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乘着隋炀帝杨广二次伐辽东的机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杨玄感的目的是要夺杨广的大隋天下,因此起兵是他跨出的第一步,紧接着就面临着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这时,李密来了。
李密是杨玄感特意招来的。因为李密是杨玄感的父亲杨素看中的人,所以杨玄感和李密是关系非常好的发小。李密也确实有本事,他一来就向杨玄感提出了走下一步的上中下三计。
上计:直接进攻“蓟”(今天北京),当杨广粮草断绝后,将不战而败。因为杨玄感负责杨广征伐辽东的军粮运输,以杨玄感的有粮和杨广的无粮作战,杨广必败;
中计:往西先取关中的长安,再据险和杨广争夺天下;
下计:攻打东都洛阳,但如果百日不克,后果不堪设想。
杨玄感认为李密的下计才是上计,他认为百官的家小们都在洛阳,如果打下洛阳,就等于有了挟持百官们反杨广的武器。杨玄感还认为他刚起兵,人心未附,因此一定要打一个大胜仗,至少要拿下一座大城才可以振奋军心,提高士气,让天下人知道,他杨玄感才是天命所归。
结果,杨玄感失败了。
二、三年后,李密做出了和杨玄感几乎同样的选择
无独有偶,3年后的公元616年4月,李密称了魏公,成了瓦岗军的老大,麾下数十万瓦岗军,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雄踞一方,更占有两个隋朝大粮仓,兴洛仓和回洛仓,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可谓兵强马壮,他似乎忘了3年前他向杨玄感提出的战略了。
这时,发生了几乎和3年前李密向杨玄感献计的同样一幕。
李密的护军柴孝和向李密献计:以裴仁基守回洛仓,翟让守洛口,李密亲率精锐向西取长安,巩固关中之后,再回军东取洛阳,天下可定。
柴孝和特别向李密强调,此计的执行刻不容缓,因为现在天下英雄并起,如果被其他英雄占了先,则悔之晚矣。
可是,当年急切向杨玄感献计的李密,此时却对柴孝和的献计很不感兴趣,他说:“你说的这个计策确实不错,我也想了很久了,但是现在杨广的势力还很大,我的军队都是山东人,不打下洛阳他们是不会跟我去关西的,而且我的军队大多出身盗贼,在这里让他们互相竞争,如果我要带他们往西,那就败了。”
柴孝和无奈,他又说如果主力不能走,他本人可以先去关西探探路。李密同意并交给柴孝和数十个骑兵,柴孝和一行数十骑还没有进入陕西时,已经聚集了万余人马。可惜,后来柴孝和听说李密吃了败仗,不得不解散人马单独回到李密身边。
时空交错。在柴孝和西去又东回的这段时间,也正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秘密召集各路人马,准备晋阳起兵之时。
三、李密抛弃的战略,被李渊坚定地执行
公元617年7月,李渊晋阳起兵,他的军队总共不过3万,可是他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直捣长安,只要能得到长安,他可以不要后方的太原。而为了能直达长安,他还想到利用李密。
李渊对手下人说,自己最重要的事是取关中,不如让李密为自己在中原挡住王世充的十余万精兵,待自己取了关中,养精蓄锐之后再坐收渔人之利取洛阳。
李渊之所以有此计,是因为李密听说李渊起兵后,写信告诉李渊,自己兵多将广,被四海英雄推举为盟主,希望和李渊一起去推翻隋朝,要求李渊带几千人到距离洛阳不远的河内(今河南沁阳)来当面结缔盟约。
李密根本没有想到李渊会坚定地取关中。
李渊的目标却很明确,就是长途奔袭长安,绝不让任何事情阻碍这个目标的执行,为此,他一边对李密虚与委蛇,一边马不停蹄向长安开进,结果仅用4个月就拿下了长安。
3年后,拿下长安后的李渊挥师东进。当李世民在虎牢一战大破窦建德后,李渊完成天下一统已成定局。
杨玄感、李密和李渊三人有同样的目的,结果却相反。
四、李密和杨玄感的区别
杨玄感和李密两人,相互之间了解颇深。也许从李密对杨玄感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区别。李密对杨玄感说:“要论打仗,在面对面的战阵中厮杀,使敌人震慑,我不如你,可是,要网罗天下英雄为己所用,你不如我。”
李密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杨玄感是将才,自己是帅才。杨玄感听了却不生气,他认为李密说得对。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的文韬武略堪称隋朝之首,杨玄感本人也是骁勇好读书,因此不是无能之辈,李密提出的战略,其实他也想到了。李密之所以向杨玄感上中下三计,而不是只告诉杨玄感上计,就是因为李密知道杨玄感也清楚这三个选择,而他要告诉杨玄感的应该选择上计,即便稍次,也要选择取关中的中计。
可是,杨玄感却舍不得洛阳,因此他认为李密提出的下计才是上计。也最终导致了失败。
五、李密和李渊的区别
当李密向杨玄感提出取关中的策略时,他只是杨玄感的打工仔,可是当他成了老板之后,却又放弃了自己提出的战略,最终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这就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了。
其实,这正说明了李密不堪当大任,因为在压力面前,他非常容易迷失目标。
当李密是打工仔时,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责任,身上的压力也小,他可以很清醒地进行判断,可是当他成为老板之后,随着承担责任的重大,身上压力也大,就变得患得患失,在大城洛阳和洛阳附近的粮仓面前,他选择了之前他自己提出的下计。
其实,当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三计时,杨玄感拥有的兵力和武器都远不如他此时的实力,当时杨玄感的兵都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乌合之众,连正规铠甲都没有。而此时的李密,还有柴孝和为之探路,数十人还未到陕西就发展了1万余人,因此李密所说他手下的兵都是关东人而不能去关西并不能成为理由。
李密更没有想到李渊会是自己的竞争者,而他没有想到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不相信李渊可以放弃太原。
李渊可以放弃太原。李密却认为李渊不可能放弃太原,这就是李密和李渊的最根本区别。
李密自认为的稳妥,成了温水煮青蛙,他在洛阳附近慢慢耗尽了军力。李密有远略,却输在决策,他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非常容易失去判断力,从而迷失目标。
李渊的头脑则一直很清醒,他的条件比李密差得很多,他出发时的军队只有3万,后方太原也只有李元吉的不足万人留守,要面临突厥和刘武周的联合进攻,而在他西进的路上,还有宋老生和名将屈突通的阻挡。因此李渊面临的压力,比李密大得多,却都不足以影响他取关中的决心。
为了长安,李渊可以放弃本属于自己的太原,而李密却不能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洛阳。
历史最终为李渊的胜利和李密的失败下了结论。而在李渊面前自称盟主的李密,不得不投到李渊麾下,最终却还是死于李渊的唐军之手。
六、杨玄感、李密、李渊三人孰高孰低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得出结论:在具有同样的目的之下,通过对杨玄感、李密和李渊三人在战略制定和执行力方面考察,李渊无疑是得分最高者,李密次之,杨玄感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