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林黛玉的绝命诗一叹三绝,起于一场春梦,终于丫头紫鹃的泣血哀绝

林黛玉的绝命诗一叹三绝,起于一场春梦,终于丫头紫鹃的泣血哀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笺雅侃红楼 访问量:3136 更新时间:2024/1/19 23:40:05

趣侃红楼425:帘外桃花,花欲窥人帘不卷,帘内美人,凭栏人向东风泣

大清早,史湘云派了翠缕去唤贾宝玉,同至沁芳亭看“好诗”,并提议重诗社,将之前的海棠诗社改为桃花社。

贾宝玉拿过诗一看便知是林黛玉所作。诗中内容让他无语凝噎,唯有泪两行。

薛宝琴问他可知谁人所作,宝玉说自然是林妹妹。薛宝钗还借用杜甫也能作“红绽雨肥梅”等妍媚之诗反驳宝玉过于片面。

殊不知薛家姐妹尽管也能做此伤悼之诗,却未经林黛玉之离丧苦,写不出其中的“魂”。

林黛玉的诗融入了她的魂,贾宝玉为知己自然一看就知。

薛宝钗提起的杜甫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出自《秋兴八首之一》,正是当日林黛玉和史湘云在贾宝玉生日当天所作酒令《折足雁》和《一江风》的典出。酒令描写林黛玉离开贾宝玉远去,宝玉宝钗离散,宝钗最终与史湘云相伴到老之离丧聚合,紧扣林黛玉这首《桃花行》的内容,算作补充。

先有《折足雁》和《一江风》酒令表述得离别之意,再有《桃花行》之哀婉痛绝,贾宝玉会哭,在于这是一首林黛玉的“绝命诗”,远比《葬花吟》更残酷。

虽说《桃花行》的“行”为行体诗,是长诗的一种体裁。与《长干行》《侠客行》一样。但《桃花行》本身就有“桃花远去”之意是不争的事实。整首诗也清楚地描述出林黛玉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残酷现实。

桃花其实不是林黛玉,代表的是林黛玉的希望。桃花随着春尽,林黛玉希望破灭,人生也就到了尽头。

下面就简单解读一下 《桃花行》,看看林黛玉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当然,本人不善解读诗词,还是结合原文线索作梳拢。谨告之。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的桃花在和煦柔软的春风里绽放,帘内晨起的美人慵懒地不想起床梳妆。

帘是竹帘、纱帘、布帘之称,可为窗帘或门帘。帘上过于也有桃花图案过影子,也可能桃花开在了帘外近处。人与花极近。

开篇第一句“帘内人”,“帘外花”以及东风形成四者关系确立。人与花被帘隔断,东风裹着花近人,却终非人之所愿。

帘内人可作林黛玉,帘外桃花则可作姻缘或者贾宝玉甚至是林黛玉之人生希望。

东风裹着帘内人和桃花而去,注定人去楼空姻缘断绝,预示林黛玉日后和贾宝玉的姻缘断绝,离开贾家随“东风西去”,和贾探春二女同嫁西洋而去。

芙蓉花签、潇湘妃子、石呆·子失扇子这些线索,前文讲了很多次了。这里不多赘述。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一帘之隔的人与桃花相隔不远,触手可及却又咫尺天涯。

“隔”字典出李白《江行寄远》:“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代表遥不可及的距离。

林黛玉用两句诗表现出她与贾宝玉之间的距离,以及宝黛姻缘遥不可及的现实。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东风想要把帘卷起,让桃花窥见帘内之人,奈何帘却偏偏不为所动,将之严密阻隔。

“帘”代表了宝黛姻缘面临的现实阻隔,尤其是王夫人和贾元春为代表的反对派的立场。

帘也代表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心中的障碍,互相给不了承诺和安全感。

帘更代表了意外的随时发生,林黛玉最终与贾探春被赐婚远嫁,谁也想不到下一步将要遭遇什么。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桃花每年按时盛开,与往常一般模样,帘内人今年却比桃花还要消瘦。

瘦指病容和愁苦之态,是林黛玉表象内心的双重写照。

帘外桃花开仍旧,代表了“无法破局”的宝黛钗三人情缘,林黛玉为此煎心苦恼,病情加重身体日渐消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桃花若是懂得人的境况,它也会发愁。风虽能为帘内人传递花的消息,却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宝黛姻缘“无解”,了解越多就越绝望。此时桃花可看作是支持宝黛姻缘的一方立场,即便贾母也是束手无策。一方面贾家日益衰败,外部变化无法控制,另一方面林黛玉的身体确实越来越是个累赘。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风将满庭绽放的花色传入帘内,满眼的春色却更让人伤感。

《牡丹亭》杜丽娘伤春之情就是如此。辜负了大好春光,也因不能纵情拥有春光而绝望。

满园春色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成长的青春年华体现,越是一派大好就越是绝望。随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日渐长大,姻缘越急迫,内心越无助凄苦。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这是林黛玉孤寂内心的体现。庭院里的青苔代表自家不常出门照顾打扫,也代表无人关注照顾,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现实写照。

她整日孤零零地凭栏独立,看着日落月升,无父无母无人做主的女儿是何等凄凉无助。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倚栏的人将眼泪迎着东风而流淌,身上红色的纱裙便被悄悄吹近桃花,有了短暂的接触。

林黛玉的心事无人诉说,只能借着眼泪寄托给春风,身上的红裙代表她对宝黛姻缘的向往,心存一丝奢望有朝一日梦想成真。

林黛玉一无所有,只有知己贾宝玉。她确实就想成就宝黛姻缘,那是她后半生的精神寄托和依靠。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桃花桃叶乱纷纷地交缠在一起看不分明。花儿的红和叶儿的绿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清楚。

林黛玉终究对金玉良姻在意。薛宝钗也是她的最大威胁。尽管她与宝钗交好,却不改宝黛钗三人纠缠不明的现实,和对林黛玉的压力。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桃花连成一片,如同裹在红色的烟雾里,将楼台的照壁都晕染得模糊不清。

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花不迷人人自迷”。体现出林黛玉的心意烦乱,不能自持。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织女织机上没有织好的鸳鸯锦,被似火的红给烧破。酣畅的春梦还没等醒来,珊瑚枕就被挪走了。

红代表了姻缘,而这一句是强烈转折,意外突然袭来将宝黛姻缘的“美好”打破,美梦惊醒。

到此转折才让人恍然而悟,原来之前种种不过是林黛玉的一个美梦。

但此梦不是现在做的,而是林黛玉日后离开贾家与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后,在生命结束之前的一段真实经历。

林黛玉之远嫁注定要死去。《桃花行》逝去的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生命。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思念、对宝黛姻缘的憧憬,只有在梦中回想。梦醒之后则伴随着巨大的失望和无助。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侍女端着金盆盛水进来供她梳妆,桃花雪水照见的容颜,令胭脂都失去了温度。

据传说,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大梦醒来,做梦人遗憾又冰凉的心态。一如远嫁而去的林黛玉。这里需要对照《题帕三绝·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作此《桃花行》,就是紧扣《题帕三绝》。此时所写之梦醒后的物是人非,与贾宝玉的姻缘爱情已成过往,就是《题帕三绝·三》的情景。

金盆未必是铜盆,而是指帝王妃洗漱所用之盆。梅花雪水也代表了尊贵体面的身份。是为潇湘妃子之现实写照。

前面一大段的铺垫其实都是林黛玉的“旧梦”。醒来之时才明白“往事不堪回首”。

梦中的一切像帘栊隔绝,人不见花,花难见人。《桃花行》写了未来林黛玉一场物是人非的大梦初醒。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胭脂和桃花的颜色何其相似,但此时花的颜色更像是人的血泪。

林黛玉远嫁后仍旧对贾宝玉相思不已,怀念曾经故园的情意和美好,才会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之说。

就想杜丽娘之相思,林黛玉的眼泪已经是耗尽生命之血泪,只等泪尽之时,便是相思而死。

她从梦中醒来,看水中之桃花,就仿佛自己之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如果将人的眼泪比作桃花,泪水应该永不枯竭,就像桃花那样持久的明媚。

林黛玉希望与贾宝玉的感情像每年应时开放的桃花一样长久。但现实是她的眼泪却日渐稀少,注定要枯竭。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流泪的双眼越想要看桃花,就越容易流干,终究到了春光已尽花儿凋萎,人也枯萎了。

林黛玉知道她对贾宝玉的思念不断,就会泪流不断,加速生命的流逝,她却心甘情愿的倾尽相思。

终究有一天眼泪流尽了,春光逝去桃花凋谢,她与贾宝玉的缘分也彻底断绝了。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凋零的花遮挡住心力憔悴的人,花随风逝,人也到了困倦的黄昏。

表面看是观花人看了一天的桃花,眼看着桃花随风去了,终究没有缘分接触,日近黄昏人已困倦。

实则是林黛玉油尽灯枯,只等《葬花吟》“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句是死兆!

原本黄昏即将入梦,梦回往事之美好,奈何现残破,不再自欺欺人,是该告别的时刻了。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春天在杜鹃的一声啼血悲泣之中被耗尽,人去楼空只剩下那寂静的窗帘上,照着孤独的月光。

杜宇就是杜鹃,林黛玉的丫头叫紫鹃。“春尽”指林黛玉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紫鹃的一生悲啼中撒手而去。

一切情缘纠缠,一切不舍和痴迷,都随着逝去的生命归零。就像人去楼空的帘栊,尽管还依旧挂着月色,却已经没有了月下人,更没有了赏月人。

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杜鹃啼血”典出古代蜀王名杜宇者,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

而“不如归去”也是紫鹃名字的体现,也是林黛玉人生最后的奢望。

《桃花行》是林黛玉的“梦想照进现实”。全诗呼应《葬花吟》,接续《折足雁》和《一江风》酒令,最后紧扣《题帕三绝》。

严格来说《桃花行》是《题帕三绝》的另一种演绎。林黛玉从没让人见到《题帕三绝》,那是她与贾宝玉的缘生、缘起和缘灭。

《桃花行》则借未来林黛玉在远嫁成为王妃之后,生命尽头的一晚梦醒,照进她的人生最后的现实。将《题帕三绝》的私密内容,借桃花歌咏出来。

最终,大梦醒来,终究归去。其中还少了“离去”的一环,将由随后的《柳絮词》和放风筝补充。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更多文章

  • 紫鹃情试宝玉试出了什么?两个人慌了手脚,一个人保持了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程明娱乐团标签:紫鹃,宝玉,林黛玉,贾琏,贾珍,贾母

    紫鹃情试宝玉,对宝黛钗三人影响巨大,自从清虚观打醮以来,贾母以宝玉命中不宜早娶,按下了宝玉婚姻大事的暂停键;而显然,紫鹃情试宝玉,便打破了这种长期的平静。1、紫鹃情试宝玉,试出了宝玉的真心。林黛玉六岁进贾府,因为身边仅有雪雁和李嬷嬷这一老一少的贴心人,贾母担心外孙女受委屈,所以特意将身边的二等丫鬟紫

  • 宝玉发病,贾母为何没有惩罚紫鹃,她的行为反而触动了贾母的痛处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紫鹃,宝玉,林黛玉,罗玉凤,贾宝玉,黛玉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编了一个谎话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听后犯痴病,当众大闹一场,弄得阖府上下人都知道。当袭人从潇湘馆把紫鹃带到怡红院时,贾母一见到紫鹃,两眼放火,骂到“你这个小蹄子,你和他说了什么?”紫鹃说“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话。”当紫鹃向贾母解释了,因为说了黛玉要回苏州去,一句

  • 黛玉临终,为何要对紫鹃自剖,说自己身子是干净的?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宝黛,宝钗,宝玉,紫鹃,黛死,林黛玉

    黛玉这话,不是黛玉要说的,而是续书人要让她说的。黛玉这话,不是向紫鹃说的,而是续书人要求她向读者说的。我这样说,不是像某些头脑简单手指发达的喷子一样,不细究文章内在逻辑与人物思想,一遇到问题就推到“作者让他这样做”、“编剧安排他那样做”上去。我这样说,是续书人要昭告读者黛玉的清白,要保持读者心目中黛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大丫鬟名为紫鹃,为何加一个“慧”字?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林黛玉,紫鹃,袭人,罗玉凤,宝玉

    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身边的二等丫头,林黛玉入贾府后,贾母将鹦哥给了黛玉。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曹雪芹在她身上着墨并不多,她的言行都是围绕林黛玉展开,但是她和林黛玉的关系却不同寻常主仆,似闺蜜,似长辈,似母亲,唯独不像个丫鬟。作者也给了她一个独特的称呼“慧紫鹃”,这其中有贤惠,亦有聪慧之意。01紫

  • 抄检大观园,紫鹃房里搜出了宝玉记名符扇套等,她为何收藏这些?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紫鹃,黛玉,袭人,宝黛,名符,扇套,怡红院,大观园,贾宝玉,中国古文献

    未必是有心收藏的吧。第二十八回时,宝玉趁夜把蒋玉菡送给自己的茜红汗巾,系到了袭人腰间——这个情节会给人暧昧的联想,“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之类。但是前夜宝玉醉酒而归,袭人悻悻然,“恐怕怄上他的酒来,少不得睡了”,似乎不可能再有什么事。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宝玉次日早醒,偷偷把茜香罗汗巾系在袭人脱下的裤子

  • 谭德晶:宝钗、紫鹃——掉包计中诸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古代小说研究标签:紫鹃,宝钗,晴雯,林黛玉,薛宝钗,莺儿

    三、宝钗在整个掉包计的大事件中,宝钗的戏份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宝钗作为一个待过门的新媳妇,在婚姻大事中自己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凭家长处置。就如第95回中宝钗说的“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作主的”。年历卡薛宝钗当然,这也不是说宝钗在掉包计的故事中完全缺位,她的几点零星的表现还是十分值得玩味,且这不多的

  • 贾母为什么只派二等丫鬟紫鹃服侍黛玉,不派个一等丫鬟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言悦读标签:紫鹃,宝钗,湘云,贾母,林黛玉,贾宝玉

    贾母为什么只派二等丫鬟紫鹃服侍黛玉,不派个一等丫鬟呢?当然是因为紫鹃最合适啊!在贾家一等、二等并不像现在职场一样,有学历证书、职业经历又或者靠资历慢慢熬。而是贾母、王夫人等身边一等丫鬟位置缺了一个,补上去的那个就自然成为了一等丫鬟。林黛玉刚来贾府,贾母心疼外孙女。在照顾外孙女的一切标准按嫡亲孙女来已

  • 紫鹃说谎把宝玉哄得半死,贾母却不惩罚她,只因她做到了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宝玉,紫鹃,袭人,黛玉,贾府,怡红院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紫娟以黛玉要离开贾府回苏州的谎言试探宝玉,不仅试出了宝玉,也试出了黛玉,更是出贾母,当然还有薛姨妈。宝黛两人相爱,若说谁将两人的情感看得最真最透,只有紫娟。她知道宝黛两人惺惺相惜,难分难舍,却不总归会发乎情止乎礼,不敢越雷池半步,仅仅维持精神层面的恋爱。紫娟一直看在眼里,可是

  • 紫鹃与两个“鹦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紫鹃,鹦哥,黛玉,红楼梦,袭人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简介:钱杰,1972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高级职称。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本文有部分删改。作者钱杰鹦哥原是老太太“身边一个二等丫头”,第二回中,被老太太“与了黛玉”。像袭人、晴雯

  • 红楼梦中紫鹃差点害死了贾宝玉,贾母知道后为什么反应那么冷淡

    历史解密编辑:木槿读书标签:贾宝玉,紫鹃,林黛玉,贾政

    隔辈亲,老人家要是袒护起孙子孙女辈的人来,完全可以丧失原则,红楼梦中的贾母好像更为突出。贾宝玉招惹王夫人的丫头金钏,本来就属于行为不端,又和忠顺王爷喜欢的优伶琪官私下交好,惹得忠顺王爷派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贾政气急之下对贾宝玉动了武,贾母罕见地发了怒,哭闹着要离家出走,贾政不得不含泪磕头苦苦求她。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