周军的士气,并稳住己方的阵脚。而最终就在刘崇这样让人唏嘘的做法下,先是张元徽被后周军所杀,后随着张元徽的被杀,整个北汉军最后的一点士气也被彻底的抹灭,最终摆在北汉军面前的就只有“逃”。而后随着后周军左路军、中路军的马全乂、赵匡胤等人的到来,北汉军开始全面的溃败,此时无论刘崇如何的摇旗呐喊,北汉军在此次大战中还是彻底的失败了。

战场图

而于此同时曾经与北汉军一起进攻的契丹军,据《资治通鉴·后周纪·后周纪二》载“杨兗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也就是这个时候的契丹军因畏惧于后周的勇武,及主将杨衮记恨刘崇不听他的,最终他们不顾北汉军的死活,独自的撤出了高平战场。之后随着北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契丹军的撤退,刘崇的北汉军迎来最后的失败,最终刘崇只得带领着数百骑逃回了晋阳。

高平之战攻城战

最终高平之战以后周军的胜利也告终。而北汉军经历此战也无力再南下侵周,同时契丹也俱于后周军在高平之战的表现,也不敢再明目张胆的南下劫掠。自此之后柴荣得以能够安心的发展后周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后周开始进入鼎盛,并最终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也在之后也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周世宗:纵使托孤事宜再精细,终究难逃被清算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皇帝,范质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后周世宗柴荣,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可以说是一个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修订法律,严格吏治,封疆拓土,南征北战,如果能够再多活些年,定当可以完成统一大业。造化弄人,他年仅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并且指定了自己七岁的儿子

  •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打不过老的就欺负小的?周世宗柴荣的立威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郭威,后唐,柴荣,刘知远,石敬瑭,后周世宗,高平之战,立威之战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其养子兼内侄的柴荣(郭荣)于灵前继位,是为周世宗。不过,刚刚继位的柴荣,马上就迎来了“新手皇帝”的历练大礼包。当年二月,一个郭威与柴荣的“老熟人”,领精兵三万,以及外援军十万,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南下,气势汹汹的直扑后周而来。这架势,分明是想灭了后周

  •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的绝地反击,赵匡胤平步青云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冯道,郭威,柴荣,唐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这一年正月,周世宗柴荣正式登基,而还没等他把皇位暖热,就有人上门“找麻烦”。找麻烦的人,是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刘崇与柴荣的养父郭威有宿怨,但奈何技不如人,始终打不过人家,而如今好不容易熬死了郭威,刘崇就意识到机会来了。趁着自己还能动弹,赶紧找后周复仇。而为了此战能取得成功,

  • 传奇皇帝周世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周世宗,皇帝,后周世宗,郭威,宋太祖,五代十国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随着朱温接受唐哀宗禅位建立后梁开始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立国建立宋朝为止,古老的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了兵连祸结、狼烟四起的乱世,华夏文明也开始了53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混乱而在这短短的50余年中,先后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

  •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如何?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就是提供肩膀的巨人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李世民,冯道

    柴荣、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错,但他们是两种类型的帝王:前者极具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后者是个典型政客,老谋深算、思维缜密。而且,赵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着柴荣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欢柴荣,也就不难理解。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

  •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柴荣,赵匡胤,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周世宗柴荣好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极其不错,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独特特点:前者算得上是时代里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是一个动辄就可以搅乱整个时代的一代雄主。而后者则更像一只老狐狸,老谋深算、谨慎小心。而且最为主要的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建立宋朝,很

  • 为啥周世宗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看他“禁佛”的手段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明君,五代十国,后周世宗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共发生了四起毁灭佛法的事件,人们将其称之为“三武一宗之厄”,而其中最为文明理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灭佛事件,就是由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柴荣所制定并推行的。时代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时传入中国起,在国家政策上一直享受着特别的优待,最特别的就是免去了僧人的劳役赋税,

  • 白雪阳春传雅曲之花蕊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天堂标签:花蕊夫人,花蕊,牡丹园

    我赏花蕊牡丹园爱尝薯药月一盘惟叹国亡无男子雅女情笃祭张仙

  •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真的是花蕊夫人所写吗?

    历史解密编辑:客馆历史官方标签:花蕊夫人,孟昶,皇帝,宋太祖,君王,宋朝,花蕊夫人(后蜀),小说家,五代十国,艺术家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如今儿童耳熟能详的《述国亡诗》,据传为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所作,意在表达自己对于后蜀军队面对北宋大将王全斌时不战而降的不耻与愤恨,更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恨。虽然此诗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花蕊夫人所作,但从古至今,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

  • 有这样一群女子,名字都叫花蕊夫人,美艳绝伦,却都惨死男人手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花蕊夫人,孟昶,宋太祖,王建,宋太宗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辉煌的汉帝国和唐帝国之间,有近八十年的岁月里,整个中国都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男人们群雄逐鹿,一个一个黄袍加身,登上金銮,又一个一个被更强大的男人取而代之。这是男人们的狩猎场,谁夺得了至高无上的霸主之位,谁就能去占有天底下最美艳的女人。这是个烽烟烈烈的时代,在残酷背景的映衬下,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