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年,隋炀帝杨广第2次征讨高丽,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杨玄感。当时,天下百姓早就对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伐的行为感到不满,朝廷对民力的过度使用,让人们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
转瞬之间,天下义军四起,杨玄感也利用这个机会,号召部下将士起兵反抗杨广。杨玄感出身高贵,他的爸爸便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曾经是杨广最倚重的朝臣。
因此,杨玄感起兵后得到了不少响应,包括同样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李密,当时就是杨玄感的军师。
李密是杨素发掘的人才,曾经在宫廷禁卫军任职,但却被杨广无缘无故赶出皇宫。从那之后,李密就对杨广心怀不满,凭借着和杨素、杨玄感父子的关系,耐心等待反叛时机,如今终于梦想成真。
李密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他给杨玄感提出3条计策,按照“上中下”区分开。
上计是出兵攻占临榆关,当值杨广率军退回中原,和高丽两面夹击隋军。中计是攻取长安城,以关中为根据地号召天下英雄反抗隋朝,即便杨广领兵退回,也可以与之抗衡。下计是夺取洛阳城,争取尽快在第一线和隋军决战,但结果很难说。
这里要说明一下,隋朝的国都原本是长安城,那是隋文帝在西汉长安城旁边修建的新长安城,取名为大兴京。
杨广即位后,为了彰显国力,同时满足个人私欲,又在东汉、魏晋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洛阳城。因此,隋炀帝时期的隋朝,其实有2个国都,洛阳的地位要高于长安。
杨玄感认为洛阳是隋朝的中心,拿下这里就能号令群雄,便忽略了李密提出的上计和中计,偏偏采纳下计。
当然,杨玄感这样做也有一定理由,他能指挥的人马毕竟只是后勤部队,很多将士都是新近加入的老百姓,可以说是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究竟能否拒关死守,或者长途跋涉打入关中,他心里很没底。
相比之下,洛阳距离比较近,杨玄感本人也更熟悉,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杨玄感虽然生在军事贵族家庭,父亲还是隋朝名将,但却没有遗传军事天赋。负责守卫弘农的杨智积是杨广的堂兄弟,他很清楚杨玄感需要速战速决,便故意和他打消耗战。
杨智积还利用杨玄感心高气傲的特点,不停地登上城楼对他进行辱骂,果然将杨玄感的部队牢牢牵制住。李密多次劝说杨玄感不要恋战,尽快率军入关中才是硬道理,但都无济于事。
几天之后,杨玄感未能攻占弘农,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却为时已晚。随着隋军主力接连赶到,杨玄感的部队遭到分割包围,逐步蚕食殆尽,最终只剩下他和弟弟杨积善。
杨玄感自知走投无路,逼迫弟弟将他杀掉,杨积善还没来得及自尽,就被隋军抓获。因为这件事,杨氏家族满门被灭,杨广还下令将杨玄感的尸体挖出来侮辱,然后一把火烧掉,这在土葬盛行的时代,堪称对死人最大的伤害。
以上便是杨玄感叛乱的全过程,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同样来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而且被隋炀帝委以押运粮草重任的他,为什么要起兵造反?这件事还得从杨玄感的父亲杨素说起。
606年,隋炀帝杨广设宴款待杨素,太子杨昭一旁作陪。席间,君臣三人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
但杨素却不知道,由于自己位高权重,早就让杨广产生了猜忌之心。这场宴会,其实是杨广设下的鸿门宴,目的就是毒杀杨素。
杨广事先准备了一杯毒酒,但负责送酒的宫女不知什么情况,竟然把给杨素和给太子的酒水弄错了。
为了不做得太明显,杨广准备的是慢性毒药,需要3天时间发作。
这样即便杨素死了,杨广也有理由洗清嫌疑。然而,太子杨昭喝下毒酒,3天后一命呜呼,杨素逃过一劫。杨广这才知道,自己的阴谋诡计非但没有得逞,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子。
杨素文武双全,在隋朝大臣中的能力仅次于高颎,隋炀帝时期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听说这件事后,杨素马上意识到杨广想杀自己,到头来却毒死了太子。
杨素十分清楚,杨广带着丧子之痛,一定会对他展开更猛烈的攻势。于是,杨素决定用自己的命换来全家老小的安全。杨素本就患病在身,从那之后便放弃治疗,很快就撒手而去。
杨素死后,杨广也就没有追究杨家其他人的责任,但这件事给杨玄感留下了深刻印象。要知道,杨素是辅佐杨广登上皇位的头号功臣,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作为儿子的杨玄感能忍气吞声吗?
除了杀父之仇之外,杨广登基后不断削弱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力量,他的很多做法早就激起了权贵阶层成员的不满。杨玄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好国仇家恨一起报,借着杨广征讨高丽的事情起兵造反。
最后额外提一下,关于送错毒酒的事情,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参考杨广的做事风格,他要么直接杀掉杨素,正如他干掉高颎和贺若弼一样。要么进行过精密的谋划,正如他夺取太子之位一样,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离谱的失误。
史书中之所以记载了这件事,多半是唐朝人为了抹黑杨广,在他的众多“丑事”中又加上一项罪行,正如他在隋文帝病重之时企图强暴陈宣华的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