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世宗:乱世的雄才伟主,统一大业未竟先身亡,再活五年会如何?

周世宗:乱世的雄才伟主,统一大业未竟先身亡,再活五年会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686 更新时间:2024/1/25 6:40:34

周世宗求贤寻"良方"

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周世宗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大臣们必须完成一篇命题作

在现代社会的考试中,命题作文是很常见的。但是这次的出题人是皇帝,考生则是他的以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为首的二十位大臣。

周世宗出的题目有两个,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当时的周世宗地位已稳固,他开始考虑接下来如避免后唐和后晋时期的混乱。他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制定出一套非常好的战略,帮助他尽快实现统一的愿望。

大臣们分别就皇帝出的题目进行思考、构思、写作。其中有一个大臣叫朴,他的《平边策》最著名,让周世宗深深叹服。在《平边策》中,王朴认为要想实现统一,首先要平定南方;要想平定南方,南唐最为重要。

《平边策》谋划全局

在当时所有国家中,除了后周之外,南唐的地方最大、资源最丰富,与后周接壤的边境最长。

王朴希望先施行骚扰策略,利用少量兵力疲敝南唐,再夺取长江以北的土地,也就是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淮河之间的地方。王朴估计,南唐一旦失去了长江以北,就失去了屏障,后周大军就随时可以南下平定。

南唐如果灭亡了,那么剩下的南方国家都不构成威胁。 一旦平定了南方国家,就可以兵北方,夺取山西和幽州,完成全国的统一。

周世宗对王朴的作文非常感兴趣,他未来制订的统一策略,就是参照了王朴的建议。概括起来,周世宗的策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自保阶段;第二是平定南方阶段;第三是平定北方阶段。

周世宗占据的地盘仅仅局限在华北平原附近,这片土地没有天险进行防守。也可以说周世宗占领的地方是随时都会遭到攻击的地方。

不妨来看看:北方的契丹人随时可以长驱直入进攻首都汴梁;山西的刘崇也虎视眈眈;在南方的江淮之地大部分都在南唐手里,从淮河到汴梁,走水路就可到达;在西面,是后蜀控制的汉中地区和陇右地区,要想攻打周世宗也是很容易。

周世宗的戎马生涯

周世宗订好了作战方略,就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与后蜀的战争

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因为周世宗的目的不是进攻四川,而是只为了占领陇右地区,最多看情况决定要不要占领汉中。此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后蜀不能组织力量从四川攻击中原的周世宗。此战顺利达成目标。

与南唐的战争

前面已经说过,南唐只需要从水路北上就可以直达汴梁,所以周世宗此次的目的是占领长江以北的地区,尤其是淮河流域。为了确保自己都城汴梁的安全,周世宗目标是将淮河全境全部占领。

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战争一直用了两年五个月的时间。此次战斗中,周世宗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寿州,这里也是南唐最坚固的堡垒。寿州的守将叫刘仁瞻,他在寿州让周世宗吃尽了苦头,一直久攻不下。

周世宗将寿州以外的很多地方都攻下了,还是没能占领寿州。有时候,运气就是这么好,寿州守将刘仁瞻一年之后得病死了,周世宗才得以攻破寿州。

得到寿州的周世宗沿运河南下,直逼南唐都城金陵。通过这次战争,南唐煜向周世宗称臣,周世宗得到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

与契丹决战

公元959年,周世宗制定了详细的北伐作战计划,此次目标是收回燕云十六州。周世宗的军队顺利地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最靠南的瀛洲、莫州。

令人痛心的是,周世宗突然在此时患病身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任务就暂时搁置了。

结语

周世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占据狭小的四战之地,一生南征北战,在征伐中逐渐扩大后周的势力范围,离自己最初制定的统一大业的目标越来越近时,却意外患病身亡,真是天妒英才,令人叹息。

周世宗具有非常冷静的谋略。在军队到达南唐李煜的都城时,周世宗选择逼迫李煜纳表称藩、划江而治。主要是考虑到后周最危险的敌人在北方,只要燕云十六州掌握在契丹手里,自己的都城汴梁就随时面临被攻击的危险。

为了进攻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周世宗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果消灭了后唐,他还需要拿出一定的兵力来维持稳定,南方和北方同时用兵,必然会削弱自己的力量。所以,周世宗选择了让李煜来统治长江以南,世宗相信南唐早晚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我有时在想,如果周世宗再活五年,他会实现统一大业吗?

标签: 周世宗平定平边策后唐王朴

更多文章

  •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能否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后周世宗,宋太祖,陈桥兵变,郭威,周世宗

    若是周世宗在世时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自然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发生。世宗柴荣在位时间虽然并不长,前后也不过是六年时间,但是,他在位期间南败南唐,西败后蜀,北方连胜北汉、大辽。可以说,周世宗柴荣一生在大战上战无不胜,其威势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朝廷,都远超五代时期的任何一位君王。换言之,柴荣对朝廷的掌控力极强

  •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两位大臣痛哭怀念周世宗,结局却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宋太祖,周世宗,李重进,宰相,平定,中书令

    上回说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率兵回到后周都城开封,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向他俯首称臣,只有周世宗柴荣留下来制约赵匡胤的韩通准备发兵抵抗,最终被王彦升所杀。可以说,在国家兴亡这种大事猝然临之的时候,只有韩通才说得上是忠臣。所以,赵匡胤下令追封韩通为中书令,并以礼安葬了他,而王彦升虽然唱了一会白

  • 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战,亦是使后周步入强盛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高平,节度使,刘崇

    公元954年,建国不到3年的后周再次迎来了第二任皇帝,那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这位15岁就从军替后周太祖郭威打天下的猛人,在被郭威收为义子后,就注定会迎来最为辉煌的时刻,最终在954年正月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继任为大周朝的第二位皇帝,自此柴荣开启了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生涯。当然柴荣这位皇

  • 周世宗:纵使托孤事宜再精细,终究难逃被清算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皇帝,范质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后周世宗柴荣,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可以说是一个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修订法律,严格吏治,封疆拓土,南征北战,如果能够再多活些年,定当可以完成统一大业。造化弄人,他年仅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并且指定了自己七岁的儿子

  •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打不过老的就欺负小的?周世宗柴荣的立威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郭威,后唐,柴荣,刘知远,石敬瑭,后周世宗,高平之战,立威之战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其养子兼内侄的柴荣(郭荣)于灵前继位,是为周世宗。不过,刚刚继位的柴荣,马上就迎来了“新手皇帝”的历练大礼包。当年二月,一个郭威与柴荣的“老熟人”,领精兵三万,以及外援军十万,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南下,气势汹汹的直扑后周而来。这架势,分明是想灭了后周

  •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的绝地反击,赵匡胤平步青云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冯道,郭威,柴荣,唐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这一年正月,周世宗柴荣正式登基,而还没等他把皇位暖热,就有人上门“找麻烦”。找麻烦的人,是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刘崇与柴荣的养父郭威有宿怨,但奈何技不如人,始终打不过人家,而如今好不容易熬死了郭威,刘崇就意识到机会来了。趁着自己还能动弹,赶紧找后周复仇。而为了此战能取得成功,

  • 传奇皇帝周世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周世宗,皇帝,后周世宗,郭威,宋太祖,五代十国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随着朱温接受唐哀宗禅位建立后梁开始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立国建立宋朝为止,古老的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了兵连祸结、狼烟四起的乱世,华夏文明也开始了53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混乱而在这短短的50余年中,先后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

  •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如何?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就是提供肩膀的巨人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李世民,冯道

    柴荣、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错,但他们是两种类型的帝王:前者极具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后者是个典型政客,老谋深算、思维缜密。而且,赵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着柴荣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欢柴荣,也就不难理解。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

  •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柴荣,赵匡胤,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周世宗柴荣好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极其不错,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独特特点:前者算得上是时代里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是一个动辄就可以搅乱整个时代的一代雄主。而后者则更像一只老狐狸,老谋深算、谨慎小心。而且最为主要的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建立宋朝,很

  • 为啥周世宗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看他“禁佛”的手段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明君,五代十国,后周世宗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共发生了四起毁灭佛法的事件,人们将其称之为“三武一宗之厄”,而其中最为文明理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灭佛事件,就是由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柴荣所制定并推行的。时代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时传入中国起,在国家政策上一直享受着特别的优待,最特别的就是免去了僧人的劳役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