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跟刘毅都是北府军中成长起来的厉害人物,他们两个是老乡,刚开始两人关系还不错,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刘毅开始妒忌刘裕,在征讨孙恩的时候,刘裕打的是胜仗,立了很大的功劳,他逐渐成为军中核心人物,刘毅跟刘裕相比就差那么一点,这也是刘毅嫉妒他的原因。
公元412年四月,东晋大权逐渐被刘裕掌握,刘裕进入朝堂,分兵驻守要塞。一山不容二虎,刘裕要把持大权,那刘毅就要离开。刘毅向朝廷奏请前去镇守荆州,朝廷(实际是刘裕)同意了他的请求。
临走的时候,刘毅对手下说:“刘裕这人现在太猖狂了,他把持着朝政大权,我只恨没有遇到像项羽,刘邦那样的英雄,来和他们逐鹿中原,这次去荆州,我要把你们都带走,不然到那里没人听我的。”
他手下的人就问:“那刘裕能同意您把我们都带走吗?”刘毅一听顿时心里是更加憋屈,随口说道:“他刘寄奴敢不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找他方面辩论。”于是他又写了一份奏章要求把自己的人马全部带到荆州。没曾想刘裕没有丝毫阻拦依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毅一看我提什么要求你就答应什么,那我干脆再提几个吧。紧接着他又向朝廷写了一封奏疏,上边写的是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一些重要的地方做太守。刘裕看后还是没有阻拦,依旧是同意。
临行前,刘毅去京口扫墓,刘裕代表朝廷前去送这刘裕。在去送刘毅的路上,刘裕手下的谋士问他:“您以为刘毅此人甘心久居您之下吗?您这么宽容他,答应他的要求,他会感激您吗?”
刘裕听后久久没有回话,过了老半天他突然开口:“你以为呢?”谋士一听这刘裕是在打太极,又推给了自己。自己身为谋士应当竭力为自己的主公着想。随后谋士说出自己的看法:“主公,我看率领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刘毅不如您。他之所以狂妄自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看的书多,知道的东西多,会写诗,会写文章,是一个高人。经常和名门望族,隐士们一起喝酒高谈阔论。这个您比不上他,所以这刘毅迟早会跟您对立的。”
刘裕听后是点点头说道:“那你的意思呢?”
谋士加大了嗓音说道:“与其让他做大,不如趁这个机会除掉他。”
刘裕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摇了摇头:“这样做不好,我跟刘毅是老乡,一起共事多年,一起平定桓玄叛乱,就算他有过错现在还没有暴露出来,我们弟兄两个怎么能自相残杀呢?”
刘裕不是不想除掉刘毅,而是刘毅现在还没有太大的过错,他这样做是在纵容刘毅,因为他知道刘毅迟早有一天会犯错,到那时再以雷霆之势除掉他,一切都说得过去了。
刘毅扫完墓以后,刘裕和刘毅两人笑呵呵地告别,殊不知这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二人告别之后刘毅就去荆州赴任,到了这里以后,刘毅就开始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势力,又把这里的官员换成自己的亲信,并且再次上奏请求让自己的堂弟担任自己的副手。
刘毅的一举一动,身在建康的刘裕是一清二楚,而刘毅也知道有人在监视他,就看你刘裕答不答应,如果不答应就直接起兵。刘裕表面还是答应他的请求,暗中已经开始布置力量。
不久,朝廷发来调令,让刘毅的堂弟刘藩带领队伍去建康,来这里是因为调任一个人要到朝中见一见君主,再问一下君主有什么嘱咐,然后再从建康回荆州。
等到刘藩率领人马到了建康城,还没有见到皇帝,突然就被人抓了起来。刘藩一边反抗一边嚎叫:“我来面见君主,谁让你们抓我的。”
有人就对他说:“陛下有旨,有人密告刘毅叛反,你们要谋反朝廷,不抓你抓谁?”
刘藩想申辩可是根本没有人听,抓起来之后根本不问最,直接下旨赐死。刘藩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他堂哥的问路石。
杀了刘藩,刘裕封锁消息,然后任命司马休之为荆州等六州的军事首领,封他为荆州刺史。他告诉司马休之,这刘毅想造反,你要接刘毅的班。刘裕亲自带领人马从建康出发,征讨刘毅,两位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终于捅破窗户纸成为了敌人。
刘裕让王镇恶为先锋攻打江陵,王镇恶假装是刘藩部队,骗得城内人把吊桥放了下来,王镇恶的率军进了城。
刘毅根本没有提防,急忙指挥部队抵抗进城的王镇恶军,谁知几乎没人听他的命令。刘毅见状打开城门准备逃跑了,到傍晚逃到了一座寺庙。刘毅敲门想进入避难,谁知出来一位老和尚拦住了他:“施主,傍晚来我寺有何贵干?”
刘毅可怜巴巴说道:“师父,我突遭兵祸,现在想在这里借宿一宿。还请老师父给些吃的喝的,日后必有重谢!”
谁知老和尚双手合十说道:“抱歉施主,老衲万万不敢留施主在此过夜,上一任方丈因为收留兵祸之人过夜,被那荆州刺史刘毅知道了,方丈就被斩首。从那以后我寺再也不敢收留战乱之人。我看施主身上带着刀伤,你的随从也是血迹斑斑,我万万不敢收留你们。”说完老和尚把关关上了。
刘毅听到这里仰天长叹:“自作自受,真是天绝我也!”,他对身边的随从说:“算了,你们都去逃命去吧!”,随后刘毅解下腰带自缢身亡。
随后刘裕带领主力没费什么劲就收复了荆州,刘裕曾经的战友,老乡,之后的敌人,竞争对手刘毅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刘裕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